导图社区 综合素质(中学)第一章第三章
综合素质(中学)第一章第三章知识梳理,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等等,需要的可以看下。
编辑于2022-08-24 15:32:41 浙江省《综合素质》 第一章+第三章
教育观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贯穿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德智体美劳)
2、面向全体学生。(有教无类)
3、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地发展。
全面性(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建立在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之上。)
主体性(以学生为教育主体,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可持续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供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占用音美体课、不能填鸭式教学)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5、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德育为先,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记忆法:“提素个性创两全”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教学观:
1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2 、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4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记忆法:“学习过人”
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
探究学习
新课改评价观:
倡导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1、评价功能的转化。(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淡化甄别与选拔)
2、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评价指标多元化。
4、评价标准差异化。
5、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定性评价,不能单一的量化评价。同时强调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
6、评价过程动态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新课改的践行:
1、转变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校长)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简答题: 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改教学观
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德智体美劳)
“以人为本”思想内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2)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要求教师“换位思考”。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同时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既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记忆法:“一发两独”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不可逆不可逾越)
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不可“偃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不可“一刀切”。
3、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人的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教育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
生理机能互补。身体某部分残缺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如盲人通常听觉敏锐等。
身心互补。如残疾人但精神意志坚强,获得成功。
教育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从个体角度看:
1)发展速度的差异:不同不同学生的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如“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
2)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数学能力强但绘画能力差等。
3)心理特征的差异。如同龄人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
从群体角度看:
男女性别差异。
教育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发展:
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发展: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
1、入学机会均等。
2、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如“实验班、重点班、优秀学生重点辅导等”违反义务教育公平原则。
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男女平等,一视同仁)
学生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简答题: 学生观:一发两独
教师观
教师的根本职责:
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新课改教师观:
1、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反例:直接报答案、教书不育人
2)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程积极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反例:死教书,教死书。
3)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反思的实践者。
反例:固守教学程序,因循守旧、不重视反馈意见。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反例:教师认为学校内教学资源足够多,将自己工作范围局限于校内。
记忆法;“开盐(研)放醋(促)”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对待学生,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不体罚学生
不辱骂学生
不大声训斥学生
不冷落学生
不羞辱、嘲笑学生
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对待教学,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2)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对待其他教育者,新课程强调合作。
反例:拒绝与同事老师分享教育经验、将教育责任推给家长,一味指责家长。
记忆法:“赞助盒(合)饭(反)”
教师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劳动目的是复杂的
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劳动的方式是复杂的
创造性: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的劳动价值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的。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
1、建立专业理想(专业精神)。
2、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
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哲学、社科、自然科学等)
3、提高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
4、形成专业自我。
发展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讲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三个阶段(福勒、布朗):
关注生存阶段。
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及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新教师)
关注情境阶段。
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上。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班集体的建设、自己备考是否充分等教学情境问题。(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重视因材施教。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五阶段(伯利纳):
新手教师阶段。
熟练新手教师阶段。
胜任型教师阶段。
业务精干型教师阶段。
专家型教师阶段。
斯德菲“教师生涯”五阶段理论:
预备生涯阶段。
专家生涯阶段。
退缩生涯阶段。
更新生涯阶段。
退出生涯阶段。
叶澜五阶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专业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课后备课、教育叙事等方法教学反思
“微格教学”反思
行动研究
简答题: 教师观: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1、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尊重学生
2、教师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
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3、教师劳动工具的特殊性。
辅助性工具(教材、教学设备等)+教师个人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引导、感化(主观性工具)
4、教师劳动结果的特殊性。
教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
1、教师幸福。
精神性
关系性
集体性
无限性
2、教师公正。
1)公正
对等性
可互换性
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2)教育公正
保证原则。(保证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机会平等原则。(受教育者在平等条件下发展)
补偿原则。(教育资源的调配补偿)
3)教师公正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
教师公正的表现:
1、对学生一视同仁
2、办事公道,赏罚分明
3、因材施教,长善救施
3、教师良心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特征:
同一性
内在性
内推性
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2、坚持自律和他律结合
3、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4、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教师职业基本要求
表现: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上课将学生赶出课堂、私自罚款、翻学生书包、私自拆看学生信件都属于违法行为)
爱岗敬业
教师职业本质要求
表现:忘我工作,长期扎根于教育事业,课前认真备课,课后答疑解惑,经常进行家访等。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
表现:不讽刺不责怪不区别对待,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积极沟通,耐心倾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双重关心。
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
表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不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良与否等。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内在要求
表现:衣着朴素得体、良好的行为示范、尊重家长,不收礼、与同事协作等。
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不竭动力
表现:广泛阅读、积极参与培训研讨、课后善于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等。
记忆法:“三爱两人一终身”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
坚定政治方向
自觉爱国守法
传播优秀文化
潜心教书育人
关心爱护学生
加强安全防范
坚持言行雅正
秉持公正诚信
坚守廉洁自律
规范从教行为
违法教师职业道德处罚:
处分。
警告(期限为6个月)
执行机制:学校提出,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
记过(期限为12个月)
执行机制:学校提出,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
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24个月)
执行机制:学校提出,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开除
执行机制:学校提出,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其他处理:
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申报人才计划等方面的资格。
取消相关资格的处理执行期不得少于24个月。
执行机制:所在学校或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作出决定。
教师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关系处理:
教师与学生: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
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与学生家长:
尊重家长,平等对待
加强联系,积极沟通
理解家长,换位思考
听取建议,改进工作
教师与同事:
尊重同事
相互理解
团结协作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
尊重理解
支持工作
简答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爱两人一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