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性代数
这是一篇关于线性代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次型及其标准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矩阵,行列式。
编辑于2025-01-16 22:34:01这是一篇关于面向对象编程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念,类和对象【重点掌握】,类中的属性【重点掌握】,类中的函数【重点掌握】。
Python:简洁高效的跨平台编程利器 Python是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解释语言,兼具脚本语言的灵活性与跨平台优势它以简洁开源、生态广泛著称,覆盖Web开发、数据分析、AIoT及自动化等领域,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快速上手通过解释器将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支持多种IDE(如JetBrains系列),但需注意其运行速度较慢、并发处理能力有限,适合中小型项目无论是打破专业壁垒还是赋能行业应用,Python都是理想选择。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和染色体、DNA、RNA、蛋白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面向对象编程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念,类和对象【重点掌握】,类中的属性【重点掌握】,类中的函数【重点掌握】。
Python:简洁高效的跨平台编程利器 Python是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解释语言,兼具脚本语言的灵活性与跨平台优势它以简洁开源、生态广泛著称,覆盖Web开发、数据分析、AIoT及自动化等领域,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快速上手通过解释器将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支持多种IDE(如JetBrains系列),但需注意其运行速度较慢、并发处理能力有限,适合中小型项目无论是打破专业壁垒还是赋能行业应用,Python都是理想选择。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和染色体、DNA、RNA、蛋白质。
线性代数总结
行列式的计算
利用展开公式
利用性质转化
化为基本型
找差别不大的行
找规律
归纳法/递推法
高级技巧
先了解行列式的阶数
拆分
把相关元素放入到矩阵中, 构建分块阵
分块阵初等变换成拉普拉斯展开式 后计算行列式
矩阵的运算
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方法 4
用定义法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方法一 依定义法,若有一个同型方阵B,使AB=E,则B是A的逆矩阵。
方法二
用伴随矩阵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逆矩阵和伴随矩阵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是常数倍的关系。
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例题
结论
若矩阵中有未知数,需使其放在最后一行, 以保证其只出现在一个位置。
p84 4.8
向量组 方程组
主题
互换 倍乘 倍加
等价 相似 合同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二次型与
线性代数
行列式
行列式的定义与性质
行列式的三种定义
本质定义 (第一种定义)
由柯西定义
计算规则背后的意义
