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经络穴位
经络及所属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常用穴位的效用和刺激方法,每一个穴位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信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编辑于2024-11-16 16:52:16帆书笔记,介绍了杏仁核在情绪生成、情绪处理和记忆中的作用,带你认识到杏仁核在情绪调节中的重要性,了解我们焦虑产生的根源。并且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情绪修复方法,如深呼吸、想象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理解触发点、使用暴露法等,还讨论了睡眠、运动和饮食对杏仁核活动的影响。帮助你重塑情绪,夺回生活的掌控感。
经络及所属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常用穴位的效用和刺激方法,每一个穴位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信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想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轻松的秘诀吗?《轻松主义》这本书就是你的指南针!它不仅教你如何摆脱过度努力的陷阱,还带你探索如何以轻松的状态、行动和成果来优化你的生活。 作者提出了五个核心策略,帮助大家在轻松状态下高效完成任务,避免因过度努力而导致的疲惫和低效。如果你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翻开它,让我们一起轻松地走向成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帆书笔记,介绍了杏仁核在情绪生成、情绪处理和记忆中的作用,带你认识到杏仁核在情绪调节中的重要性,了解我们焦虑产生的根源。并且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情绪修复方法,如深呼吸、想象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理解触发点、使用暴露法等,还讨论了睡眠、运动和饮食对杏仁核活动的影响。帮助你重塑情绪,夺回生活的掌控感。
经络及所属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常用穴位的效用和刺激方法,每一个穴位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信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想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轻松的秘诀吗?《轻松主义》这本书就是你的指南针!它不仅教你如何摆脱过度努力的陷阱,还带你探索如何以轻松的状态、行动和成果来优化你的生活。 作者提出了五个核心策略,帮助大家在轻松状态下高效完成任务,避免因过度努力而导致的疲惫和低效。如果你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翻开它,让我们一起轻松地走向成功!
人体经络穴位
1. 足太阴脾经
大包
21.大包 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脾之大络 助消化顺气
血海
10.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
活血化瘀大穴(慢性胃痛)
阴陵泉
9.阴陵泉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
去湿大穴
三阴交
6.三阴交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三指宽),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可治肾肝脾三脏疾病 腹胀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 肠绞痛 失眠 神经衰弱 全身无力 更年期综合症 也是妇科主穴 治月经不调 痛经 带下 不孕 崩漏 闭经等
公孙
4.公孙 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腹胀胸闷的超强舒缓大穴(公孙内关胃心胸)
太白
3.太白 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健脾补肺(土生金)
隐白
1.隐白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止血(鼻血 崩漏等) 宜灸
2.大都 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5.商丘 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穴连线的中点处
7.漏谷 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8.地机 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11.箕门 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
12.冲门 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13.府舍 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14.腹结 下腹部,大横穴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 腹中部,距脐中4寸
16.腹哀 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7.食窦 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18.天溪 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19.胸乡 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0.周荣 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 足少阴肾经
阴谷
10.阴谷 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消除腰背酸痛
筑宾
9.筑宾 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治皮肤问题大穴
复溜
7.复溜 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滋肾阴 治干咳
太溪
3.太溪 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穴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补肾大穴
照海
6.照海 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声哑失音用穴
大钟
4.大钟 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声哑失音用穴 配合照海
然谷
2.然谷 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开胃 升清降浊
涌泉
1.涌泉 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长寿大穴 常按可肾精充足
5.水泉 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8.交信 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11.横骨 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12.大赫 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四点的左右一指宽处,即是)
13.气穴 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下腹部,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
14.四满 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15.中注 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16.肓俞 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17.商曲 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18.石关 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19.阴都 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20.腹通谷 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21.幽门 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22.步廊 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23.神封 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24.灵墟 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25.神藏 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26.或中 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俞府穴正下方,下一肋间隙中)
27.俞府 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正面中线左右三指宽,锁骨正下方)
3. 足厥阴肝经
大敦
1.大敦 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妇科止血穴 宜灸
行间
2. 行间 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治牙痛
太冲
3.太冲 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
消气大穴 舒肝解郁
蠡沟
5.蠡沟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妇女阴痒 月事不调 男子阳强不倒
章门
13.章门 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疏肝健脾减肥 调和五脏
期门
14.期门 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
胁肋痛 乳腺炎
4.中封 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6.中都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穴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7.膝关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8.曲泉 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9.阴包 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10.足五里 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11.阴廉 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12.急脉 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4.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
