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7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这是一个关于37结直肠与肛管疾病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肛管检查方法、肠息肉、结、直肠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肛裂等知识总结。
编辑于2024-11-19 10:12:33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肛管检查方法
常用体位:左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蹲位,弯腰前俯位 记录方法:时钟法
肛门视诊:观察肛门有无红肿、血、脓、粪便、粘液、瘘口、外痔、溃疡、脱垂等
直肠指检:可发现痔、肛瘘、直肠息肉、直肠肛管肿瘤、直肠周围间隙感染、前列腺疾病、腹腔转移癌等
内镜检查
肛门镜(肛门窥器):低位直肠病变和肛门疾病检查
结肠镜检查(最直接,最准确):不仅能观察到直肠、结肠的病变,还可行肿物活检、结直肠息肉的摘除、出血点的止血、肠扭转的复位、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扩张等治疗
影像学检查(少用):X线,MRI,CT,超声
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上所有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或腺瘤数目之分,临床常用标准为100枚以上为息肉病
结直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
管状腺瘤75%~90% 绒毛状腺瘤7%~15% 管状绒毛状腺瘤5%~10%
非肿瘤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 炎性息肉
结直肠息肉病
家族性肠息肉病( FAP )(未治疗100%癌变) 肠息肉合并多发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 肠外表现)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小肠最多见)
治疗
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或息肉人可通过家庭随访和定期检查发现新病人。重要的是息肉的取材和病理学诊断。无特异临床表现,定期(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注意多点取材
<2cm息肉——结肠镜下切除 >2cm非肿瘤性息肉——结肠镜下切除 >2cm肿瘤性息肉——腹膜返折以下经肛门局部切除;返折以上开腹或腹腔镜切除
病理诊断为癌,有如下之一:有浸润粘膜肌层及侵犯血管、淋巴管;分化差;切缘阳性者。需按结直肠癌处理
结、直肠癌
大体分型: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
临床表现
五大症状: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梗阻;腹部肿块;贫血、消瘦、发热、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左、右半结肠癌临床表现的差异
右半结肠肠腔大,右侧结肠癌隆起型多见,易坏死出血及感染,以腹痛、腹部肿块和全身症状为主
左侧结肠为降结肠,肠腔小,左侧结肠癌以浸润型多见,易肠腔狭窄梗阻,以梗阻症状、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为主
右半结肠预后好于左侧
晚期表现
局部侵袭→骶部疼痛 穿孔→急性腹膜炎、腹部脓肿 压迫梗阻→肠梗阻、尿路梗阻、胆道梗阻 肝转移→肝大、黄疸、腹水 肺转移→咳嗽、气促、血痰 脑转移→昏迷 骨转移→骨痛、跛行等 最后会引起恶病质、全身衰竭
诊断方法及程序
治疗
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放化疗等,强调个体化治疗
外科治疗:根治性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基本原则
①距离肿瘤至少5~10厘米连同原发灶、肠系膜及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 ):直视、锐性、间隙、完整(肿瘤远端切除系膜≥5cm,肠管≥2cm)
②术中防止癌细胞扩散和局部种植;(无瘤原则)
③在根治癌瘤基础上,尽可能保存功能(特别是肛门功能)(两个"最大"原则)
化疗(仅对部分结直肠癌有效)
适应证: 姑息化疗:不能手术切除者;手术切除不彻底者 辅助化疗: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
化疗方式
术前:直肠癌术前化疗 术中:肠腔、腹腔、门静脉 术后:辅助性、姑息性
化疗指征
①III 期 ②高危 II 期,亦即T4、分化差、浸润血管神经、梗阻、穿孔 ③分期不准确者 ④有明显家族史且年轻发病者 ⑤术前 CEA 升高,术后4-6周未降至正常者 ⑥多原发大肠癌者
靶向药物: Avastin (贝伐单抗, VEGFR 拮抗剂),C225( EGFR 拮抗剂)
放疗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男性多见,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 起病急、疼痛剧烈,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常形成肛瘘 急性期表现——脓肿,慢性期表现——肛瘘
以肛提肌为界分为
肛提肌下部脓肿:肛门周围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肛提肌上部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隙脓肿,高位肌间隙脓肿
临床表现
位置表浅可有肛周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早期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位置较深则局部症状不明显,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头痛、乏力、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寒战等
诊断
肛周表现、全身感染症状、直肠指诊,穿刺,直肠超声, MRI 诊断上应明确两点:①脓肿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②有无感染内口及内口至脓肿的通道
治疗
非手术治疗
①抗生素治疗 ②温水坐浴 ③局部理疗 ④口服缓泻剂或石腊油以减轻排便时疼痛
手术治疗
①脓肿切开引流 ②脓肿切开并挂线手术
肛瘘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 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为其特点,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病因
多数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 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恶性肿瘤、肛管外伤也可引起
分类
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70% 经肛管括约肌型25% 肛管括约肌上型4% 肛管括约肌外型1%
按肛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临床表现
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
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
瘘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颤、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
直肠指检:硬结或索状痰管
诊断
>有肛门周围脓肿病史 >瘘管外口反复流脓、血、粘液分泌物 >肛周皮肤可见一个或多个外口:外口与位置的关系﹣ Goodsall 规律 >直肠指检或肛门镜检查发现内口(确定内口位置对明确肛瘘诊断非常重要) >探针、造影、 MRI 等
治疗
>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 >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挂线疗法适用于距肛缘3~5cm内,有内外口的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
肛裂
肛裂 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 好发部位:后正中线,前正中线 多见于青中年人
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机械性创伤(便秘),感染,腹泻
临床表现
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疼痛、便秘和出血 疼痛一般较剧烈,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缓解→缓解后再次疼痛 可出现肛门分泌物、肛门瘙痒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原则是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帮助排便,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局部愈合
①排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 ②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以纠正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③扩肛
手术疗法: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