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各家学说
我是按课上老师讲的重点来整理的,本文提炼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涵盖本书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4-10-06 23:08:14中医各家学说
下篇 历史著名医家
第七章 晋唐时期
第三节 孙思邈
生平与著作
581~682/541~682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冀方
学术理论
大医精诚论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智愚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性命 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 深心悽怆 勿避崄巇 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养生论述
抑情节欲
多小劳 常导引 按摩
依四时作息
内视调息
食
服饵方药 与水
养老
老年病的防治
以食疗治老年病,多用甘润及血肉有情之品
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源自脉经与伤寒
启发后世如易水学派
伤寒温病方论
研仲景集诸家
传播
千金翼方辑抄要妙
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
启发后世伤寒三派
温热学派先河
主用除热毒 善养阴生津
重视温疫 详论防治
辟温
时行疫毒的证治
方剂学
集方
化裁
组方
治疗经验
中风
虚损
备急
第八章 两宋时期
第二节 陈自明
一,生平与著作
字良甫 又作良父 晚年自号药隐老人
江西临川人 南宋著名妇产科与外科专家
妇人大全良方(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妇产科专著)
外科精要(以疡科为主)
妇产科
学术理论
重视气血
注重调血
兼以补气
气为血之帅,女子以血用,更应控制好血
行气活血
光补易滞
治疗经验
调摄冲任
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胎孕产育哺乳息息相关
脏腑辨治
以肝脾为纲
调冶脏腑
室女
多思多虑 以致劳损 伤在心脾
己緍妇女
损伤肝脾为主
七七数尽
月经下者 肝肾虚热
妊娠用药经验
忌
辛温燥热
活血 破血
利水
下气
攻坚
有毒峻烈
若因母病而胎动 但疗母疾 其胎自安 。若胎不坚固自动则母疾唯当安胎 其母自愈
第九章 金元时期
第一节 刘完素
一,生平与著作
字守真 号玄通居士 又称刘河间 高尚先生
著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方精要宣明论
南局北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二,学术理论
五运六气论
脏腑六气病机说
玄府气液说
玄府
定义
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
作用
气液宣通
神机出入
闭塞的原因
热气怫郁
对米热病证的阐发
六气皆从火化
火热与风同化
火热与湿同化
火热与燥同化
火热与寒同化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亢害承制
第四节 李杲
生平与著作
字明之 ,晚号东垣老人,出身富豪,早因母病而不治而亡,故千金受业于张元素,尽得其传,以内经难经为基,结合临床,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外伤辨惑论
主论内伤与外感
脾胃论
李杲创立脾论的代表著作
兰室秘藏
学术理论
脾胃生理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真气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夫元气 谷气 营气 清气 卫气 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 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杻
自然,土旺于四时,四季皆有土气,因此土在万物生长收藏中有重要作用
人体同理脾胃属土,在脏腑的气机升降中有重要作用
胆气影响胃气升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病因
饮食失节
劳逸不当
七情过度
病机
元气不足
升降失常
治疗经验
阐发内伤热中证
含义
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上冲就会产生内伤热中的为热邪气
阴火产生的原因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 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安,化而为火
大骨气劳,肾虚火冲
症状
总论
症状复杂,,但其主要病机是围绕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矛盾而展开,主要机理是脾胃气虚产生阴火 阴火炎蒸,所以分为两大症候群,脾胃气虚症候与火热亢盛症候
脾胃气虚症状
体重,四肢不举,怠惰嗜臥,精气神不足
火热亢盛症状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
内伤与外感的鉴别
阴阳
脉
寒热
手心手背
口鼻
头痛
四肢筋骨
渴与不渴
用药物点
四时用药
脏腑分治
随病用药
虚实并治
用药宜忌
第六节
朱震亨
生平与著作