1. 睛明 面部,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治近视及眼睛酸痛
大杼
11.大杼 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俞线上)
骨会穴 长高要穴(配合身柱)
委中
50.委中 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治腰痛要穴 腰背委中求 放血可排毒
承山
53.承山 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治腰腿痛 痔疮
飞扬
54.飞扬 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治慢性腰背痛 足无力
昆仑
56.昆仑 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治腰痛 通便 胸口闷痛
金门
59.金门 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急性头痛及腰扭伤
申脉
58.申脉 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利腰腿 清头目 治跨骨两旁之腰痛
至阴
63.至阴 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艾灸 用以转胎位
2. 攒竹 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
3. 眉冲 头部,当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穴与曲差穴连线之间
4. 曲差 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5. 五处 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6. 承光 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7. 通天 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8. 络却 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9. 玉枕 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10.天柱 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1.3寸(2厘米左右)即是
12.风门 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13.肺俞 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俞线上)(左右俞线上)
14.厥阴俞 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俞线上)
15.心俞 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16.督俞 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17.膈俞 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18.肝俞 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19.胆俞 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0.脾俞 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1.胃俞 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2.三焦俞 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3.肾俞 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4.气海俞 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5.大肠俞 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6.关元俞 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厘米左右)
27.小肠俞 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2厘米左右),平第1骶后孔
28.膀胱俞 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2厘米左右),平第2骶后孔
29.中膂俞 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2厘米左右),平第3骶后孔
30.白环俞 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2厘米左右),平第4骶后孔
31.八髎 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1、2、3、4骶后孔处,两侧合称八髎
由上至下: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32.会阳 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33.附分 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34.魄户 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35.膏肓 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3寸处(5厘米左右)
36.神堂 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37.譩譆 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38.膈关 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39.魂门 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0.阳纲 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1.意舍 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2.胃仓 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3.肓门 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4.志室 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5.胞肓 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6.秩边 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7.殷门 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5厘米左右)
48.浮郄 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49.委阳 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51.合阳 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下2寸
52.承筋 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穴下5寸
55.跗阳 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57.仆参 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60.京骨 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61.束骨 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62.足通谷 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5. 足少阳胆经
率谷
8. 率谷 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
偏头痛穴
瞳子髎
1. 瞳子髎 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眼睛外侧一厘米处)
治眼压高 眼胀痛
风池
20.风池 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治眼酸头晕
肩井
21.肩井 肩上,前直乳中穴,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颈根与肩膀近中央处)
治上半身的疼痛
京门
25.京门 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健腰利水消胀 肾经的发源地
带脉
26.带脉 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于腋中线与脐横线之交点处取穴)
调经减肥瘦身
环跳
30.环跳 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骨病之起点
风市
31.风市 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脚无力的改善大穴
阳陵泉
34.阳陵泉 小腿外侧,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肝胆经的调节大穴
光明
37.光明 小腿外侧,当外踝尖穴上5寸,腓骨前缘
治眼睛问题 可使视力改善
丘墟
40.丘墟 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治疗脚抽筯
足临泣
41.足临泣 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上4厘米处)
治头痛肩痛 一切肌肉痉挛
2. 听会 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3. 上关 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4. 颔厌 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5. 悬颅 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6. 悬厘 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7. 曲鬓 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9. 天冲 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
10.浮白 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
11.头窍阴 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12.完骨 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即是此穴)