2阶行列式是由两个2维向量组成的, 其运算规则的结果为以两个向量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推广
3阶行列式
3阶行列式是由三个3维向量组成的, 其运算规则的结果为以三个向量为邻边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
n阶行列式
n阶行列式是由n个n维向量组成的, 其运算规则的结果为以n个向量为邻边的n维图形的n维积。
约定
看到矩阵优先视列向量的组合
行:n个向量在某一维度的信息
x
列:n维空间中一个向量的信息。
→
逆序数法定义 (第二种定义)
可以算4阶的 但有24项, 手算显然太麻烦了。 更高阶的更不要。
硬算,适用于计算机
排列和逆序
排列
由n个数组成的有序数组称为一个n级排列。
n级排列共有n!个。
两个数的逆序
逆序数
如3 2 1
逆序数=3
3 2
2 1
3 1
231
逆序数=2
21
31
54321
子主题
奇排列(逆序数为奇数)和 偶排列(逆序数为偶数)
偶排列与奇排列的数目相同, 即,有几个连积相加就有几个连积相减。
n阶行列式的定义
① 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项元素相乘,
② 偶排列为+,奇排列为-
③ 求所有n级排列的和。
共有n!个
2!=2 3!=6 4!=24 5!=120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第三种定义)
适用于阶数>3的行列式 核心思路是降阶,代价是要计算多个展开式
结合初等变换, 选择0元素多的行/列展开后计算
余子式
代数余子式
展开元素所在行、列数之和
行列式按某一行(列)展开的展开式
行(列)
尽量选0元素多的
行列式的性质
性质1
行列互换,其值不变。
性质2
若行列式中某行(列)元素全为0,则行列式为0。
性质3
等式从右向左的运算称为”倍乘“性质
若行列式中某行(列)元素有公因子k,则k可提到行列式外面。
性质4
行列式中某行(列)元素均是两数之和,则可拆成两个行列式之和。
性质5
”互换“性质
行列式中两行(列)互换,行列式变号。
性质6
行列式中两行(列)元素相等或对应成比例,则行列式为0。
性质7
”倍加“性质
行列式中某行(列)的k倍加到另一行(列) ,行列式不变。
基本型行列式
主对角线行列式 计算
副对角线行列式 计算
拉普拉斯展开式
分块可逆矩阵相关行列式 计算
注意:对角分块阵是可逆的
行列式的计算
具体型行列式计算方法
步骤
1||| 变形,化为基本型或找到规律
直接算出
2||| 递推法
低阶推高阶,从二阶开始(从一阶开始没有意义)
归纳算出
行列式表示的函数和方程
行列式元素中有变量(?)。
给出行列式方程,求方程的根。
具体性行列式 10 (矩阵\向量组\方程组均适用)
抽象型行列式计算方法
用一个变量表示一列(行)的元素 ——列向量
用性质
用公式|AB|=|A||B|
拆分
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线性组合 的计算
行列式展开式的逆用
A配a,逆用展开式
A配k,k把a吃
克拉默法则
n个方程n个未知数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齐次线性方程组
矩阵
矩阵的定义及基本运算
本质
表达系统信息
重要观点1 矩阵也是由若干行(列)向量拼成的。
重要观点2 矩阵不能运算,但是其若干行(列)向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定义
基本运算
相等
A、B为同型矩阵,且对应元素相等。
加法
要求:A、B为同型矩阵。
数乘矩阵
矩阵的线性运算 满足的规律-
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数和矩阵相乘的结合律
矩阵拆解
A=B+C
B/C为常见的矩阵 (对角矩阵)
几种重要矩阵
子主题
A=BC
矩阵的乘法
要求:A的列数必须与B的行数相等 结果矩阵中每一个元素的本质就是A的第i行的s个元素 与B的第j列s个对应元素两两乘积之和。
满足的运算规律
不满足交换律
相乘为数量阵时,可以交换。 AB=BA=kE 即逆矩阵和伴随矩阵
结合律
分配律
数和矩阵相乘的结合律
方阵的幂
二项式定理 阶乘与双阶乘
矩阵相乘引起 目标矩阵的放缩和旋转
乘对角矩阵 (放缩)
乘模为1的正交矩阵 (旋转)
向量夹角不变同时 矩阵中向量的大小也不变
乘摸不为1的正交矩阵 (旋转+放缩)
