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概述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概述的思维导图,概念: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这是一个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维导图,1999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维导图,含义及作用:最根本的指导准则和道德要求,贯穿于劳动的始终,道德行为的总和,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指导、统帅、裁决的作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求全体教师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教资:教育目的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概念: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之间。
研究对象:学校教育和教学情境中人的心理
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学的因素 五要素
学生 主要对象
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
个体差异: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教师 关键作用,主导,教的主体
教学内容 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中的客体
教学媒体 能够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都是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可以直接感知到)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潜移默化)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核心内容、研究最早、最多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环境
广义: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学校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先驱” “教育教学心理化” 第一个提“口号”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出实践 第一个明确提出“实践”
1868,乌申斯基→《人事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又扩充为《教育心理大纲》①人类的本性②学习心理③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908,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
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40年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斯金纳行为主义;维果斯基建构主义
50年代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24,廖世承 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斯金纳→教学改革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改革运动
三大运动
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1980,潘淑编写《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
20世纪初→传统内容体系的初步确立→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为代表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扩充→多学派并存,内容庞杂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认知观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确立→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认知理论占主导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综合化趋向→从学派对立向学派融合转化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研究方法
实验法 优势:因果关系 应用最广、成就最大 包括: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 最普遍、最基本 包括:自然观察,实验观察 “科学研究的前门” 缺点:取样小,表面性
调查法 范围广,效率高 包括:问卷法、访谈法、个案调查、文献分析
个案法 某个人,某个团体 深入了解个体,过于表面,不具适用性
测验法 个体心理和行为
教育经验总结法 促进了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思
产品分析法/活动分析法 学生的手工、绘画、作文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前提条件
教育性原则/道德性原则 最重要
发展性原则 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系统性原则 全面的看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