13.本神 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穴旁开3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14.阳白 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15.头临泣 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
16.目窗 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7.正营 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8.承灵 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19.脑空 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22.渊腋 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四肋间隙中
23.辄筋 侧胸部,当腋中线前1寸,横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24.日月 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27.五枢 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0.5寸,约横平脐下3寸处(髂前上棘内侧凹陷处,约与脐下三寸相平处取穴)
28.维道 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29.居髎 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32.中渎 大腿外侧,当风市穴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33.膝阳关 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35.阳交 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36.外丘 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38.阳辅 小腿外侧,当外踝尖穴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39.悬钟 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42.地五会 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43.侠溪 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4.足窍阴 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6. 足阳明胃经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1. 承泣 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2. 四白 面部,瞳孔直下方,当眶下孔凹陷处
3. 巨髎 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4. 地仓 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此四穴可美容 治眼袋 皮肤暗沉
颊车
6. 颊车 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
牙痛近取穴
下关
7. 下关 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牙痛近取穴
天枢
25.天枢 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仰卧,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便秘溏泻的双向调节穴
梁丘
34.梁丘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急性胃痛 乳肿痛 乳腺炎
犊鼻
35.犊鼻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治膝痛
足三里
36.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补虚保养强壮大穴 调和脾胃 降逆利气 宜灸
上巨虚
37.上巨虚 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调整大肠功能
下巨虚
39.下巨虚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调整小肠功能
丰隆
40.丰隆 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化痰大穴 亦或降血脂
解溪
41.解溪 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化湿 清胃虚热
内庭
44.内庭 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化湿 清胃虚热
5. 大迎 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8. 头维 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
9. 人迎 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
10.水突 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11.气舍 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锁骨根部稍中之处)(对打嗝非常有效)
12.缺盆 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13.气户 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14.库房 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5.屋翳 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6.膺窗 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7.乳中 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18.乳根 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9.不容 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20.承满 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21.梁门 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22.关门 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23.太乙 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24.滑肉门 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26.外陵 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27.大巨 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从肚脐往下3/4点的左右三指宽处,即为此穴)
28.水道 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29.归来 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30.气冲 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31.髀关 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32.伏兔 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33.阴市 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38.条口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42.冲阳 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43.陷谷 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45.第二厉兑 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
7. 督脉
命门
1. 肾气之门 灸之身强体健抗老
2. 位置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在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找到两侧髂嵴的最高点,将这两点连线,连线中点对应的脊柱位置大概是第 4 腰椎棘突,再往上数两个棘突就是第 2 腰椎棘突,其下凹陷处即命门穴。它处于人体腰部的关键位置,对整个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所属经络
命门穴属于督脉。督脉被称为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命门穴作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所在,与人体的生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功效作用
温补肾阳
:命门穴主要的功能是温补肾阳。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在男性肾阳虚导致的阳痿、早泄等问题上,通过艾灸命门穴可以补充肾阳,改善性功能。这是因为肾中的阳气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命门穴作为肾阳的关键调节点,刺激它能够激发和补充肾阳,使人体阳气充足,从而改善相关症状。
强腰壮脊
:对腰部疼痛和脊柱相关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因为命门穴位于腰部脊柱附近,与腰部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等组织密切相关。比如,对于长期劳损或受寒引起的慢性腰痛,按摩或艾灸命门穴可以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同时,它对脊柱的稳定性也可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防和减轻脊柱疾病。
调节生殖系统
:在生殖系统方面,命门穴对女性的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男性的不育等问题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中医理论来看,肾阳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命门穴调节肾阳进而影响生殖系统的功能。例如,对于宫寒的女性,刺激命门穴可以温暖胞宫,调节气血,有助于改善生殖系统的内环境。
提升机体免疫力