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义乌人,世居丹溪,后世称朱丹溪,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书,三十因其母患脾病而始读内经而知医术,三十六而师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四十因师病久,勉其学医,先习局方,后遍寻能医为师,终寻得罗知悌,前后往反十余次,终在四十四岁拜在其门下,得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
格致余论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
相火论
局方发挥
学术理论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
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却易亏
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第十章 明代
张介宾
生平与著作
字惠卿又作会卿 ,号景岳 别号诵一子,山阴会稽县人,世军,后从医
类经 类经图翼 类经附翼 景岳全书 质疑录
学术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一体思想
五行互藏和水火阴阳
五行的常与变
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阳非有余
形气之辨
寒热之辨
水火之辨
阴亦不足
命门学说
方药八阵
治疗经验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谨守病机 审证而治
治病用药本贵精专
第十一章 清代
第一节 叶桂
生平与著作
字天士 江苏吴县人
平生多忙于诊务,世传著作,除伪托者多为其门人及私淑者及后人所辑
温热论 临证指南医案
学术成就
创立卫气营血论治大法,阐发温热病机
温邪入卫
途径
卫分顺入气分
逆传心包
温邪入气
温邪不由卫外解 渐次传入气分
温邪入营
卫分之邪逆传或气分之邪顺传,则入营分心包
温邪入里
温邪营分不解,则深陷血分,而血分邪盛最易耗血伤阴 逼血妄行
强调脾胃分论创胃阴学说
反对辛开苦降,苦寒夺下伤胃之法,倡导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倡导化内风说
前代论述
刘完素主火热论,认为中风病为将息失宜 而心火暴甚所致
李杲认为是正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朱丹溪主张痰热生风
张景岳明确提出内风非真外风,创立非风病名,逐渐从外风侵袭转向内风暗动
缪希雍对内风暗动大有发明
叶桂在前人基础上提出阳化内风
定义
身中阳气内动而致内风动越的 一种病理现象
相关脏腑
主要在肝,与肾脾肺诸脏相关
治疗
缓肝风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久病入络说
虫蚁搜剔法
以虲类药来搜剔经络,松透病根
治疗经验
理虚大法
甘药培中
定义
以甘味之药培补中焦脾胃
胃气是盛衰是虚损病转归的一个重要依据
血肉填精
是对下焦肝肾虚损 精血耗竭之证通过血肉有情之品培补下元,裁培生气,达到治疗目的
中下兼顾
脾肾双补
先后天重视
奇经辨证
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为多,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
虚证多以调补肝肾为主
实证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
察舌验齿 充实温热病辨证体系
舌
齿
中篇 中医学派
第五章 中医学派的界定与划分
第一节 中医学说、学派的界定
学说
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或理论
学派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三要素
开山宗师
首创之说
师承者
流派
通常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相对于“学派”之偏重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属性,流派更侧重于文化、艺术层面,其含义较学派更为宽泛
第二节 中医学派的划分
本教材介绍: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伤寒、温病研究诸家,汇通思潮影响下的诸家。
第六章 主要学术流派介绍
第一节 河间学派
一总
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在阐发火热病机、治疗火热病证方面,独有建树。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二 河间学派产生的学术渊源
在于对《内经》《伤寒》的继承
三 河间学派的师承
(一)刘完素
刘完素是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的具体论点主要有“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以及有关伤寒病机方面的“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二)马宗素
马宗素为刘完素亲炙弟子
(三)穆大黄
以善于运用大黄等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证而闻名,时人称作穆大黄。
(四)荆山浮屠
知其学一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震亨,使河间之说由北方而传到南方。荆山浮屠是刘完素门人,荆山浮屠南下,将其学术传于罗知悌,故荆山浮屠是将刘完素之学传向南方的关键人物。
(五)罗知悌
宋末元初医学家,,字子敬(一说字敬夫),号太无,世称太无先生。为南宋理宗朝宦官,以医侍三宫。
元泰定二年(1325),罗知悌接纳朱丹溪于门下,其学尽传弟子朱丹溪,朱丹溪沿袭其说,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一派的先河。
