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编辑于2025-03-01 14:22:56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人体寄生虫学》 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一、蛛形纲概述
1. 分类地位
属于节肢动物门,是该门重要分支。
2. 医学相关类群
主要有蜱螨亚纲、蝎亚纲、蜘蛛亚纲,蜱螨亚纲与医学关联紧密。
3. 形态特征
成虫具4对足,无触角和翅,单眼不超12个。
躯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部分愈合),头胸部6节,有背甲;腹部12节(蝎类除外) 。
有螯肢(2 - 3节,钳状或非钳状)、触肢(6节,钳状或足状) 。
足4对,分6节,跗节末端有爪,气门有无、位置和数目因类群而异。
4. 生活史
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四期,若虫期数因类群不同。
幼虫3对足,若虫4对足,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但生殖器官未成熟。
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主要为两性生殖,部分行孤雌生殖。
二、蜱
1. 硬蜱
形态
虫体圆形或长圆形,雌蜱饱血后胀大,表皮革质,有盾板。
颚体(假头)位于前端,由颚基、螯肢等组成,雌蜱颚基有孔区 。
躯体左右对称,雄蜱盾板大,雌蜱盾板小,部分有缘垛 。
腹面有4对足,基节有距,跗节有爪和爪间突,第I对足跗节具哈氏器 。
有气门,生殖孔、肛门位置固定,雄蜱腹面有甲壳质板。
生活史
分卵、幼蜱、若蜱、成蜱四个时期。
卵球形或椭圆形,适宜条件下2 - 4周孵化。
幼蜱吸血后1 - 4周蜕皮为若蜱,若蜱吸血后1 - 4周蜕皮为成蜱 。
完成一代生活史因蜱种而异,不利时滞育,自然寿命数月至数年。
生态
栖息在森林、草原等地,雌蜱饱血后在草地、畜舍等缝隙产卵,一生仅产卵1次 。
各期均吸血(卵除外),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长,吸血量大 。
宿主广泛,分单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 。
嗅觉敏锐,对宿主汗臭和CO₂敏感,活动范围数十米,多寄生于皮肤薄处 。
受温湿度等因素影响,温暖地区多春秋季活动,多在栖息场所越冬,越冬虫期因种而异。
重要种类
全沟硬蜱:褐色卵圆形,是森林脑炎和莱姆病主要媒介,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亚东璃眼蜱:颚基两侧突出,传播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多见于荒漠地区。
草原革蜱:盾板珐琅斑明显,是北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媒介,分布广泛。
嗜群血蜱:体小黄褐色,传播森林脑炎,多在林区和灌木丛。
与疾病关系
直接危害:叮刺致局部炎症、继发感染,部分唾液毒素可致蜱瘫痪。
传播疾病: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Q热等多种疾病。
防制原则
环境防制:牧场轮换、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捕杀啮齿动物。
化学防制:在栖息及越冬场所喷杀虫剂,牲畜药浴,林区用烟雾剂,可加性外激素 。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穿防护服,用驱避剂,定时检查体表。
2. 软蜱
形态
颚体小,位于躯体腹面前部,背面不可见,颚基无孔区,须肢长杆状 。
躯体体壁柔韧,卵圆形,前端有顶突,背面无盾板,有颗粒状小疣等 。
气门板小,生殖孔在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基节无距刺,跗节有爪无爪垫 。
肛门位置不定,部分有肛前沟等,成蜱及若蜱第I、Ⅱ对足间有基节腺开口。
生活史
分卵、幼蜱、若蜱、成蜱四个时期。
