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编辑于2025-03-02 09:18:30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特点
来势凶猛,导致群体发病,可能致死,具有传染性,疫情易迅速扩大。
影响
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
背景
全球化时代,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超出事件本身。
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 卫生事业中的地位
现状
传统寄生虫病大多尚未完全控制,部分已基本控制的寄生虫病存在死灰复燃现象。
变化
随着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和人口老龄化,人群寄生虫感染谱发生变化。
新问题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旅游者疾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时有发生,新出现的寄生虫感染也时有报道。
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 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疟疾
1. 危害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WHO列为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2. 现状
我国2021年消除疟疾,但输入性病例增加,存在本地传播风险。
3. 疟疾病人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发热(体温38℃以上),伴有畏寒、头痛,无其他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症状。
病原学检测未进行或结果阴性。
试用抗疟药治疗效果不明确。
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发热(体温38℃以上),具有典型疟疾周期性发作的体温曲线。
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阳性。
抗疟药物治疗后证实治疗有效。
4. 暴发流行的判定标准
大范围暴发流行:疟疾病例在短期内与往年同期相比成倍增加,或区县级病例增多,甚至有死亡病例,范围波及2个或以上县。
局部暴发流行:局限于数个乡镇。
点状暴发流行:局限于个别自然村。
5. 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落实疫情处理所需人员、经费和物资。
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确定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确立调查点,通过现场走访调查、个案调查、带虫者调查等确定暴发流行的范围、强度和疟原虫种类。
检查基层卫生机构的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液病原学检查登记表以及抗疟处方。
调查主要传播媒介按蚊的密度及感染性按蚊的比例。
加强医疗救治和预防措施
各级医院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积极治疗、抢救病人。
在流行区实行全民或重点人群预防服药。
组织实施对媒介按蚊的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6. 暴发流行控制效果的评价
动态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初步控制标准: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病例数与往年月病例数相近或减少。
后续措施: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定期上报结果。
血吸虫病
1. 危害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 现状
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分省份继续巩固消除成果,部分省份维持传播阻断或控制标准,但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3.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发热、肝脾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咳嗽、腰胀及腹泻等症状。
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除疑似病例标准外,至少一项血清学试验阳性(如COPT≥3%,IHA或乳胶凝集试验血清稀释度1:10以上阳性)。
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除疑似病例标准外,病原学检测阳性(从粪便中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4. 暴发流行的判定标准
无疫情或传播阻断地区: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感染或急性感染病例。
流行区:2周内连续发生2批急性感染,每批5人以上;或在同一感染点连续发生急性感染3人以上。
5. 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2) 加强疫情报告
尽快报告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建立临时疫情报告制度,如实进行疑似病例月报告或零报告等疫情动态报告。
(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范围。
(4) 及时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
血防部门组织医疗队深入疫区进行救治,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
对有疫水接触史的疑似病人,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
(5) 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建立安全带
对居民点周围有螺水域和滩地进行药物灭螺、灭蚴。
有条件地区,彻底改造居民生活区周围的钉螺滋生环境,消灭钉螺。
(6) 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管理
对抗洪抢险人员,返回驻地后4-5周内,以吡喹酮60mg/kg分两日服用。
对进入疫区的水上和洲滩作业人员,进行登记,做好个案记录,督促其做好个人防护。
(7) 加强对饮用水的卫生处理
每50L饮用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30分钟后即可饮用。
(8)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6. 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1) 动态分析: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2) 后续监测:疫情控制后,加强疫区的疫情、病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变化情况。
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1) 特点
来势凶猛,导致群体发病,可能致死,具有传染性,疫情易迅速扩大。
(2) 影响
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
(3) 背景
全球化时代,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超出事件本身。
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 卫生事业中的地位
(1) 现状
传统寄生虫病大多尚未完全控制,部分已基本控制的寄生虫病存在死灰复燃现象。
(2) 变化
随着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和人口老龄化,人群寄生虫感染谱发生变化。
(3) 新问题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旅游者疾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时有发生,新出现的寄生虫感染也时有报道。
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疟疾
1. 危害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WHO列为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2. 现状
我国2021年消除疟疾,但输入性病例增加,存在本地传播风险。
3. 疟疾病人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发热(体温38℃以上),伴有畏寒、头痛,无其他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症状。
病原学检测未进行或结果阴性。
试用抗疟药治疗效果不明确。
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发热(体温38℃以上),具有典型疟疾周期性发作的体温曲线。
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阳性。
抗疟药物治疗后证实治疗有效。
4. 暴发流行的判定标准
大范围暴发流行:疟疾病例在短期内与往年同期相比成倍增加,或区县级病例增多,甚至有死亡病例,范围波及2个或以上县。
局部暴发流行:局限于数个乡镇。
点状暴发流行:局限于个别自然村。
5. 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落实疫情处理所需人员、经费和物资。
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确定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确立调查点,通过现场走访调查、个案调查、带虫者调查等确定暴发流行的范围、强度和疟原虫种类。
检查基层卫生机构的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液病原学检查登记表以及抗疟处方。
调查主要传播媒介按蚊的密度及感染性按蚊的比例。
加强医疗救治和预防措施
各级医院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积极治疗、抢救病人。
在流行区实行全民或重点人群预防服药。
组织实施对媒介按蚊的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6. 暴发流行控制效果的评价
动态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初步控制标准: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病例数与往年月病例数相近或减少。
后续措施: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定期上报结果。
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血吸虫病
1. 危害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 现状
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分省份继续巩固消除成果,部分省份维持传播阻断或控制标准,但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3.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 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发热、肝脾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咳嗽、腰胀及腹泻等症状。
(2) 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除疑似病例标准外,至少一项血清学试验阳性(如COPT≥3%,IHA或乳胶凝集试验血清稀释度1:10以上阳性)。
(3) 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除疑似病例标准外,病原学检测阳性(从粪便中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4. 暴发流行的判定标准
无疫情或传播阻断地区: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感染或急性感染病例。
流行区:2周内连续发生2批急性感染,每批5人以上;或在同一感染点连续发生急性感染3人以上。
5. 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2) 加强疫情报告
尽快报告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建立临时疫情报告制度,如实进行疑似病例月报告或零报告等疫情动态报告。
(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范围。
(4) 及时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
血防部门组织医疗队深入疫区进行救治,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
对有疫水接触史的疑似病人,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
(5) 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建立安全带
对居民点周围有螺水域和滩地进行药物灭螺、灭蚴。
有条件地区,彻底改造居民生活区周围的钉螺滋生环境,消灭钉螺。
(6) 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管理
对抗洪抢险人员,返回驻地后4-5周内,以吡喹酮60mg/kg分两日服用。
对进入疫区的水上和洲滩作业人员,进行登记,做好个案记录,督促其做好个人防护。
(7) 加强对饮用水的卫生处理
每50L饮用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30分钟后即可饮用。
(8)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6. 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1) 动态分析: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2) 后续监测:疫情控制后,加强疫区的疫情、病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