罗知悌是刘、张、李三大家医学成就的继承者、传播者,宗河间兼采众家之长,阐发己验而立新说,其学传于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集大成的“丹溪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学术基础,促进了金元时期南北医学的沟通与融合。
第二节 易水学派
一 易水学派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战乱
脏腑辨证的不完善
二 易水学派产生的学术渊源
张元素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兼取华佗、孙思邈、钱乙的学术之长,灵活地把运气学说贯穿于脏腑辨证、遣药制方理论的研究之中
三 易水学派的主要师承
(一)张元素
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开山宗师,字洁古,金朝易州人(现在的河北省易水县),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12世纪到13世纪之间。
张元素在脏腑辨证、创制药物升降浮沉,以及归经、制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养正积自除”的治疗思想,在临床上有很大指导意义;其扶养脾胃的方法,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圭臬
(二)李杲
李杲传张元素之学,在其脏腑辨证说的影响下,独重脾胃理论的研究。他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创立“脾胃论
(三)王好古
王好古与李杲同学医于张元素,后复从李杲学
强调内因在病变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内伤外感,关键在于人体本气之虚
张、李之学至此一变而为“阴证论
(四)罗天益
罗天益(1220—1290),字谦甫,元代真定路藁城人(今河北藁城县),医学家。1244年经友人周德甫推荐拜师李杲学医,受业十余年,尽得其传
学术思想遥承于张元素,授受于李杲,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四 易水学派的贡献和影响
易水学派以着眼于脏腑证候的病因、病机,从脏腑的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脏腑辨证说。
第三节 丹溪学派
一 丹溪学派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朱丹溪生活在统一后的元代。元初统治者采用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使经济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内外商业繁荣,江南鱼米之乡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
二 丹溪学派形成的学术渊源
《素问》
理学
周敦颐《太极图说》
三 丹溪学派的主要师承
(一)朱丹溪
丹溪学术思想以养阴为主题
相火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杂病宗丹溪
(二)戴思恭
补水重于泻火
(三)王履
对“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发挥,是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发《难经》经义,从而提出水能胜火,补水重于泻火的学术主张。
(四)刘纯
理解几与丹溪相同。所不同的是治疗
一是侧重于补,反对泻
二是补土与补水同样重要
(六)王纶
不仅重肾水,而且精娴于甘温益气。
(七)汪机
虽注重保护阴精、养阴泻火,但更多的是接受了戴思恭重视气血和李杲重视脾胃的思想,参以己见,加以综合,突出了甘温益气的学术见解。
第四节 攻邪学派
社会背景
1,金元时期战乱
2,多数医生不会变通,崇唐宋古方与局方
3,政府支持
学术渊源
素问 难经 伤寒论
刘河间火热论
师承
第五节 温补学派
社会文化背景
经济繁荣
程朱理学
统治阶级多虚体
医者盛河间 丹溪,多寒凉滋阴,要补弊纠偏
学术渊源
程朱理学
周敦颐 太极图说
朱熹 太极图说解
金元四大家
张元素 脏腑辩证理论
李杲
脾胃论
甘温除大热
朱丹溪 滋阴清热
各家
金匮要略
阳气与肾气的关系
王冰 内经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师承
第六节 伤寒 温病 研究诸家
伤寒
汉唐宋金
王叔和
整理散落的伤寒杂病论,使之流传
孙思邈
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
推崇 桂枝 麻黄 青龙 三法,明代方有执和喻昌宗其学说 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 成为错简重订派的观点之一
韩衹和 北宋
伤寒微旨论
朱肱
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
许叔微
郭雍
成无已
注解伤寒第一家 ,以经释论
明清伤寒三派
错简重订派
方有执
喻昌
维护旧论派
张遂辰
张志聪
张锡驹
陈念祖
辨证论治派
以方类证
柯琴
徐大椿(徐灵胎)
以法类证
钱潢
万怡
分经审证
陈念祖
包诚
温病
吴有性
叶天士
温热论治,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纲
吴瑭
温热条辨,三焦辨证
王士雄
温热经纬
薛雪
湿热条辨,详论湿热病的病因病机 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临床证型,方药。弥补叶桂详论温热而略论湿热不足
上篇 总论
第二节 各家学说的传承形式与特征
一 中医传承的主要形式
(一)师承授受
(二)个人私淑
(三)家传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