以二阶矩阵举例
向量夹角不变,
左乘顺时针旋转,旋转的角度为行向量正切值对应的角度, 即(在笛卡尔坐标系中,旋转角度为向量与x轴的夹角)。
右乘逆时针旋转,旋转的角度为列向量正切值对应的角度
乘其他一般矩阵 (旋转+放缩)
同时矩阵中向量的夹角会发生变化
同解变换:矩阵变换后,行列式等于0的解不变 这种变化不会改变方程的解集。
k|EA|=0 k|PLP^-1|=0
等价 相似 合同 正定
初等变换与 初等矩阵
矩阵相似
转置矩阵
原矩阵以对角线为轴旋转180°
满足的运算规律
方阵行列式
见到两个矩阵 相加的行列式
1||| 根据题设的条件化成乘积的形式
2||| 考虑建立方程(两条路径的恒等变形)
3||| 结果通常为0
几种重要矩阵
零矩阵
每个元素均为0,记为O。
单位矩阵
主对角线元素为1,其他元素均为0,记为En
数量矩阵
k与单位矩阵相乘
对角矩阵
非对角线元素为零
上(下)三角矩阵
当i>(<)j时,aij=0的矩阵称为上矩阵
对称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按主对角线对称
反对称矩阵
对角线元素为零 其他元素按主对角线 互为相反数
行矩阵
只有一行元素的矩阵,也称行向量
列矩阵
向量常用表现形式
只有一列元素的矩阵,也称列向量
秩1矩阵,r(A)=1,从右往左叫做矩阵的分解
矩阵的逆
方阵
定义
性质与公式
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用定义法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方法一
求(A-E)^-1
长除法取余——kE (A-E)X/K=E (A-E)^-1=X/K
(A-E)(kA-E)=E (A-E)^-1=(kA-E)
方法二
伴随矩阵
方阵
定义
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第三种定义)
性质与公式
可逆矩阵的伴随
证明
用伴随矩阵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逆矩阵和伴随矩阵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是常数倍的关系。
求伴随矩阵的方法
方法一 定义法
任何条件下均可用
求代数余子式,拼成伴随矩阵。
方法二 用公式
A可逆,即矩阵满秩
初等变换与 初等矩阵
初等变换
同解变换
倍乘:一个非零常数乘以矩阵的某一行(列)。 互换:矩阵中的某两行(列)互换。 倍加:将矩阵中某一行(列)的k倍加到某一行(列)。
性质
一个矩阵通过 初等变换
(1) 秩不变
(2) 行列式不变
(3) 变换后的矩阵与原矩阵是等价的
初等矩阵(P)
方阵,使矩阵发生变换, 且行列式不变。
定义
由单位矩阵经过一次初等变换 得到的矩阵称为初等矩阵。 (初等矩阵与单位矩阵关系密切)
本质
初等矩阵与目标矩阵相乘, 结果会引起目标矩阵的初等变换
左行右列定理
PA,引起A的行变换。
AP,引起A的列变换。
初等矩阵的 性质与公式
初等矩阵的转置仍是初等矩阵。
初等矩阵都是可逆矩阵, 逆矩阵仍是同一类型的矩阵。
注意:倍加初等阵的逆。
应用
1. 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2. 若A使可逆矩阵,则A可以表示成有限个初等矩阵的乘积,即
旋转
对n阶矩阵A进行初等行变换,相当于在A的左边乘相应的初等矩阵。 同样的列变换,在A右边乘。
3. 行阶梯形矩阵与 行最简阶梯形矩阵
行阶梯形矩阵
变换到此,即可。
具有如下特征的矩阵称为行阶梯形矩阵: ①若有零行(即元素全为零的行),则零行全都位于非零行的下方; ②各非零行左起第一个非零元素的列指标由上至下是严格增大的.
台阶数为矩阵的秩, 每个台阶任取一个列向量即组成最大线性无关向量组。
变换步骤
1||| 第一列的元素,用第一行的元素将除第一行外该列的全部元素变换为0。
观察结果是否有线性相关性
线性相关则最后一行全部化为0.
2||| 用零元素多的行,去处理零元素少的行。
3||| 变量只能出现一次,且出现在角上
行最简阶梯形矩阵
单位矩阵是最标准的行最简阶梯矩阵。
一个行阶梯形矩阵称为行最简阶梯形矩阵, 如果其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为1, 并且这些非零元素所在列的其他元素均为0.
