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基本规律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思维导图,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关注我,可持续获得优质且含金量高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4-12-03 16:00:47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的身心发展概念
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连续变化的过程
生理发展
生殖:成熟的标志
心里发展
认知发展
社会性发展
成熟标志:自我意识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能动性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含着: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
“生色心”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共性/客观
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不可逾越,不可逆转。
教学启示:循序渐进
考点:
学不躐等
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孙
欲速则不达
拔苗助长
盈科后进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土成山...
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静思,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传以大者远者。
阶段性:
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教学启示:分段教育,不能“一刀切”,注意,各阶段时间的衔接和过渡,不能“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
“一刀切”通常对应的是阶段性; “一刀切”+“一锅煮”是阶段性; “一刀切”+“齐步走”是阶段性; “齐步走”通常对应的是个别差异性 “一锅煮”通常对应的是阶段性
考点:少年期(11,12至14,15岁)又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青春期;帮助少年起飞的阶段——初中
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关键词:快慢,速度,高峰,成熟
教学启示:抓住关键期(窗口期/ 敏感期/ 最佳年龄期)
关键期: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研究动物心理 效应:印刻效应/学习 常见关键期:2到5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 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4到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例子:狼孩;当其可知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互补性:
生理——生理(互补)——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更加灵敏
生理——心理(互补)——身残志坚
关键词:缺陷
教学启示:扬长避短;树立自信
个别差异性:
群体——群体
个体——个体
教学启示:因材施教;弹性教学内容;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教学
考点:聪明早慧,大器晚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人
稳定性:总体特征大体相同
可变性:
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例子:我国现在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远远超过解放前的青少年身高和体重
整体性:着眼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拓展:
历史性和社会性
顺序性与阶段性
相似性与差异性
现实性与潜在性
“顺阶不补差,稳可整”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
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人本主义、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基督教的原罪说,都属于内发论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良能良知觉;万物皆备于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成熟机制;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主导)
练习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复演论
高尔顿(登):优生学,《遗传的天才》/血统论;斯巴达:消极优生学
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柏拉图:观念先天存在;三等论
彪勒:儿童内部因素
桑代克:双生子智商相关研究;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
“孟子复活为高歌,柏拉图说桑代克发飙了”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外塑论/经验论
行为主义、墨子的人性素丝说,欧文的性格形成论皆属于外铄论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化性其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人”
奈特·邓拉普:《有本能吗?》(强调的是没有);对华生的心理学思想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史称邓拉普为华生的动因
纽曼:分居同卵双生子研究
“外婆寻找落花生,邓拉普扭着小蛮腰”
二因素:辐合论
斯特恩(施泰伦)遗传+环境
吴伟士(伍德沃斯)遗传×环境
多因素: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皮亚杰,杜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物质前提/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例子: 三饭六坐八爬,一岁叫爸爸)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的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超长低长生理缺陷等)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霍尔,高尔顿,董仲舒
常考句子:原罪说,基因复制说,预成论,中国古代的人性善恶论,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生而知之的天才论
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是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环境在总体上制约着发展的方向,性质,进程,速度,水平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星的,无计划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华生,洛克等
常考句子:一齐人傅之,重楚人咻之 ;孟母三迁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主导作用(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
原因:(三有教师全面控制)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能有效控制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可以抓住最佳时期
表现:(急速开饭)
对个体做出社会性规范
加速个体的发展
对个体发展有即时和延时价值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促进作用:
加速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能
例如,孟子的“性善论”,“良知良能说”
三大要素:高度自信,坚定的意志,强烈的愿望
提升人的价值
驾驭知识的技能
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健全人的个性
发挥人的力量
唤醒人的生命自觉意识
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内部条件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教师能否敬职爱业,充分而正确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主导性
能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而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外部条件
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程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教育万能论
代表人物
洛克:白板说,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爱尔维修: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河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欧文:经过教育可以养成任何一种性格,从最好的到最坏的,从最无知的到最有教养的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荀子:干越夷貉之子,生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特殊性
明确的目的性
良好的系统性
良好的选择性
良好的专门性
较强的基础性
版本二: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严密;教育环境优越;知识密集和学科的优势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潜在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层次表现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最高)
活动水平
第一层次: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活动
例子
出淤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可以换成制约,决定>制约
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
教育目的的制定
教育经费的分配
教育内容的规定
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六学二馆)
直接决定教育的目的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不能决定全部的教育内容)
制约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课改)
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最直接)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主要途径)
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主要阵地)
五四运动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文盲站在政治之外
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常考句子
学而优则仕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社会动力
直接和最终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
主要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
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的实体和可能,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求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对教育提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一致性
决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促进着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改革
制约着教育手段;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制约教育目的
“龟速购,收房租,没”
教育的经济功能——最基础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
将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水平。教育是调节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核心要素。
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产学研”相结合
例子:
科教兴国战略
庶富教
人力资本理论
仓廪实而知礼节,以始足而知荣辱
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的组成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文化的双重属性: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古代:明人伦
现代:全面发展的人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尤其明显表现在教育内容上
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古代:封闭保守,不强调创新,重视理论总结
现代:全球化,重视创新
文化影响学校课程的结构和质量
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
筛选,整理,传递,保存
传播,交流
选择,提升
更新,创造
活化,批判,融合,改造文化——最根本的文化功能是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
特性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其独特性在于强制性/非自愿性,垄断性,公益性)
整合性较强
传递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版本二: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 的无形文化 软约束性文化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有个性的文化
特点: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独特性
功能:
教育、导向功能
凝聚、激励功能
规范、约束功能
传承、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
分类
校园物质文化(基础)
环境文化(校容校貌)
设施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核心)
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服等
构成: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理想成分
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包括传统,规章,政策,礼仪等
校风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学生文化
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影响
师生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特性
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教育投入(撤点并校)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
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有利于人口的迁移,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根本动因)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能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
脱离宗教,行政,内容,学术,经费
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教育万能论
华生,洛克,爱尔维修,康德等
洛克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爱尔维修,完整系统论述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最早体系化)
人口质量>人口数量
人力投资效益>物力>银行利率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
教育投资的收益是可以预测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33%(改变了人们把教育看作是纯粹的福利性事业认识的理论)
评价: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符合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先行 。但容易出现教育过度。
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
迈克尔·史潘斯
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投资
信号和标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产能力
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教育工资呈正相关
把教育视为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
评价: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和筛选作用,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劳动力市场理论
皮里奥,多林格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钱多,事少,离家近)
评价: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
社会化理论
鲍尔斯,金蒂斯
采用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教育的根本功能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是造成不同的个性
第一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社会化理论 反映教育经济关系: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社会化理论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