:命门穴还有助于提升机体的免疫力。阳气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通过刺激命门穴来补充和调节阳气,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促进身体的康复。
5. 刺激方法
按摩
: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命门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这种按摩方式可以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激发命门穴的阳气。
拔罐
:在命门穴上可以进行拔罐。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将罐吸附在穴位上,拔罐时间一般控制在 10 - 15 分钟。拔罐有助于疏通腰部经络,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但要注意避免皮肤烫伤和损伤,尤其是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者体质虚弱的人,拔罐要谨慎使用。
艾灸
:艾灸命门穴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命门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周围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命门穴能够温通经络、补充阳气。也可以采用隔姜灸等方法,将姜片放在命门穴上,再放上艾炷点燃进行艾灸,这种方法在温阳的同时还能借助姜的温热之性,增强温补肾阳的效果。
身柱——治喘穴 长高穴
1. 位置
身柱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3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简便的定位方法可以是先找到两侧肩胛骨下角,将这两点连线,连线中点对应的脊柱位置大概是第 7 胸椎棘突,然后从这个位置向上数 4 个棘突,即为第 3 胸椎棘突,其下凹陷处就是身柱穴。它处于人体背部的重要位置,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
2. 所属经络
身柱穴属于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被称为 “阳脉之海”。身柱穴作为督脉上的关键穴位,在调节人体阳气、沟通上下气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体的脏腑功能、神志活动等密切相关。
3. 功效作用
强身健体
:身柱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它被视为儿童保健的重要穴位,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等方面有显著效果。例如,经常按摩或艾灸身柱穴可以促进小儿的体格健壮,预防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身柱穴能够调节其阳气,增强抵抗力。
脊柱相关疾病
:身柱穴位于脊柱附近,对脊背疼痛、驼背等脊柱相关疾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刺激身柱穴可以调节脊柱周围的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脊背疼痛,并且对于纠正不良姿势、预防和改善驼背等情况可能也有帮助。
神经系统疾病
:对小儿惊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督脉与人体的神志活动密切相关,身柱穴作为督脉穴位,可以调节脑部的气血和神经功能。例如,对于小儿惊风,按摩身柱穴可以起到醒脑安神、平肝息风的作用,缓解惊风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咳嗽、气喘、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身柱穴所在的督脉与肺经等经络相互关联,刺激身柱穴可以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比如,对于哮喘患者,针刺或艾灸身柱穴可以帮助缓解气喘症状,调节呼吸功能。
4.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如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按身柱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点按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这种按摩方式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拔罐
:在身柱穴处可以进行拔罐,但要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一般以罐口能覆盖穴位周围部分皮肤为宜。拔罐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控制在 10 - 15 分钟。拔罐有助于疏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但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者体质虚弱的人,要谨慎使用。另外,针刺身柱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手法,确保安全和有效。
艾灸
:艾灸身柱穴是常用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可以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身柱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周围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身柱穴能够温通督脉、补充阳气,对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尤其适用。
风府——祛风 利喉舌 清头目
1. 位置
风府穴位于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简单来说,先找到后发际正中央,然后往上量 1 寸(同身寸)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下方,枕外隆凸的垂直下方,就是风府穴,它处于脑后与颈部交接的关键部位。
2. 所属经络
风府穴属于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 “阳脉之海”,而风府穴作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与头部、颈部等部位的气血沟通密切相关,在抵御外邪入侵、调节人体阳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功效作用
疏风解表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疾病。对于感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当人体受到风邪侵袭时,风邪易从风府穴等部位侵入人体。刺激风府穴可以起到疏风清热或祛风散寒的作用,调节人体头部和颈部的气血运行,缓解因外感引起的不适。例如,在风寒感冒初期,按摩或艾灸风府穴可以帮助驱散风寒之邪,减轻头痛、颈项部疼痛等症状。
咽喉疾病
:对咽喉肿痛、失音等咽喉部位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风府穴所处的位置与咽喉的气血运行有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能够缓解咽喉部的炎症和不适。比如,对于因风热上扰引起的咽喉肿痛,刺激风府穴可以起到清热利咽的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
:对眩晕、失眠、癫狂等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讲,风府穴与脑的联系密切,脑为髓海,督脉与脑相通,刺激风府穴可以调节脑部的气血和神经功能。例如,对于失眠患者,针刺或按摩风府穴可能通过调节脑部气血,使心神安定,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4.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如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点按风府穴,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点按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按摩风府穴时,动作要轻柔,因为其周围的组织比较敏感。
针刺
:针刺风府穴是比较专业的操作,必须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由于其位置特殊,靠近延髓等重要的脑部结构,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针刺深度较浅,通常在 0.5 - 1 寸左右,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艾灸
:艾灸风府穴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其位置靠近脑部。可以采用温和灸的方式,将艾条点燃后,距离风府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不过,对于有脑部疾病、高血压等患者,艾灸风府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百会——治上实下虚 中气下陷
1. 位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定位的穴位,当你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两耳尖,然后向上连线,交点处就是百会穴;或者从前发际正中开始,向上量取 5 寸(同身寸)也可找到该穴位。它处于人体头部的最高位置,是人体诸多经络交汇的重要场所。
2. 所属经络
百会穴属于督脉。督脉为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百会穴作为督脉上的关键穴位,是人体阳气汇聚之所,与人体的神志、气血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在调节人体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3. 功效作用
醒脑提神
:百会穴对头晕、头痛、昏厥等头部不适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当人们长时间伏案工作或学习后出现头晕、头胀的情况时,按摩百会穴可以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这是因为百会穴能够调节头部的气血运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使头脑更加清醒。对于因气血不足或头部气血瘀滞引起的头痛,刺激百会穴也可以缓解疼痛。
升阳举陷
:对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百会穴具有升提阳气的功能,阳气充足可以提升人体的脏腑位置。例如,对于轻度子宫下垂的女性,通过艾灸百会穴,激发人体阳气,帮助提升子宫位置,改善下垂症状。
安神定志
:在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方面有显著功效。中医认为心主神志,而百会穴与心经等经络相互关联,通过调节百会穴可以安定心神。比如,对于失眠患者,艾灸或按摩百会穴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心神安定,从而帮助入睡。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让情绪更加稳定。