卵椭圆形,成蜱多次吸血、多次产卵,一次产卵50 - 200粒 。
卵2 - 4周孵化,幼蜱1 - 4周蜕皮为若蜱,若蜱3 - 4期(有的5 - 8期) ,1 - 4周蜕皮为成蜱 。
多数完成一代需半年至2年,耐饥力强,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
生态
多为多宿主蜱,幼蜱、若蜱、成蜱及成蜱产卵前均需吸血,夜间吸血,吸血时间短 。
多次更换宿主,一个世代可换5 - 20个宿主,主要寄生于鸟类和洞穴哺乳类 。
栖息于家畜圈舍、动物洞穴等,候鸟迁移可播散,终年活动,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
重要种类
乳突钝缘蜱,体缘圆钝,生活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是蜱媒回归热媒介,可传播Q热 。
与疾病关系
传播蜱媒回归热,参与土拉弗菌病病菌循环和保存,传播Q热和北亚蜱媒斑疹热 。
防制原则
清理居室、禽舍等缝隙,进入人员做好防护,避免长时间停留。
三、革螨
1. 形态
成螨卵圆形,黄色或褐色,体表膜质,体长0.2 - 0.5mm(个别1.5 - 3.0mm )。
颚体位于前端,由颚基、螯肢、须肢组成,雄螨螯肢演变为导精趾 。
躯体背面隆起,有1 - 2块背板,腹面前缘具胸叉 。
雌螨腹面有胸板等,雄螨腹面骨板愈合为全腹板 。
有1对气门,位于第Ⅲ、IV对足基节间外侧,与气门沟相连 。
足4对,分6节,足I跗节有跗感器。
2. 生活史
分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五个时期。
生殖方式多样,雌螨产卵1 - 2天孵出幼螨,幼螨24小时内蜕皮为前若螨 。
前若螨吸血后2 - 6天发育为后若螨,后若螨摄食后1 - 2天蜕皮为成螨 。
一般1 - 2周完成生活史,自生型寿命短于寄生型。
3. 生态
多数营自生生活,捕食小型节肢动物或食腐败有机质;少数寄生,宿主广泛 。
按寄生特性分巢栖型、毛栖型、腔道型 。
活动受温度等影响,全年可活动,种群密度9月后升高,10 - 11月达高峰。
4. 重要种类
柏氏禽刺螨:巢栖型,寄生于鼠类,可侵袭人。
鸡皮刺螨:巢栖型,寄生于家禽,常叮刺人体。
格氏血厉螨:巢栖型,寄生于鼠类,可叮刺人体吸血。
毒厉螨:毛栖型兼寄生,寄生于家鼠、野鼠,可侵袭人,世界性分布。
5. 与疾病关系
导致革螨皮炎,少数引起螨病(如肺螨病) ,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立克次体痘等疾病
6. 防制原则
环境防制(保持清洁、清除鼠穴等)、化学防制(地面喷洒、鼠洞熏蒸)、个人防护(穿“五紧”服、涂驱避剂) 。
四、恙螨
1. 形态
成螨体长1.0 - 2.0mm,8字形,红色,密布绒毛;若螨形似成螨,绒毛稀疏 。
幼螨椭圆形,初孵0.2mm,饱食后0.5 - 1.0mm以上,颚体有螯肢、须肢 。
躯体背面前部有盾板,盾板上有刚毛、感器基和感器,多数有眼 。
气门有或无,位于颚基与第一对足基节之间,足3对,分6或7节,跗节有爪和爪间突 。
2. 生活史
分卵、前幼螨、幼螨、若蛹、若螨、成蛹、成螨七期。卵产于土壤缝隙,幼螨寄生后经多次发育阶段变为成螨,雌螨受精后产卵,生活史3个月至1年 。
3. 生态
幼螨活动范围小,聚集呈螨岛,对宿主呼吸等敏感,靠宿主携带散布 。
成螨和若螨食小型节肢动物和昆虫卵,幼螨食分解的宿主组织和淋巴液 。
幼螨宿主广泛,多数种类宿主特异性弱,多寄生在宿主体表细嫩湿润处 。
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 。
除幼螨寄生外,其他阶段生活在地面浅表层,滋生地有特定条件 。
幼螨寄生季节消长因种类和地区而异,分夏季型、春秋型、秋冬型 。
4. 重要种类
地里纤恙螨:南方恙虫病主要媒介,以多种鼠类为宿主,分布广泛。
小盾纤恙螨:秋冬型恙虫病主要媒介,是流行性出血热潜在媒介,分布广泛。
5. 与疾病关系
引起恙螨皮炎,传播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 。
6. 防制原则
药物杀螨、消除滋生地(搞好卫生、灭鼠等)、个人防护(避免在疫区停留、穿防护服、涂驱避剂) 。
五、蠕形螨
1. 形态
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形似蠕虫,乳白色,略透明,雌螨比雄螨大 。
