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背诵
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于2024-11-07 16:50:43马原背诵
Day1·唯物论
物质观
考点1 世界是物质的
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考点2 物质的存在形态(3对关系)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凡物质,皆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皆物质)
二者不可分割
运动与静止
绝对运动,无条件
相对静止,有条件
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一维;空间三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
考点3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世界=自然界(自发)+人类社会(自觉)
二者交叉重叠,相互作用
世界=客观世界(自然+人类社会)+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的实践活动是分化和统一的关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一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形式相统一
考点2 意识的能动作用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主观性、近似性、虚幻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考点3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模仿、人类智能的物化
无感情、无社会性、难以完全理解自然语言、无法化约
考点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不能改,可以改条件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的基础
自然规律:自发、无意识
社会规律:自觉
必然与自由
必然≈规律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
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判断题
1.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客观世界的规律因人的实践而改变。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无静止
(5)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6) 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7)运动具有一维性。
3. 时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8) 时空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时空是客观的
(9)时间和空间通过物质运动体现出来。
(10) 时空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客观尺度。
4. 意识:人脑对客观物质的能动的主观反映(主观映象)
(11)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12)鬼神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虚幻、歪曲反映。
(13) 鬼神观念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14)鬼神观念可以从现实世界找到其物质原型。
(15)鬼神观念是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5. 规律: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联系
(16)认识、利用规律,创造和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17)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同,都是自发的(或需要靠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18) 正确认识、真理、把握规律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
(19)人类靠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握规律。
(20)实践是自然和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Day2·辩证法
联系与发展
考点1 联系
特点(客普多条)
客观
非主观,非想象
普遍
同矛盾的普遍性
多样
复杂
条件
可以改变和创造
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实现
考点2 发展
前进上升的运动
一个过程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联系发展的基本范畴/环节
1.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面粉-内容;面条、包子-形式)
2.本质与现象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真象假象都表现本质
3.原因与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必然与偶然
必然存在于偶然中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各种不同的死法)
人必然会死,但方式不确定。
5.现实与可能
可能和不可能不能相互转化
现实与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现实可能
考研究生
抽象可能
大海捞针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考点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贯通
斗争性:相互排斥、分离
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前提
吸收
转化
斗争性
方法论
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考点2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一般
特殊性:个性、个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
质、量、度
度是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临界点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渐进性、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发展矛盾分析法
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眼光、过去未来
系统思维能力
全面系统、联系
战略思维能力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底线思维能力
度
创新思维能力
超越陈规、开拓创新
判断题
1. 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1)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或人类创造的)。
(2) 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普遍联系也有条件)。
(3)人可以创造或改变条件。
2. 发展:新生旧灭
(4) 事物的质变就是发展。
事物的质变也可能是变质,发展一定会有新事物的产生or旧事物的灭亡
(5) 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3.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必然可以被认知,偶然不能被人认知(偶然不可捉摸)。
(7)必然的东西是偶然,偶然的东西是必然。
强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8) 事物的可能性因人而异。
太阳照常升起不会因人而异
(9)假象不表现本质;本质可以不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10)假象就是错觉
假象-客观;错觉-主观
(11)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起反作用
4.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根本原因)。
(13)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5) 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5. 质量互变规律
(16)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依据是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17)量变引起质变。
6. 否定之否定规律
(18)不要自我否定,要外力否定。
(19) 否定之否定从形式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
(20)事物发展的形式是无限循环、线性上升
Day3·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考点1 科学实践的意义
考点2 实践的观点
1.实践的本质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姥姥养牛(主体,客体,中介)
3.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4.实践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5.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虚拟实践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考点3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标准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考点4 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飞-感性到理性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飞-认识到实践
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真理与价值
考点1 真理的特性
对不对
真理的客观性与一元性
内容客观(真理不是客观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性决定了一元性
“指鹿为马”——没理解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绝对正确,绝对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
主观对客观的近似正确(相对正确)的反映
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绝对且相对
认识不断深化,相对走向绝对、接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考点2 真理与谬误
二者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二者是统一的
二者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二者是对立的
通过实践检验
考点3 真理的检验标准
考点4 价值
好不好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客体对主体的意识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存在
多维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
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会发生改变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考点5 守正创新
判断题
1.实践: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1)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 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虚拟实践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5) 实践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认识能力的提高。
(6) 探索真理是人们认识的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改造世界
2. 认识
(7)直观反映。
能动反映
(8)事物的本质需要理性才能把握。
(9)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10)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不是单独的认识发展阶段,而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一部分
不是能力
3.真理
(11)真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实在的。
真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12)熟知、常识、共识不等于真知。
(13)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实践标准,有不同的真理。