4.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如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点按百会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点按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也可以采用揉法,用指腹在穴位处做轻柔的环形揉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一定次数,如各 30 - 50 次,这样可以更好地调节气血。
针刺
:针刺百会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针刺的深度一般在 0.5 - 1 寸左右。由于头部血管、神经分布丰富,针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出现晕针、出血等意外情况。
艾灸
:艾灸百会穴是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百会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百会穴能够温通经络、补充阳气,对改善头部气血和神志问题效果较好。不过,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烫伤,因为头部头发较多,热量散发相对较慢。
上星——治鼻炎鼻塞
1. 位置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1 寸。简单的定位方法是,先找到前发际的正中央,然后从此处向上量 1 寸(同身寸),这个位置就是上星穴。它处于人体头部的前部区域,在督脉上,与脑部和头面部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2. 所属经络
上星穴属于督脉。督脉为 “阳脉之海”,主管人体一身阳气的运行,上星穴作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在调节头面部阳气、沟通头部气血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3. 功效作用
头面部疾病
对头痛、头晕等头部不适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前额头痛,刺激上星穴效果更为显著。这是因为该穴位所处位置靠近前额,通过调节局部气血运行,能够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眩晕感。例如,当因外感风寒引起头痛时,按摩上星穴可以起到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对于鼻渊(鼻窦炎)、鼻衄(鼻出血)、鼻塞等鼻部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医理论认为,鼻与督脉等经络相连,上星穴能够调节鼻部的气血和津液代谢。比如,在鼻窦炎发作时,通过针刺或按摩上星穴可以改善鼻部的通气和引流,减轻炎症症状。
对目赤肿痛等眼部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因为督脉与眼部的气血运行有关,上星穴可以调节眼部的气血,缓解眼部的充血和肿痛。
神志疾病
:在治疗癫狂、失眠等神志方面的疾病有一定功效。从经络联系角度看,督脉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脑为神志活动的中枢。刺激上星穴可以调节脑部的气血供应,进而对神志产生影响。例如,对于失眠患者,艾灸上星穴可能通过调节脑部气血,使心神安定,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保健作用
:上星穴还可用于日常的头部保健。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头部的气血供应,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对于预防头痛、头晕等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4.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如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按上星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点按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也可以采用揉法,用指腹在穴位处做轻柔的环形揉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 30 - 50 次,这样能够更好地调节局部气血。
针刺
:针刺上星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针刺的深度一般在 0.5 - 1 寸左右。由于头部血管、神经分布丰富,针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出现晕针、出血等意外情况。
艾灸
:艾灸上星穴时,将艾条点燃后,距离上星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上星穴可以温通经络、调节气血,但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烫伤,尤其是头发容易被点燃,要特别小心。
人中——开窍 醒神 治腰痛
1. 位置
水沟穴又称为人中穴,位于面部,当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点处。这是一个非常明显且容易定位的穴位,就在鼻子下方、上唇上方的人中沟上。
2. 所属经络
水沟穴属于督脉。督脉为 “阳脉之海”,统摄一身之阳气,水沟穴作为督脉的重要穴位,在调节人体阳气、神志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关键节点之一。
3. 功效作用
急救作用
:水沟穴最主要的功效是用于急救。在昏迷、晕厥、中暑、中风等紧急情况时,通过强刺激水沟穴可以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例如,当有人突然晕倒失去意识时,用手指掐水沟穴,能使患者尽快苏醒。这是因为水沟穴可以调节脑部的气血和神经功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使患者恢复神志。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水沟穴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阴阳的平衡,当人体出现阴阳失调时,水沟穴能够通过调节阳气来恢复平衡。比如,在中暑导致人体阳气过盛、阴液不足的情况下,刺激水沟穴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
面部疾病
:对鼻塞、鼻衄(鼻出血)、面肿等面部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这是因为水沟穴位于面部中央,与面部的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通过调节局部气血,可以改善面部的生理功能。例如,对于因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按摩水沟穴可以起到通窍的作用,缓解鼻塞症状。
神志疾病
:对于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异常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中医角度看,神志活动与脑有关,督脉与脑相通,刺激水沟穴能够调节脑部的气血和神志。比如,在小儿惊风发作时,按压水沟穴可以起到平肝息风、醒脑安神的作用,缓解惊风症状。
4. 刺激方法
掐法
:在急救或者需要强刺激的时候,一般采用掐水沟穴的方法。用拇指尖或食指尖用力掐按穴位,力度要足够大,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为宜。这种强刺激能够迅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醒脑开窍的目的。
针刺
:针刺水沟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操作。由于其位置特殊,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都有严格要求。一般针刺深度较浅,通常在 0.2 - 0.3 寸左右,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按摩
:在日常保健或者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时,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用手指指腹轻轻点按水沟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点按 1 - 3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按摩水沟穴可以调节面部气血,对一些面部疾病和神志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8. 任脉
膻中
气会穴 治胸闷胸痛
位置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这是一个比较好找的穴位,在人体的胸部中央位置。如果是女性,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即可定位;男性一般也可以通过找到第四肋间来确定膻中穴的位置。
所属经络
膻中穴属于任脉。任脉被称为 “阴脉之海”,它主要调节阴经气血,在人体的生殖、泌尿、呼吸等多个系统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膻中穴作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密切。
功效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
对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感冒引起的咳嗽或者哮喘发作时,刺激膻中穴可以宽胸理气、止咳平喘。这是因为膻中穴所处的位置与胸部的肺气运行有关,通过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改善呼吸功能。
情志疾病
在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情志方面的疾病有显著功效。它是人体的 “气会”,意思是人体的宗气汇聚于此。宗气与人体的精神状态、情绪等密切相关。当人情绪低落或者烦躁不安时,按摩膻中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使人心情舒畅。比如,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人,经常按摩膻中穴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心血管系统疾病
对心悸、心绞痛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膻中穴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当心脏气血不畅时,刺激该穴位能够起到疏通气血,缓解心脏不适的症状。从经络理论来讲,膻中穴与心经等也有一定的联系,能沟通上下气血,对心血管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刺激方法