颚体宽短梯形,螯肢针状,须肢3节,端节有须爪 。
躯体分足体和末体,足体有4对粗短足,跗节有锚叉形爪 。
雄螨生殖孔在足体背面第2对足间,雌螨在腹面第4对足间 。
毛囊蠕形螨末体占全长2/3 - 3/4,末端钝圆,雌螨有肛道;皮脂蠕形螨末体占1/2,末端尖细,无肛道 。
卵无色半透明,毛囊蠕形螨卵小蘑菇状或蝌蚪状,皮脂蠕形螨卵椭圆形 。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经卵、幼螨、前若螨、若螨、成螨5期,雌螨在毛囊或皮脂腺产卵 。
寄生于人体毛囊和皮脂腺,以多种物质为食,对温度敏感,具负趋光性 。
3. 致病
破坏毛囊和皮脂腺结构功能,引发皮肤炎症,与酒渣鼻等皮肤病有关 。
4. 实验诊断
根据症状和皮肤损伤,通过透明胶纸法、直接刮拭法等镜检蠕形螨确诊 。
5.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
六、疥螨
1. 形态
成螨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比雄螨大 。
颚体短小,嵌入躯体内,螯肢钳状,须肢3节,无眼和气门 。
躯体背面有波状横纹等,后半部有刚毛和长鬃,雄螨还有后侧盾板 。
腹面光滑,有刚毛,足4对,短粗圆锥形,前2对足跗节有爪垫,后2对足雌雄结构不同 。
雄螨生殖孔在第4对足间略后,雌螨产卵孔在后2对足间中央,肛门位置雌雄有别 。
卵椭圆形,淡黄色,壳薄。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有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5期,全部在宿主皮肤角质层“隧道”内完成 。
多寄生在皮肤柔嫩皱褶处,儿童全身均可被侵犯,有热趋向性 。
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挖掘“隧道”,交配后雌螨最活跃,易感染新宿主 。
3. 致病
挖掘“隧道”和移行刺激皮肤,排泄物等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疥疮,夜间瘙痒加剧 。
4. 实验诊断
根据接触史、症状和检获疥螨确诊,可用蓝墨水法、挑破“隧道”法等检查 。
5. 流行与防治
流行有周期性,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病人,用硫黄软膏等药物治疗 。
七、粉螨
1. 形态
成螨椭圆形或卵圆形,有背沟,体壁薄,乳白色半透明,0.12 - 0.50mm 。
分颚体和躯体,躯体分足体和末体,又可分为前半体和后半体 。
颚体活动自如,螯肢剪刀状,须肢显著较小 。
躯体前端有背沟和盾板,背腹面有刚毛,腹面4对足,足基节愈合,部分足有感觉毛 。
雌雄生殖孔在躯体腹面,雄虫有阳茎等,雌虫有产卵孔,肛门纵裂状,无气门 。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包括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三若螨、成螨5期,部分有第二若螨和休眠体 。
营自生生活,卵生,幼螨3对足,经静息期蜕皮发育 。
怕光、畏热,喜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环境,食性广,春秋季高发,多以雌虫越冬 。
3. 重要种类
腐食酪螨、扎氏脂螨、害嗜鳞螨、拱殖嗜渣螨、甜果螨、速生薄口螨,分别滋生于不同食物或物品中 。
4. 与疾病关系
引起螨性皮炎、螨性过敏,还可侵染呼吸、消化、泌尿系统致病 。
5. 实验诊断
从患者痰液、尿液、粪便中检获螨体或卵确诊 。
6.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与职业有关,保持环境干燥通风,用杀螨剂灭螨,人体患病对症治疗 。
八、尘螨
1. 形态
成螨椭圆形,白色至淡黄色,足色深,体长0.17 - 0.50mm 。
颚体在前端,螯肢钳状,无顶内毛,体表有肋状皮纹和刚毛 。
躯体背面前端有狭长盾板,雄虫体背后部还有后盾板,肩部和后端有长鬃 。
外生殖器位于腹面正中,雌雄结构不同,肛门靠近后端,形状各异,肛区有肛吸盘 。
