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教育史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中国古代教育史
先秦时期思想家学习方法
儒家
孔子
人性论
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作用
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发展的差别。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经济的作用和对政治的作用 经济上:庶、富、教;政治上:实行仁政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六经
教育方法
学、思、行相结合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好学乐学与实事求是
教师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爱护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
德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子主题
引导人保存,找回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明人伦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想人格[德育]
“大丈夫”人格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方法(论教学)
盈科而进
深造自得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荀子
性伪之分
性伪之和
化性起伪
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教育内容:注重儒家经典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教师地位 教师作用 师生关系 教师素养
墨家(道家)
墨子
人性论:素丝说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教育内容:科技思维,跟儒家相比,不是很重视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教育
封建时期教育
文教政策
汉
汉初:黄老之学 废除挟书律 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制
隋唐
尊孔崇儒,兼用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宋
重文轻武
元
民族歧视严重 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案标准
明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清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魏晋
西晋国子学
南朝宋四馆,总明观
北魏中书学,皇宗学
唐
六学一馆
中央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
管理制度
三次兴学(有地方官学)
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三舍法
监生历事
积分法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文翁兴学
经学
医学
崇玄学
三次兴学(地方官学:社学)
苏湖教法:胡瑗
社学
六步黜陟法
私学
书馆
经馆
唐末萌芽
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东林书院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漳南书院
蒙学
教材
特点
选士制度
察举制
孝廉贤良秀才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择题
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 科目:常科——制科——武科 方法:帖经(类似于填空题)、口试(类似于今天的口头问答)、墨义(类似于今天的默写)、 策问(类似于今天的论述题)、诗赋(唐朝诗文发达,通过做诗作赋的方式选拔人才) 特点:个人自愿报考,县州逐级筛选
大题
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选才与育才的关系
影响学校培养目标
影响学校教育内容
影响学校考试方法
影响
积极
统治者 学校 个人
消极
社会 学校 个人
发展
教育思想
董仲舒
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 仁义礼智信 以仁安人,以文正我 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王充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 “博览古今” “上奏书记” “能说一经,旦夕讲授章句,多则兼通五经”
著作:《论衡》 人性论:正性、随性、遭性(胎教) 主张博通百家,注重现实知识
颜之推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思想: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及早施教 主张严与慈相结合教学原则, 强调教育切忌偏宠 重视学习通用语言,不强调方言 注重儿童道德教育
韩愈
朱熹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子读书法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对四书作的注解,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元朝时他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考察内容。
教育作用:变化气质 教育目的:明人伦
王守仁(王阳明)
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儿童教育思想
顺应儿童性情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
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明末清初
颜元
实学
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