若矩阵中有未知数, 将除阶梯外的所有已知元素化为0。
子主题
4. 解矩阵方程
若有 XA=B AX=C 则
B=E时 X=A^-1, 即A只做行变换成为单位矩阵, 可求A逆。
B=E, C=E' 时, 对A作任意变换,可求的对应的PQ。
含有未知矩阵的方程称为矩阵方程。
化简:方程化为
化简的方法
通用解题技巧 代数变形
求解
判断是否有解
同时将A, B化为行阶梯型矩阵
Ax=B 有解 Û r(A)=r([A B])
三种方法
A/B可逆
A不可逆 (求出列向量, 最后拼成矩阵)
每个列向量的解法 参考——线性方程组
Ax=β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求出各个元素x_ij, 拼出矩阵
5. 等价矩阵
定义
等价标准型(S)
求P, Q的方法:
行列混合变换
进一步: 矩阵的满秩分解
秩-r(A)
定义
如
矩阵的秩, 代表了矩阵中的n维向量在n维空间中所能支起的r维的子空间
关于秩的 几个重要的关系
背
单一矩阵的秩
分解矩阵的秩
修改:r(AB)+n
相乘若秩发生变化,即r(AB)<r(A), 则乘的矩阵一定不是满秩,r(B)<n
概要
相乘或相加矩阵秩的问题
需要用向量组来证明
相乘秩降低,可逆秩不变。 相乘为零矩阵,秩的和小于等于A的列数
相加的秩小于等于增广矩阵, 增广矩阵小于等于矩阵秩的和
复杂多项式
行列式
行列式不等于0,则行列满秩。
转置 逆 伴随
伴随矩阵为秩1矩阵,则伴随矩阵的第一行可以线性表示其他行。
向量组 方程组 与秩
三秩相等
向量组等价(横拼) ——三秩相等
方程组解的个数
有解的条件
等价
初等变换(行列均满秩)不改变秩。
特征根与秩
特征矩阵(lE-A)的秩 r<n
对应特征值(l)是 n-r重根
可相似对角化的矩阵A
r(A)=非零特征值的个数(重根计算重数)。
相关结论的证明方法
通用
已知结论推理证明法
特殊
相乘的秩
将其中一个矩阵分解为行/列向量分块阵,用向量组和线性方程组证明
矩阵相加的秩 或 矩阵的秩与常数(n)相加
将两个矩阵(常数看成单位阵),合并成一个大的分块矩阵 两个矩阵分别在正对角处。
通过初等变换向另一个结论靠拢。
复杂的方程多项式的形式
复杂多项式
提公因式,看成: AB=O的形式。
放大
同时由于其中一个因式(矩阵)变号后秩不变, 变号后相加矩阵的秩可以将A消掉。
缩小
一放一缩,因式的秩相加等于n。
稀疏矩阵:矩阵的阶数很高但秩很低的矩阵。
求法
初等变换为行阶梯形矩阵,其非零行数便是A的秩。
迹-tr(A)
行列式特征值之和
分块矩阵
矩阵的分块 用几条横线和纵线把举证分成若干小块, 每个小块称为原矩阵的子块。 将子块看成矩阵的元素,就得到分块矩阵
如
A按行分块
B按列分块
分块矩阵的 基本运算
(1) 数乘
(2) 分块矩阵相加
要求:同型且分法一致。
(3) 分块矩阵相乘
分块对角矩阵的幂
分块矩阵的 转置 逆 伴随
分块矩阵的转置
分块矩阵的逆 (子块矩阵可逆Þ分块阵可逆)
利用初等变换法求逆
简单分块矩阵 的逆
副对角互换
上(下)三角矩阵 的逆
非对角(D)
- 行子阵的逆 · D-^1 · 列子阵的逆
左行右列,加负号
分块矩阵的伴随 (子块矩阵可逆Þ分块阵可逆)
分块阵行列式·分块阵的逆
向量组
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向量定义
n维向量
相等,即对应元素相等。 加法,即对应元素相加。 数乘,即所有元素倍乘。
向量的 内积与正交
两的列向量: α,β
内积—— 点积
行列相乘
正交
模与单位向量
正交矩阵 Q
标准正交向量组 /规范正交基
求任意给定的两个非线性向量的 规范正交基
方法和步骤
求正交垂直向量
注意:点积运算的第一个向量 是对相应向量的转置()
化为单位向量
例题
向量之间的 线性关系
线性组合
线性表示
能表示
不能表示
线性相关性
相关
无关
每一个向量都可以张成一维空间
线性相关性 判别的七大定理
(1) 定理1
(2) 定理2
(3) 定理3
以少表多,多相关
(4) 定理4
齐次线性方程组
(5) 定理5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
(6) 定理6
部分相关,整体必相关。
整体无关,部分必无关。
(7) 定理7 (向量的延长与缩短)
原来无关,延长(添加分量,升维)必无关
原来相关,缩短必相关
对向量的研究
具体性向量的关系
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对矩阵A中的向量线性相关性的研究
对某一向量与矩阵A中的向量线性相关性的研究
极大线性无关组
性质
极大线性无关组一般不唯一。
