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音(胡裕树)
这是一篇关于语音(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语音规范,语调和朗读,音变,音节,声调,韵母,声母,语音概说。
这是一篇关于实验语音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声学基础(熊子瑜),语音的多模态和语音应用研究,信号采集和田野录音,语音的感知,韵律和情感,语言的发声类型,调音、共振峰和元音,基频、音高和音调,语音声学基础(孔江平)。
这是一篇关于IPO 语调感知研究的思维导图,IPO语调感知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潜力的领域,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IPO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机制,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建议和指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语音(胡)
语音概说
语音的性质
物理属性
音高 音强 音长音色
生物属性
呼吸器官 喉头和声带 口腔和鼻腔
社会属性(本质)
从语音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看
从语音的系统性看
记音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
声调符号
阳平 阴平 上声 去声
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 轻声不标
隔音符号
反切和注音字母
国际音标
音节和音素音位
音节
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
音素
语音的最小单位
音位
语言里能够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同一音位内部不同变化的语音(音品/音位变体)
元音和辅音
区别
元音
元音的不同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
舌位前后、高低、嘴唇的圆展
分类
舌面元音(八个最基本的标准元音)舌尖元音 鼻化元音
辅音
辅音的不同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
发音部位(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
发音方法(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声母
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字母
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还有零声母
发音部位
双唇音 唇齿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尖后音 舌面音 舌根音
发音方法
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法
气流强弱的情况
声带是否颤动
塞音 擦音 塞擦音 鼻音 边音
零声母
零声母字开头虽然是元音,但实际发音时往往带有一点同部位的摩擦成分
韵母
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
韵腹
韵母的主要成分
韵母只有一个元音的,即为该元音
韵母有两个或三个元音的,开口度较大、较为响亮的元音为韵腹
韵头
韵腹前面的元音(又叫介音)
韵尾
韵母末尾的辅音
单元音韵母(10个)
七个是舌面元音,三个是舌尖元音
复元音韵母(13个)
二合(9个)
三合(4个)
iou uei uen → iu ui un
带鼻音韵母(16个)
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构成
舌尖鼻音(8个) 舌根鼻音(8个)
四呼
齐齿呼
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合口呼
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撮口呼
韵头或韵腹是v的韵母
开口呼
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 u v的韵母
一些韵母的音值
押韵
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
韵脚 或 韵字
为了便于押韵,诗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的字归在一起,建立若干个韵部
根据现代北京语音归纳的韵部
十八韵
十三辙
辙是韵的通俗称呼
近音字进行通押
声调
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贯穿整个字音的高低升降
汉语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因此声调也称字调
性质
取决于音高→声带的松紧→一定时间内声带的颤动次数,
作用
区别意义
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升降变化是逐渐变化的
调值和普通话声调
调值
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声调的实际读法
最基本类型:平的 升的 降的 曲折的
五度制声调表示法
声调符号标在主要母音(元音/韵腹: iu ui 标在i;un标在u;i标调时省略其上一点
调类和普通话声调
调类
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古汉语分平上去入。 古清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阴调,古浊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阳调。 因此,古四声实际演变为八个调类
普通话和各汉语方言的调类可以沿用古调类的名称来称述
普通话声调
古代平上去三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
古代阳上字
以鼻音、边音做声母+零声母→分归普通话的上声
其余的分归去声
声调的平仄抑扬
平
古四声中的平声
仄
古四声中的上去入
上平下仄
声调辨正
音素(声母/韵母等)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
普通话音节的结构特点
最多四个音素,最少一个
都有元音,1-3个
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分别是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由高元音i u v 充当
元音韵尾:i u
辅音韵尾: n ng
有的没有辅音,没有复辅音
都有声调
普通话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声韵(P86)
以声母的发音部位以及韵母的韵头为依据
声韵调
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y w的用法
原韵母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元音且自成音节,i 改成 y ;u 改成 w
原韵母只有一个元音且自成音节时,i 前面加上 y ; u 前面加上 w
v 行韵母自成音节时,v 一律写成 yu
只有第二个音节开头是a o e时才使用
音节中的辅音字母靠后不靠前,qinao 不必加隔音符号
音变
轻声
轻声音节的声母和韵母
变读轻声的规律
变调
上声的变调
去声的变调
一 七 八 不 的变调
语气词 啊 的音变
儿化
性质和表示法
儿化韵:r同韵母结合起来形成的卷舌韵母
平舌韵:原来非儿化的韵母
儿化韵的 儿 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音节,而是在一个音节的末尾音上附加卷舌的动作,使该音节因儿化而发生音变
表示法
普通话韵母除了ê er 以外都可以儿化
拼音方案规定在原韵母之后加一个r表示儿化
平舌韵变儿化韵的规律(六类)
原 失 换 加
基本性质是卷舌作用,同卷舌作用有冲突时就要在卷舌的同时改变原来韵母的音色
二十六个儿化韵
儿化韵的合辙押韵
儿化的作用
确定词性
区别词义
语调和朗读
停顿
重音
升降
字调与语调的关系
朗读
语音规范
轻声和儿化
异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