(14)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5)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16)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
4.价值
(17)价值是客体对人的意义,所以价值是主观的,没有客观评价标准。
(18)价值评价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9)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20)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Day4·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1 社会存在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力量)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影响因素
考点2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次,感性)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理性)
非意识形态
语言文字
自然科学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考点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矛盾)
考点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政治上层建筑
考点2 社会形态更替
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选择性、前进性、曲折性
考点3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促进人进步
人的发展程度构成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提高。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考点4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世界的普遍交往,使得全人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考点5 文明多样性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考点1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考点2 非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改革、革命、阶级斗争、文化
重要动力,推动作用
1+5
考点3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有时可以表现为异己力量
可能成为压迫人的工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考点1 人的本质
社会属性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考点2 人民群众
量:绝大多数
质: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可能包含剥削阶级和剥削者
考点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主体,历史创造者
物质财富创造者
精神财富创造者
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考点4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
反动+杰出
杰出人物
判断题
(1)历史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错误)
(2)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错误)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正确)
(4)人人创造历史。(错误)
(5)每个人无论作用大小,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错误)
(6)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错误)
(7)杰出人物决定(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错误)
(8)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作用分不开。(正确)
(9)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正确)
考点5 群众、阶级、党政、领袖的关系
判断题
1.社会存在
(1)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
(2)社会存在包括人的所有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
(3)社会经济状况决定文化发展形态。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讲具有相对独立性
3.基本矛盾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最活跃:劳动者。
(6)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7)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观念指导政治
4.社会形态
(8)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物质
5.科学技术
(9)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经济基础
(10)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11)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6.人民群众
(12)人人创造历史。
(13)每个人无论作用大小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14)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历史。
(15) 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作用有好有坏)。
(16)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7.历史任人物与杰出人物
(17)杰出人物能修改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18)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19)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20)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Day5·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
考点1 商品与商品经济
满足人们需要,游泳池,用于交换
考点2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考点1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
有用性
价值
体力+脑力
付出劳动的多少
对立统一
对立:对于生产者或购买者,价值和使用价值互相排斥,不可兼得
购买者:使用价值 生产者:价值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前提要有使用价值,再谈价值
考点2 劳动二重性
枢纽
具体劳动:挖鱼塘的动作、种苹果树的劳动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力+脑力
价值
同一段劳动
考点3 商品价值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商品价值量
价值量和时间成正比,时间和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因素
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
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自然条件
货币的本能和职能
考点1 货币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考点2 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标价】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最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足值的金属货币】
支付手段【不同步支付】
世界货币
考点3 货币产生的影响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 成为 外在的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价值规律
考点1 价值规律内容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考点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供求关系的变动,价格围绕价值中心点上下波动
考点3 价值规律的作用
判断题
1.商品二因素
(1)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对立统一
(4)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5)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抽象,具体创造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
(6)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
同一段
(8)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9)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0)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基本矛盾
(11)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13)商品经济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14)商品经济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说反了
(15)商品经济基本矛盾解决的唯一途径是交换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16)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
(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变低
(18)个别劳动者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19)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Day6·剩余价值论
揭露剥削本质
劳动力商品
考点1 劳动与劳动力
劳动力:体力+脑力
劳动:劳动力的使用
条件
自由,且一无所有
实质
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考点2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糊口
养家
培训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多出来的价值资本家自己揣兜里)
考点3 货币转化为资本及资本本质
资本本质
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考点4 资本主义工资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并没有为工人全部劳动付费
主要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考点5 资本主义所有制
剩余价值的产生
考点1 资本主义生产
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
考点2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主义
雇佣工人劳动=必要劳动【工资】+剩余劳动【被剥削】
考点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不变资本:买东西的钱,不增值
可变资本:买劳动力的钱,能增值
考点4 剩余价值的产生
绝对剩余价值:加班加强(不给加班费)
相对剩余价值(果):全社会卷劳动生产率,不加班但变相降工资(必要劳动时间短了)
超额剩余价值(因):个别企业卷劳动生产率,赚差价
资本积累
考点1 资本主义再生产
考点2 资本有机构成
考点3 资本积累
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
考点1 资本循环
考点2 资本周转
子主题
考点3 平均利润
考点4 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
Day7·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考点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
考点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考点1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考点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考点3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意识-物质 认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