只由一个零向量组成的向量组不存在极大线性无关组。
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是向量组本身。
计算
对向量组做初等行变换,化为行阶梯形矩阵
行阶梯形矩阵
在每个阶梯上,任取一个列向量即组成极大线性无关组。
抽象型向量组的关系
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证明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向量组的秩
r 真实约束的个数
极大线性无关组中所含向量的个数r称为向量组的秩
重要的定理和公式
向量组等价(横拼) ——三秩相等
初等行变换后 行向量组是等价向量组, 相应部位的列向量具有相同的线性相关性。
高维表示低维
等价向量组
若两个向量组可以相互线性表示,则称两个向量组是等价向量组,记作
向量组等价(横拼) ——三秩相等
与等价矩阵的比较
等价矩阵
等价矩阵要求两个矩阵为同型矩阵; 等价向量组只需要维数相同,向量个数可以不同。
与等价方程组的比较
等价方程组(竖拼) ——三秩相等
向量空间(数学一)
基本概念
基变换、坐标变换
定理8 基变换公式
定理9 坐标变换公式
线性方程组
齐次方程组与 非齐次方程组
齐次线性方程组
m是方程个数,n为未知数个数。
向量形式
矩阵形式
齐次方程组的解
有解的条件
若A等价于B,则Bx=0与Ax=0同解
解的性质
基础解系和 解的结构
解的自由项(s) 可以任意取值
s=n-r
也就是说,只要矩阵不满秩,就会出现自由项 即,有无穷多个解。
几何意义:每一个自由项的位置都会支撑起一个一维的解空间。
基础解系 对于s的约定:
第一个自由项取1
目的:排除零向量
(若存在) 第二及之后的自由项取0
通解为基础解系 的线性组合
计算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求解的 方法与步骤
1||| 将系数矩阵作初等行变换(同解变换) 化为行阶梯形矩阵。 台阶数为r。
PAx=0
2||| 按列挑选出秩为r的子矩阵, 剩下列位置上的未知数设为自由变量。
自由变量不能取0,因为这样的话,必会取得一个零向量。
3||| 按照基础解系定义求出, 并写出通解。
解与系数的关系
逆运算: 通过解反求系数矩阵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向量形式
矩阵形式
增广矩阵
有解的条件
补充
在无解的情况下,可求出近似解 即,向量b向与A线性相关的投影。
p84
解的性质
方程组的解就是描述向量关系的系数。
4.10
Ax=b 的涵义
向量的角度
向量b是矩阵A中所有列向量关于向量b元素的线性组合。
线性变换的角度
未知向量(x)通过A进行各种变换,最终得到向量b
重要结论
通解系数和问题
广义基础解系 (非齐次方程组本身 并没有基础解系的说法)
计算
求解 的方法与步骤
1. 先求出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Ax=0
2. 求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一个特解;
这里自由变量可以取0是因为,这个特解是不可能是零向量的。
3.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特解
例题
通过通解来 判断向量的线性相关性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特解
通过自由项确定方程组的秩
通解代入原方程组 可以得到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例题
p87 4.11
两个方程组的 公共解与同解问题
两个方程组的公共解
求公共解
题目:表达式(Ⅰ)+表达式(Ⅱ)
直接上下联立,求通解即可。
题目:基础解系(Ⅰ)+表达式(Ⅱ)
将通解带入到另一个表达式中(Ⅱ),获得约束。
带回到通解(Ⅰ)中,求得公共解。
题目:基础解系(Ⅰ)+基础解系(Ⅱ)
公共解满足双方通解相等,根据对应关系找到约束。
带回到任一通解中,求得公共解。
p88 4.12
同解方程组
等价方程组(竖拼) ——三秩相等
同解非齐次方程组 ——四秩相等
p92 习题4.8
二次型及其标准形
对称阵
一、 二次型的定义与矩阵表示
A为实对称矩阵
二、 实对称矩阵的合同
线性变换
行/列向量 C可以是可逆矩阵。
合同的定义和性质
实质
只发生参考系的转变, 不改变事物本身。
