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文学史的思维导图,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本思维导图适用于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的同学们。
编辑于2021-08-11 11:37:2830年代文学
茅盾
识记
茅盾的主要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道路
1920年初,发表《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论文,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助阵 ,其中提出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更是成为稍后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基本精神的先声
1921年,矛盾作为中坚力量参与组建了文学研究会,接手改组了《小说月报》,并担任了杂志的主编工作,使刊物由一个旧文学的发表地改变成为文学研究会和新文学作家们发表创作和传达先进思想的重要阵地。
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理论家,茅盾写了《<小说月报>改革宣言》《文学与政治社会》等理论文章,阐述和完善了“为人生的艺术”的文学观念。
茅盾还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大力翻译了苏联和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介绍与翻译,对于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乃至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茅盾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作家之一。1921年即成为中国共产党首批党员,并积极地参加了党的组建与宣传工作。
1925年,茅盾直接参加了“五卅”运动。1925-1927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国民政府《民国日报》总主笔。
茅盾的主要文学作品
1927大革命失败,写作《从牯岭到东京》等论文;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
1928.7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部分短篇小说的创作。论文《读<倪焕之>》是他本阶段文学批评的杰作
1929,在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虹》
1930年冬,回国,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三人行》《路》
1932-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1933年,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篇小说《林家铺子》;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
抗战爆发后,《第一阶段的故事》;1040年前后,创作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一部)等作品
散文名篇:《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
领会
”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创作方法上,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对现实的客观的切实的描写、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
其特点是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做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示
结构恢弘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强的理念色彩,致力于表现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茅盾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
1920年初,《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
1921年,《<小说月报>改革宣言》《文学与政治社会》等理论文章,阐述和完善了“为人生的艺术”的文学观念。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
1929.7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昙》。(1928-1929写作)
这些作品都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后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灵状况的描写,表现了与《蚀》相近似的“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野蔷薇》的突出意义更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在创作中,茅盾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尤为突出的是作品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和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运用
《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927.9-1928.6)《蚀》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它由《幻灭》《动摇》《追求》所组成
内容
三部小说基本以时间为序,完整而清晰地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困惑与矛盾
茅盾创作《蚀》的目的,就是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激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的追求。作品的事件和人物都由这一主题所统率,表现出浓烈的情感特征与时代气息。
《幻灭》描写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由追求至幻灭的全过程。先是借读书逃避,再借爱情逃避,结果爱人是一个猎色的骗子,又开始逃。装病进入医院后向往革命新生活,遇到了革命军的少年军官强连长,期盼在性爱的刺激中寻到生命的新的意义,结果抢连长跟随部队奔赴前线而离开。现实的残酷与丑恶,是造成静女士追求之梦破灭的根本原因,作品通过静女士追求的一次次幻灭,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作品也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不切实际思想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动摇》侧重于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作品借对一个小城市的政治风云变幻的描摹,真实地展现了时代社会的艰难与残酷,以及许多”革命“的虚伪残暴真相。方罗兰对革命和家庭的动摇,胡国光的投机取巧,动摇革命。《动摇》如一面镜子,从一个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历史状貌,也体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的深沉忧虑和悲观性评价。
《追求》写的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悲剧。张曼青追求教育,但在黑暗社会的打击下,他的强国教育梦彻底破灭;王仲昭追求爱情,作品对这种爱情至上、以爱情为避世方式行为的虚伪性与浅薄性进行了充分地揭示与批判;章秋柳她追求肉欲的放纵,染上梅毒后死亡反而成了她反抗社会与表现自我的最后机会,她以一种歌赞的态度来对待死亡,使命运呈现出绝望而又悲壮的色彩。通过对这三类方式不同、失败的结局却完全一样的追求者命运的展示,《追求》揭示了大革命失败后弥漫在知识分子中的困顿迷惘的情绪状况,从而真实地再现了时代历史状貌,反映了那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想动态。
《蚀》真实地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是时代社会的真实体现。