按摩
可以用手指点按膻中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好。一般每次按摩 2 - 3 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也可以采用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者掌根部分按揉膻中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一定次数,如各 30 - 50 次,这样可以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
艾灸
使用艾条进行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距离膻中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左右,每周可以进行 2 - 3 次。艾灸膻中穴能够温通气血,但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拔罐
可以在膻中穴处进行拔罐,不过要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一般以罐口能覆盖穴位周围部分皮肤为宜。拔罐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控制在 10 - 15 分钟,这样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但是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者体质虚弱的人,拔罐要谨慎使用。
中脘
治胃的各种问题
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简单的定位方法是,先找到肚脐,然后将四指并拢(除拇指外),从肚脐中心向上量取,四指的宽度大约就是 4 寸,这个位置就是中脘穴。它处于胃脘部的中间位置。
所属经络
中脘穴属于任脉。任脉在人体的正中线上,主管人体的阴经气血。中脘穴作为任脉上重要的穴位,和脾胃等脏腑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调节脾胃功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功效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
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穴位。对于胃脘痛(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多种肠胃问题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当出现消化不良,进食后腹胀、腹痛时,按摩中脘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因为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所谓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它能够直接调节胃腑的功能。同时,它和脾经等也相互联系,对整个消化系统的运化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其他疾病
对于失眠、癫狂等神志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足时,有利于神志的安定。中脘穴调节脾胃功能,进而对神志疾病产生影响。另外,对于身体虚弱、消瘦或肥胖等情况也可以通过调节中脘穴来改善,因为它能影响人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过程。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点按中脘穴,力度以稍感疼痛为宜,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也可以采用摩法,用手掌或者掌根部分放在中脘穴上,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频率适中,每次摩动 5 - 10 分钟,就像在给肠胃做轻柔的按摩,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
艾灸
艾灸中脘穴是常用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可以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中脘穴约 2 - 3 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这个穴位能够温养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拔罐
可以在中脘穴处进行拔罐。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将罐吸附在穴位上,拔罐时间一般控制在 10 - 15 分钟。拔罐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改善脾胃功能也有帮助,但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者体质虚弱的人要谨慎使用。
水分
1. 治虚证水肿
2. 位置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1 寸。定位的时候,先找到肚脐,然后从肚脐中心向上量 1 寸(同身寸)的位置便是水分穴。这个穴位处于人体中焦的关键位置,是区分人体上腹部和下腹部的重要标志。
3. 所属经络
水分穴属于任脉。任脉与人体的阴经气血调节密切相关,而水分穴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枢纽作用,尤其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与任脉的功能紧密相连。
4. 功效作用
水液代谢方面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腹水等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疾病。例如,对于一些慢性肾病或者肝病导致的腹水患者,刺激水分穴可以起到利水渗湿的作用。这是因为从中医经络脏腑理论来说,水分穴能够调节人体的三焦气化功能。三焦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水分穴通过调节三焦,使水液能够正常地输布和排泄,从而减轻水肿等症状。
肥胖症相关
:对腹泻、痢疾等肠胃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能够调节肠胃的气机,促进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当出现腹泻时,刺激水分穴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调节肠胃的津液代谢,防止肠道内的津液过多而导致腹泻。
消化系统疾病
:在减肥过程中,水分穴也有一定的应用。因为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和脂肪代谢有关。通过刺激水分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同时也可能对脂肪代谢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辅助减肥。
5. 刺激方法
按摩
:用食指或者中指的指腹点按水分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好。每次点按 3 - 5 分钟,每天可以进行 2 - 3 次。也可以采用揉法,用指腹在穴位处做轻柔的环形揉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 30 - 50 次,有助于调节肠胃和水液代谢。
针刺
:使用艾条进行艾灸时,点燃艾条后,距离水分穴 2 - 3 厘米左右,让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每周可以进行 2 - 3 次。艾灸水分穴能够温通经络,增强穴位对水液代谢和肠胃功能的调节作用。
艾灸
:针刺水分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针刺的深度一般在 0.5 - 1 寸左右。针刺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等风险。
神阙
1. 温中 止泻 回阳救逆 只灸不针
2. 位置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它是人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穴位,是胎儿时期脐带连接母体,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肚脐就是神阙穴的位置,很好辨认。
3. 所属经络
神阙穴属于任脉。任脉被称为 “阴脉之海”,对人体的阴经气血有着调节和汇聚的作用。神阙穴作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体先天和后天的连接点,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紧密,在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维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功效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
:对于脾胃虚弱、泄泻、便秘、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问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泄泻,通过艾灸神阙穴可以起到温阳健脾、止泻的作用。这是因为神阙穴与脾胃等消化系统脏腑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肠胃的气血状态,增强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对遗尿、小便频数、宫寒不孕等病症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说,神阙穴所在的位置与人体的下焦脏腑(如肾、膀胱、胞宫等)有着内在的联系,能够调节下焦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例如,对于宫寒不孕的女性,艾灸神阙穴可以温暖胞宫,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生殖系统的内环境。
保健作用
:神阙穴是一个很好的保健穴位。经常刺激神阙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如在日常保健中,采用艾灸神阙穴的方式,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在中医养生中,神阙穴被视为人体的 “养生大穴”。
5. 刺激方法
按摩
:可以采用揉脐的方法,将手掌搓热后,用掌心对准神阙穴,轻轻按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 50 - 100 圈,每天可进行 2 - 3 次。这种按摩方式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艾灸