反身性 对称性 传递性 和对称矩阵合同的矩阵必为对称矩阵。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和规范形
化为标准型 规范型的 两种方法
1. 二次型 配方法(可逆变换)
此方法得到的对角矩阵的对角线元素 是任意的实数。
C可逆时使用
拉格朗日配方法
因式分解公式
既含有平方项又含有交叉项式子, 将交叉项通过配方法变换为平方项。
步骤
将某个变量——先找容易配的变量的平方项与其有关的混合项一次性配成完全平方, 这样就减少了一个没有配方的变量。
为了保证所用的变换是可逆的,平方项的数量应小于等于变量的个数。
对平方项作可逆线性变换
注意,线性变换时,替代向量的维数应保持相同。
p137 例6.2
没有平方项怎么办? 1:1换元创造平方
例6.3
令每个平方项=y_n
此方法得到的对角矩阵
对角线元素是平方项的系数
元素只有 1,-1,0
要出现其他的数,从平方中提出即可。
2. 正交变换法
即实现了二次型的标准化 也实现了二次型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C不可逆时使用
令x=Qy
反求A f
A=
最值问题
惯性定理
无论进行怎样的线性变换,矩阵的正向个数p和负向个数q都是不变的, p称为正惯性系数,q称为负惯性系数。 p+q=r
如
p=1 q=2 r=3
惯性系数与特征值的关系
惯性系数 É 非0特征值个数
三、 正定二次型
定义
单位矩阵
充要条件
正定矩阵与单位矩阵合同
必要条件
概要
判定
例 6.10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方阵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一、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的定义
本质
特征值的本质: 矩阵A的 相似对角矩阵L的对角线元素。
特征向量的本质: 引起矩阵A相似对角化的 (由对应特征值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组成的) 可逆变换矩阵P中线性无关的列向量
二、 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故特征值λ是特征方程 |λE-A|=0 ,即关于λ的ni次方程的n重根。
对应特征值的 特征矩阵 λE-A
秩为此特征根的重根数 ni=n-r(λE-A)
特征向量ξ是对应特征值的 特征矩阵对应的齐次方程组 (λE-A)x=0 的解
注意
由于特征向量不等于零, 所以特征值的特征向量需要注明:
基础解系有两个及以上时,k不全为0, 基础解系只有一个时,k不等于0。
n次多项式 求根方法
可是我们现在只会二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方法一
在进行初等变换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出因式。
方法二 n次方程 直接因式分解
1||| 得到的关于特征值(l)的n次方程
2||| 试根法
3||| 多项式的带余除法
因为已经确定了一个因式,所以除以这个因式一定可以整除。
三、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性质与重要结论
特征值的 性质与重要结论
证明
p102
特征向量的 性质与重要结论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之间关系的 重要结论
AB=BA
Az=lz ABz=BAz=lBz
若A有n个不同的特征值 则,Bz=mz B的特征向量是A的特征向量
常用矩阵的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转置矩阵A^T
特征值为l 但特征向量不再与x有关,需要到单独算出。
多项式f(A)中出现转置同理。
归零准则
若f(A)=O,则有f(l)=0
矩阵相似
一、 矩阵相似 A~B
相似的定义
AB
若A/B可逆,则 AB~BA
AB,BA特征值相同。
特征值相同
相似矩阵的 六大性质
重要结论 转置 逆 伴随 分块
证明
用定义
零矩阵
相关基础知识未学
两个矩阵是否相似的 判别与证明
定义法
传递法
用任一个性质,即可否定相似
相似矩阵的 六大性质
在等价的条件下,反求未知参数
二、 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定义
判断矩阵 可相似对角化的条件
两个充要
两个充分
基本步骤
求特征值