足4对,基节形成基节内突,跗节末端有爪和钟罩形爪垫 。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包括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三若螨、成螨5期,无第二若螨期 。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幼螨3对足,若螨4对足,生殖器官未成熟 。
发育过程有静息期和蜕皮期,成螨交配后雌虫产卵,完成一代需20 - 30天 。
分布广泛,营自生生活,以粉末性物质为食,适宜温湿度为17 - 30℃、80%左右 。
具负趋光性,春秋季大量繁殖,主要通过携带散布 。
3. 重要种类
屋尘螨:主要滋生于居室枕头、被褥等,是过敏性哮喘重要过敏原 。
粉尘螨:可滋生在面粉厂等地,也是过敏性哮喘重要过敏原 。
小角尘螨:普遍存在于卧室等地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一、蛛形纲概述
1. 分类地位
属于节肢动物门,是该门重要分支。
2. 医学相关类群
主要有蜱螨亚纲、蝎亚纲、蜘蛛亚纲,蜱螨亚纲与医学关联紧密。
3. 形态特征
成虫具4对足,无触角和翅,单眼不超12个。
躯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部分愈合),头胸部6节,有背甲;腹部12节(蝎类除外) 。
有螯肢(2 - 3节,钳状或非钳状)、触肢(6节,钳状或足状) 。
足4对,分6节,跗节末端有爪,气门有无、位置和数目因类群而异。
4. 生活史
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四期,若虫期数因类群不同。
幼虫3对足,若虫4对足,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但生殖器官未成熟。
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主要为两性生殖,部分行孤雌生殖。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二、蜱
1. 硬蜱
形态
虫体圆形或长圆形,雌蜱饱血后胀大,表皮革质,有盾板。
颚体(假头)位于前端,由颚基、螯肢等组成,雌蜱颚基有孔区 。
躯体左右对称,雄蜱盾板大,雌蜱盾板小,部分有缘垛 。
腹面有4对足,基节有距,跗节有爪和爪间突,第I对足跗节具哈氏器 。
有气门,生殖孔、肛门位置固定,雄蜱腹面有甲壳质板。
生活史
分卵、幼蜱、若蜱、成蜱四个时期。
卵球形或椭圆形,适宜条件下2 - 4周孵化。
幼蜱吸血后1 - 4周蜕皮为若蜱,若蜱吸血后1 - 4周蜕皮为成蜱 。
完成一代生活史因蜱种而异,不利时滞育,自然寿命数月至数年。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二、蜱
1. 硬蜱
生态
栖息在森林、草原等地,雌蜱饱血后在草地、畜舍等缝隙产卵,一生仅产卵1次 。
各期均吸血(卵除外),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长,吸血量大 。
宿主广泛,分单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 。
嗅觉敏锐,对宿主汗臭和CO₂敏感,活动范围数十米,多寄生于皮肤薄处 。
受温湿度等因素影响,温暖地区多春秋季活动,多在栖息场所越冬,越冬虫期因种而异。
重要种类
全沟硬蜱:褐色卵圆形,是森林脑炎和莱姆病主要媒介,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亚东璃眼蜱:颚基两侧突出,传播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多见于荒漠地区。
草原革蜱:盾板珐琅斑明显,是北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媒介,分布广泛。
嗜群血蜱:体小黄褐色,传播森林脑炎,多在林区和灌木丛。
与疾病关系
直接危害:叮刺致局部炎症、继发感染,部分唾液毒素可致蜱瘫痪。
传播疾病: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Q热等多种疾病。
防制原则
