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教程导图
郭庆光第一章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和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4-12-19 07:29:36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的概念
日常: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相关的活动。
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话、电报等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社会学传统)
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所起的特殊作用(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从信息科学观点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
定义: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与信息
信息分类
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学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共同点是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内容与载体不可分离性)
社会信息的本质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能够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
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就社会关系性而言)
传播的重要前提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行为,传播的动态和运行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过程,社会传播看作一个复杂的“过程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体本身具有接收装置(听力)、传递装置(神经系统)、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
人内传播就是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人类个体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
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家庭、世代、亲友等
群体中的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话基本完成后,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制约能力】
组织传播
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典型形态——企业
大众传播
特点
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活动
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的信息
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的传播活动
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
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有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1决策的系统
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社会信息系统是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新的系统【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多变量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具有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出现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
转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障碍,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障碍。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为什么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1、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后者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3、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过程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而言,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气味
发光
动作
超声波
声音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的区别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是劳动——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
人类的手不仅是制造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器官,而且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和脚的分工在人类传播史和精神生产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特点
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