求对应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得到方阵P
反求A
常用矩阵的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三、 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对称矩阵,进一步,若组成A的元素都是实数,则A是实对称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性质
正交矩阵 Q 非对称阵没有正交矩阵使其相似对角化
施密特正交化/三维正交化
p119
条件加强
基本步骤
求特征值
求对应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不同特征值特征向量一定是正交的。
相同特征值的特征值不一行正交, 所以需要正交化。
标准正交向量组 /规范正交基
两实对称矩阵相似,必合同 合同不一定相似
四、 A,B同时对角化的三大问题
A特征值互不相同,且AB=BA。Þ
A正定,B对称。Þ
子主题
线性代数解题技巧总结
行列式 代数余子式计算
具体性行列式计算大观
具体性行列式 10 (矩阵\向量组\方程组均适用)
(1) 范德蒙德行列式
一次的行/列元素,高元素于低元素差的连乘。
一元方程的话,有n个根
一般用来求一元多次方程的表达式
知道n个自变量的关系,求一元(n-1)次方程的解
(2) X型行列式
2k x 2k 行列式
由外向内,主对角线元素与副对角线元素差的连乘积。
一元方程的话,有2k个根
(3) 宽对角行列式
一元方程的话,有n个根
(4) 类对称行列式
一元方程的话,有n个根
(5)
基本矩阵+一列乘以一行
(行列式等值)加边:向矩阵的右侧和下方添加n列n行(其中一部分取负值) 加边的相交处为单位分块阵使矩阵升降阶, 则,行列式不变。
如:
加两个以上的边也一样
需要记住的关于 n阶逆矩阵的结论
(6) 类加边行列式
分块阵 由对角矩阵和 加边组成
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舒尔公式)
右侧括号中是数值
常见的一些行列式
爪形行列式
异爪形行列式
(7)
右侧的行列式是二阶的行列式
(8)
大矩阵→小矩阵
(9)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0) 分块型行列式
总结
不同阶分块阵
同阶分块阵
抽象型行列式
用行列式的性质
行列式的性质
用矩阵知识 矩阵分解
方阵行列式
用相似理论
矩阵相似 A~B
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的计算
行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
行列式展开式的逆用
所有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
伴随矩阵
给出矩阵的特征值求 对角线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
常用矩阵的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分块矩阵中所有元素代数余子式之和
类加边行列式
不同阶分块阵
矩阵运算 矩阵的秩
矩阵乘法的形状大观 5+5
行/列1阵 (复刻、求和)
行1阵
左侧
列元素求和
右侧
复刻列向量
列1阵
左侧
复刻行向量
右侧
行元素求和
夹逼阵
全求和
初等矩阵(P)
左行右列换位阵
左行右列放缩阵
倍加抵消阵
对角矩阵的初等变换
矩阵相似变换
矩阵运算
求A^n
A很明显可以看出是 稀疏矩阵
分解
如A为方阵,且r(A)=1
矩阵拆成一列乘一行
试算A^2/A^3,找规律
训练素材
矩阵的乘法
用初等矩阵
初等矩阵的 性质与公式
用相似理论
矩阵相似
A*,A^-1与初等矩阵的计算 (求逆)
A*
定义
公式
伴随矩阵
扰动法 /摄动法
|AB|=0的情况下,伴随矩阵的穿脱原则也是成立的。
证明: 扰动法/摄动法
秩
秩-r(A)
已知A*,反求A
通过伴随的行列式,求出|A|。
求出逆,最后求出A
A^-1
定义
性质
矩阵的逆
求逆
具体型
用伴随矩阵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抽象型
用定义法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 (补充)
与初等变换联系
与秩联系
与方程组联系
与基联系
与特征值联系
与正定性联系
+
两个重要的逆矩阵