环境防制:牧场轮换、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捕杀啮齿动物。
化学防制:在栖息及越冬场所喷杀虫剂,牲畜药浴,林区用烟雾剂,可加性外激素 。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穿防护服,用驱避剂,定时检查体表。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二、蜱
1. 软蜱
形态
颚体小,位于躯体腹面前部,背面不可见,颚基无孔区,须肢长杆状 。
躯体体壁柔韧,卵圆形,前端有顶突,背面无盾板,有颗粒状小疣等 。
气门板小,生殖孔在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基节无距刺,跗节有爪无爪垫 。
肛门位置不定,部分有肛前沟等,成蜱及若蜱第I、Ⅱ对足间有基节腺开口。
生活史
分卵、幼蜱、若蜱、成蜱四个时期。
卵椭圆形,成蜱多次吸血、多次产卵,一次产卵50 - 200粒 。
卵2 - 4周孵化,幼蜱1 - 4周蜕皮为若蜱,若蜱3 - 4期(有的5 - 8期) ,1 - 4周蜕皮为成蜱 。
多数完成一代需半年至2年,耐饥力强,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
生态
多为多宿主蜱,幼蜱、若蜱、成蜱及成蜱产卵前均需吸血,夜间吸血,吸血时间短 。
多次更换宿主,一个世代可换5 - 20个宿主,主要寄生于鸟类和洞穴哺乳类 。
栖息于家畜圈舍、动物洞穴等,候鸟迁移可播散,终年活动,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
重要种类
乳突钝缘蜱,体缘圆钝,生活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是蜱媒回归热媒介,可传播Q热 。
与疾病关系
传播蜱媒回归热,参与土拉弗菌病病菌循环和保存,传播Q热和北亚蜱媒斑疹热 。
防制原则
清理居室、禽舍等缝隙,进入人员做好防护,避免长时间停留。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三、革螨
1. 形态
成螨卵圆形,黄色或褐色,体表膜质,体长0.2 - 0.5mm(个别1.5 - 3.0mm )。
颚体位于前端,由颚基、螯肢、须肢组成,雄螨螯肢演变为导精趾 。
躯体背面隆起,有1 - 2块背板,腹面前缘具胸叉 。
雌螨腹面有胸板等,雄螨腹面骨板愈合为全腹板 。
有1对气门,位于第Ⅲ、IV对足基节间外侧,与气门沟相连 。
足4对,分6节,足I跗节有跗感器。
2. 生活史
分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五个时期。
生殖方式多样,雌螨产卵1 - 2天孵出幼螨,幼螨24小时内蜕皮为前若螨 。
前若螨吸血后2 - 6天发育为后若螨,后若螨摄食后1 - 2天蜕皮为成螨 。
一般1 - 2周完成生活史,自生型寿命短于寄生型。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三、革螨
3.生态
多数营自生生活,捕食小型节肢动物或食腐败有机质;少数寄生,宿主广泛 。
按寄生特性分巢栖型、毛栖型、腔道型 。
活动受温度等影响,全年可活动,种群密度9月后升高,10 - 11月达高峰。
4.重要种类
柏氏禽刺螨:巢栖型,寄生于鼠类,可侵袭人。
鸡皮刺螨:巢栖型,寄生于家禽,常叮刺人体。
格氏血厉螨:巢栖型,寄生于鼠类,可叮刺人体吸血。
毒厉螨:毛栖型兼寄生,寄生于家鼠、野鼠,可侵袭人,世界性分布。
5.与疾病关系
导致革螨皮炎,少数引起螨病(如肺螨病) ,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立克次体痘等疾病
6.防制原则
环境防制(保持清洁、清除鼠穴等)、化学防制(地面喷洒、鼠洞熏蒸)、个人防护(穿“五紧”服、涂驱避剂)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四、恙螨
1. 形态
成螨体长1.0 - 2.0mm,8字形,红色,密布绒毛;若螨形似成螨,绒毛稀疏 。
幼螨椭圆形,初孵0.2mm,饱食后0.5 - 1.0mm以上,颚体有螯肢、须肢 。
躯体背面前部有盾板,盾板上有刚毛、感器基和感器,多数有眼 。