:艾灸神阙穴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艾炷直接灸,但这种方法需要专业人士操作,以免烫伤。更常见的是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神阙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周围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神阙穴能够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
热敷
:可以用热水袋或者热盐包等热敷神阙穴。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每次热敷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这种方法比较温和,适合日常保健,能够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关元
1. 三大强壮要穴之一
2. 位置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定位方法可以是先找到肚脐,然后将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约为 3 寸,从肚脐向下量取这个长度,即到达关元穴。该穴位处于人体下焦的关键位置。
3. 所属经络
关元穴属于任脉。任脉对人体阴经气血起到调节和汇聚的作用,而关元穴作为任脉上极为重要的穴位,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与人体的生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4. 功效作用
生殖系统疾病
:对男性的遗精、阳痿、早泄,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等生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男性肾阳虚导致的阳痿,艾灸关元穴可以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讲,关元穴与人体的肾气和生殖之精密切相关,刺激这个穴位能够调节人体的生殖功能,促进生殖器官的气血运行,增强生殖能力。
保健强身
:是重要的保健穴位,常被用于养生保健。刺激关元穴可以培补元气、强身健体。例如,长期坚持艾灸关元穴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这是因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关元穴作为元气汇聚之地,对其进行适当刺激可以补充和激发元气,使人体精力充沛,提高抗病能力。
泌尿系统疾病
:对于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问题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因为关元穴所处的下焦位置与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联系紧密,能够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例如,对于老年人因肾气不足引起的尿频,通过按摩关元穴可以增强肾气,改善膀胱的约束能力,减少排尿次数。
5.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点按关元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也可以采用掌揉法,用手掌根部或大鱼际按揉关元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 30 - 50 次,这样有助于调节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针刺
:针刺关元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针刺的深度一般在 0.5 - 1 寸左右。在针刺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出现晕针等情况。
艾灸
:艾灸关元穴是常见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可以使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关元穴 2 - 3 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艾灸关元穴能够温阳补肾、培补元气。也可以采用隔姜灸、隔盐灸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注意操作细节,避免烫伤。
中极
治小便问题
位置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4 寸。简单的定位方法是先找到肚脐,将手指并拢(除拇指外),从肚脐向下量取四指宽度多一点的距离,此处就是中极穴。它位于人体下腹部的中心位置,临近膀胱。
所属经络
中极穴属于任脉。任脉是人体 “阴脉之海”,能调节人体阴经气血。中极穴作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与人体的生殖、泌尿等系统密切相关,是人体气血汇聚之处,对相关脏腑的功能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功效作用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中极穴与膀胱的位置接近,在中医理论中,它是膀胱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这就意味着中极穴与膀胱的功能紧密相连。通过刺激中极穴可以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改善泌尿系统的症状。例如,对于产后尿潴留的女性,针刺或按摩中极穴可以促进膀胱收缩,帮助排尿。
在生殖系统方面,对男性的遗精、阳痿、早泄,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带下等疾病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从中医经络角度看,任脉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中极穴作为任脉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殖之气。比如,对于宫寒不孕的女性,艾灸中极穴可以温暖胞宫,调节气血,改善生殖系统的内环境,提高受孕几率。
妇产科疾病辅助治疗
:它是妇产科疾病常用的治疗穴位。在分娩过程中,刺激中极穴可以帮助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胎儿的娩出。而且在产后,也有助于子宫的恢复,预防和减轻产后恶露不尽等问题。
刺激方法
按摩
:用手指点按中极穴,力度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也可以采用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者掌根按揉中极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动 30 - 50 次,能起到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
艾灸
:使用艾条进行艾灸,点燃艾条后,距离中极穴 2 - 3 厘米左右,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 2 - 3 次。艾灸中极穴能够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尤其对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虚寒性疾病效果较好。
针刺
:针刺中极穴需要专业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因素,针刺深度一般在 0.5 - 1 寸左右。针刺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9.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1. 商阳 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面疔(放血) 咽喉肿痛
二间
2. 二间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齿痛
三间
3. 三间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三叉神经痛 胃为和的失眠
合谷
4. 合谷 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
强壮大穴 气穴 牙痛
曲池
11.曲池 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横纹尽处,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降血压 排毒 治皮肤病 清虚热
肩髃
15.肩髃 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易受风 治肩周炎 肩风湿
迎香
20.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
通鼻塞 治鼻炎
5. 阳溪 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6. 偏历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7. 温溜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8. 下廉 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9. 上廉 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10.手三里 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前三指宽)
12.肘髎 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1寸,当肱骨边缘处
13.手五里 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14.臂臑 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上七寸
16.巨骨 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17.天鼎 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18.扶突 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19.口禾髎 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10. 手少阳三焦经
翳风
17.翳风 头部侧面,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
治急性耳鸣耳聋
支沟
6. 支沟 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通便 顺气 松肩
外关
5. 外关 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透内关通阴阳 治耳鸣耳痛 腰扭伤
阳池
4. 阳池 腕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
治低血压 升阳气
液门
2. 液门 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沿无名指根部按压治喉干 针治手不举
1. 关冲 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3. 中渚 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当无名指掌指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的凹陷处)