需要记住的关于 n阶逆矩阵的结论
初等矩阵
定义
性质
左行右列定理
应用
初等变换与 初等矩阵
初等变换使用大观
初等变换前后行列式的关系
求逆矩阵
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求矩阵的秩
求极大线性无关组
行阶梯形矩阵与 行最简阶梯形矩阵
解方程
解矩阵方程
求等价标准型(S)
等价标准型(S)
矩阵的满秩分解
进一步: 矩阵的满秩分解
分块矩阵的计算
定义
运算
分块矩阵
AB=C
C的列向量可由A的列向量线性表示,则r([A AB])=r(A)
同理
C的行向量可由B的行向量线性表示,
求解矩阵方程
定义
化简
求解
解矩阵方程
求矩阵的秩
定义
公式
秩-r(A)
特征值与相似 二次型与合同和正定
求解/利用A的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定义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的定义
利用矩阵方程命题
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利用特征值命题
利用特征向量命题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性质与重要结论
相似理论
A的相似对角化
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A~B
矩阵相似 A~B
实对称矩阵与正交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正交矩阵 Q
A,B同时相似对角化 的三大问题
二次型化为 标准型、规范型
二次型及其标准型、规范型
二次型的定义与矩阵表示
配方法
正交变换法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和规范形
实对称矩阵的合同
实对称矩阵的合同
判别正定二次型
正定二次型
现代科学的数学基础初探
向量组 线性方程组
向量组
定义与定理
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研究具体型向量关系
研究抽象型向量关系
研究向量组等价
对向量的研究
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理论
解线性方程组
概要
齐次方程组与 非齐次方程组
公共解与同解问题
两个方程组的 公共解与同解问题
通用解题技巧 代数变形
初等变换
行列式的初等变换法 =
行列式的性质
互换
倍乘
倍加
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
初等变换与 初等矩阵
互换
倍乘
倍加
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舒尔公式)
左、右
互换
倍乘
倍加
化为上三角分块阵 下三角分块阵 对角线分块阵
检索思路
初等变换技巧
互换
先行后列
倍乘、倍加
零元素多的行/列的k倍 加到零元素少的行/列
矩阵关系运算
矩阵运算
基本矩阵运算
乘法交换律不成立
其他均成立
A=BC
A为稀疏矩阵
转置 逆 伴随
(1) 行列式
方阵行列式
(2) 矩阵的幂
注意
(3) 转置矩阵
转置矩阵
(4) 逆矩阵
正交
(5) 伴随矩阵
(6) 秩
行列式
关于秩的 几个重要的关系
(7) 分块矩阵
行列式
拉普拉斯展开式
分块矩阵的 基本运算
分块矩阵的 转置 逆 伴随
等价 相似 合同 正定
概论
等价——行阶梯矩阵/初等变换(等价向量组) 相似——逆矩阵/特征值组成的对角矩阵 合同——特征向量正交/转置矩阵/换元/实对称矩阵 正定——特征值恒大于0
满足: 反身性(A-A) 对称性(A-B,则B-A) 传递性(A-B, B-C, 则A-C)
等价 É 相似 合同 É 正定
等价
等价矩阵 等价向量组 等价方程组
向量组等价(横拼) ——三秩相等
A~B
逆矩阵相似需要保证矩阵可逆的条件, 所以逆矩阵相似是矩阵相似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矩阵点积运算
加减
所有元素对应相加减
逆运算
矩阵的拆分
与加边法配合使用
乘除
基本点积运算
行列对应位置相乘后相加得到元素值 元素值的位置在拐点的位置
点积逆运算
盯紧第一个元素 以其为开端进行填充
相乘元素的位置:i=j
相加元素的位置:i+1=j
向量运算
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