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作品将客观描写与主观情感的投射相统一,将再现与表现的艺术技巧相融合。
作品在人物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技巧,作品成功地作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的尝试。这些特点,使《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成就
思想意义
作品基本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30年代中国的全景式生活图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
同时,作品还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
人物形象塑造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吴荪甫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的英雄,作品中吴荪甫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反动性、果敢性和妥协性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吴荪甫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与侵略,期待着民族自强,但另一方面,又对工人阶级和农民运动满怀仇恨;一方面不满国民党的无能统治,同时又要依靠反动力量去帮其维持秩序、镇压工人运动。这两重性决定了吴荪甫的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他的色厉内荏与外强中干,也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吴荪甫的事业悲剧是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的一个缩影,作品强调吴荪甫这一失败的不可避免性和失败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社会背景,显示了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性质和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结果,吴荪甫的形象及其失败命运,形象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更昭示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赵伯韬是一名买办资本家,他是外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与反动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目的是要秉承帝国主义的旨意,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个人形象上,赵伯韬是一个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又贪婪无耻、淫荡腐朽的社会公害,他不但以狡诈的手段逼得吴荪甫破产,实现了他吞并吴荪甫工厂的目的,而且他还以卑鄙无耻的手段玩弄女性,并以此为荣。赵伯韬这一形象充分展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本性,也寄寓了作者的强烈愤怒与鄙视。
屠维岳是一名资本家的走狗,但作者对这一形象并没有简单化,而是赋予了他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形象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性和艺术性。他起初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表现出一定的自尊要求,但当他一旦被吴荪甫选定为奴才之后,就完全卖身投靠,死心塌地的为吴荪甫卖命。在分化镇压工人的罢工运动时,他的阴险狡诈得到了较充分的揭示。屠维岳人物形象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类形象中较为优秀的一个。
冯云卿本是一个乡下地主,因为农民运动,他离开乡下来到上海,希望在上海的投机市场中捞一把,但他出师不利,在股票交易中遭到赵伯韬的算计,损失惨重。为了重整旗鼓,他不惜以亲生女儿做诱饵,去勾引赵伯韬,以其套取赵伯韬公债买卖的秘密,在作品中冯云卿出卖女儿前的不无矛盾又充满龌龊的内心世界,得到了真切细腻的展现,他虽然心疼女儿,也为封建礼教所折磨,但为经济私利,他终于还是向金钱世界投了降。
艺术成就
纷繁复杂的人物世界、宏大宽阔的社会场景。气势宏伟的艺术构架,是《子夜》的重要艺术特色。
对于生活场景的准确描写,也是《子夜》突出的艺术特点。
《子夜》还通篇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的社会背景,可以作为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使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也体现了作者的史诗性追求,作品对于时代社会的宏观把握和准确剖析,对于人物形象本质的深入揭示,则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独特魅力。
茅盾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矛盾还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大力翻译了苏联和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介绍与翻译对于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乃至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立了社会剖析派小说。
1981年矛盾逝世,以他所留下的稿费建立的矛盾文学奖是当代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奖项。
《子夜》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熟。
另附
矛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
最大特点是: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时代风采
其作品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摹画
作品结构安排强调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
其作品都寓含着作者较强的理念色彩,表现出作者试图通过文学把握社会和时代规律的思想愿望,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在创作方法上,矛盾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对现实的客观的切实的描写、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是茅盾创作的突出特点。
《子夜》的创作意图
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政治的斗争
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子夜》的地位
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熟。
1933年被称为“《子夜》年”
写作时间:1931-1932
《子夜》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
结构恢弘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包含着较强的理念,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的深刻的解剖力,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形象性的不足
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客观的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
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子夜》缺陷
人物形象概念化:描述工人阶级和农民生活场景实显得较为单薄
按理念演示生活:影响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悖于文学的真实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