7. 会宗 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8. 三阳络 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9. 四渎 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0.天井 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11.清冷渊 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12.消泺 臂外侧,当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中点处
13.臑会 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穴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14.肩髎 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15.天髎 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16.天牖 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18.瘛脉 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19.颅息 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20.角孙 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21.耳门 面部,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微张口时有凹陷处在听宫穴的稍上方
22.(耳)和髎 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根之前方,颞浅动脉后缘
23. 丝竹空 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11. 手太阳小肠经
听宫
治耳鸣 重听之大穴
天宗
治肩痛 手臂痛
小海
强化消化能力 调整心脏力量 消降心火
支正
去痰结气滞
养老
对治老年人之眼花 耳鸣 重听 高血压
后溪
调整督脉 舒展肩头 明目
少泽
和少冲一起舒缓急性心痛(可咬)
12. 手厥阴心包经
天泉
2. 天泉 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治胸痛 心悸
曲泽
3. 曲泽 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和曲池都可以调整膝后痛
郄门
4. 郄门 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心痛急救穴
内关
6. 内关 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约三指宽,前臂横向中央)
治失眠 心胸痛 胃痛 止呕 晕车船
劳宫
8. 劳宫 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补养大穴 胸闷气短宜用
1. 天池 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5. 间使 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7. 大陵 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9. 中冲 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13. 手少阴心经
极泉
1. 极泉 曲肘,手掌按于后枕,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舒压解躁(拍打) 除狐臭(针)
少海
3. 少海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缓心律 调血压
灵道
4. 灵道 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通里
5. 通里 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
阴郄
6. 阴郄 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神门
7. 神门 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安眠 消烦 通便
少府
8. 少府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调心律失常 除湿痒
少冲
9. 少冲 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侧的边缘上)
急症 退热
2. 青灵 臂内侧,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14. 手太阴肺经
中府
1. 中府 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
兼治脾肺两脏 治疗气不足 呕逆吐酸 腹胀 面部水肿 咳喘
天府
3. 天府 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
5.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手臂内侧中央有粗腱,腱外侧外即是,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补肾要穴 可降逆气 治哮喘
孔最
主管所有的毛孔 治鼻出血 痔疮 有发汗的作用
列缺
7. 列缺 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手腕内侧能感到脉搏跳动处)
治头痛大穴(头项寻列缺)
经渠
9. 经渠 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寸
治咳大穴
太渊
10.太渊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
肺经原穴 脉会太渊 治血管病
鱼际
8. 鱼际 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咳喘用穴 降高血压穴 小儿疳积(治脾先调肺) 自汗 岔气
少商
11.少商 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咽喉疼痛(放血) 扁桃腺炎
2. 云门 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正中线6寸
4. 侠白 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6. 孔最 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4/9处,腕横纹上7寸
三焦
概念及划分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器官,而是一个功能组合概念。
上焦
:一般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主要功能是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温养肌肤、充养身脑等作用。就像自然界中的云雾一样,将精微物质向上向外布散。例如,肺的宣发功能,能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
下焦
:通常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主要包括脾胃等脏腑。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以把中焦想象成一个 “加工厂”,食物在这里被消化分解,营养物质被提取出来。例如,胃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脾将消化后的精微物质吸收并运输到全身。
中焦
:一般是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同时肾在下焦还起着封藏肾精的重要作用。就好像是人体的 “垃圾处理站” 和 “精华储存库”,大肠排出粪便,膀胱排出尿液,肾把人体的精华物质(肾精)储存起来。
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它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周身各处,从而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三焦就像是元气的 “通道”,保证元气能够顺利到达身体的各个角落。
运行水液
: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协同配合,而三焦在其中起到了沟通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汇聚、输送和排泄水液,就像城市的水利系统一样,让水液在体内有序地流动。
病理表现
上焦病
:如果上焦功能失调,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气喘、咽痛等症状。例如,外感风热之邪,侵袭上焦肺卫,就会导致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因为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卫气等,当外邪入侵,扰乱了这个功能,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中焦病
:中焦病变常常表现为胃脘痛、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症状。比如饮食不节,损伤中焦脾胃,就会出现胃脘胀满、呕吐、泄泻等症状。这是因为中焦的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功能受到了影响。
下焦病
:下焦病变主要涉及肾、膀胱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水肿、遗精等。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例,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因为下焦的排泄糟粕和尿液等功能出现了问题。
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与肺的关系
:肺主宣发肃降,而三焦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的功能与肺的宣发肃降密切配合。肺的宣发可以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这与三焦的上焦功能相关;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将水液向下输送,与三焦的水液运行通道作用相互协同。
与脾胃的关系
:中焦的主要脏腑是脾胃,三焦的中焦部分和脾胃的功能紧密相连。脾胃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功能是三焦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的基础,而三焦的功能又为脾胃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与肾的关系
:肾在下焦,与三焦的下焦部分联系紧密。肾的气化作用对于下焦的水液排泄和糟粕排出至关重要,同时三焦为肾的气化功能提供了通道,保证肾精的封藏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