气门有或无,位于颚基与第一对足基节之间,足3对,分6或7节,跗节有爪和爪间突 。
2. 生活史
分卵、前幼螨、幼螨、若蛹、若螨、成蛹、成螨七期。卵产于土壤缝隙,幼螨寄生后经多次发育阶段变为成螨,雌螨受精后产卵,生活史3个月至1年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四、恙螨
3.生态
幼螨活动范围小,聚集呈螨岛,对宿主呼吸等敏感,靠宿主携带散布 。
成螨和若螨食小型节肢动物和昆虫卵,幼螨食分解的宿主组织和淋巴液 。
幼螨宿主广泛,多数种类宿主特异性弱,多寄生在宿主体表细嫩湿润处 。
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 。
除幼螨寄生外,其他阶段生活在地面浅表层,滋生地有特定条件 。
幼螨寄生季节消长因种类和地区而异,分夏季型、春秋型、秋冬型 。
4.重要种类
地里纤恙螨:南方恙虫病主要媒介,以多种鼠类为宿主,分布广泛。
小盾纤恙螨:秋冬型恙虫病主要媒介,是流行性出血热潜在媒介,分布广泛。
5.与疾病关系
引起恙螨皮炎,传播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 。
6.防制原则
药物杀螨、消除滋生地(搞好卫生、灭鼠等)、个人防护(避免在疫区停留、穿防护服、涂驱避剂)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五、蠕形螨
1. 形态
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形似蠕虫,乳白色,略透明,雌螨比雄螨大 。
颚体宽短梯形,螯肢针状,须肢3节,端节有须爪 。
躯体分足体和末体,足体有4对粗短足,跗节有锚叉形爪 。
雄螨生殖孔在足体背面第2对足间,雌螨在腹面第4对足间 。
毛囊蠕形螨末体占全长2/3 - 3/4,末端钝圆,雌螨有肛道;皮脂蠕形螨末体占1/2,末端尖细,无肛道 。
卵无色半透明,毛囊蠕形螨卵小蘑菇状或蝌蚪状,皮脂蠕形螨卵椭圆形 。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经卵、幼螨、前若螨、若螨、成螨5期,雌螨在毛囊或皮脂腺产卵 。
寄生于人体毛囊和皮脂腺,以多种物质为食,对温度敏感,具负趋光性 。
3. 致病
破坏毛囊和皮脂腺结构功能,引发皮肤炎症,与酒渣鼻等皮肤病有关 。
4. 实验诊断
根据症状和皮肤损伤,通过透明胶纸法、直接刮拭法等镜检蠕形螨确诊 。
5.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六、疥螨
1. 形态
成螨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比雄螨大 。
颚体短小,嵌入躯体内,螯肢钳状,须肢3节,无眼和气门 。
躯体背面有波状横纹等,后半部有刚毛和长鬃,雄螨还有后侧盾板 。
腹面光滑,有刚毛,足4对,短粗圆锥形,前2对足跗节有爪垫,后2对足雌雄结构不同 。
雄螨生殖孔在第4对足间略后,雌螨产卵孔在后2对足间中央,肛门位置雌雄有别 。
卵椭圆形,淡黄色,壳薄。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六、疥螨
2.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有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5期,全部在宿主皮肤角质层“隧道”内完成 。
多寄生在皮肤柔嫩皱褶处,儿童全身均可被侵犯,有热趋向性 。
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挖掘“隧道”,交配后雌螨最活跃,易感染新宿主 。
3.致病
挖掘“隧道”和移行刺激皮肤,排泄物等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疥疮,夜间瘙痒加剧 。
4.实验诊断
根据接触史、症状和检获疥螨确诊,可用蓝墨水法、挑破“隧道”法等检查 。
5.流行与防治
流行有周期性,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病人,用硫黄软膏等药物治疗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七、粉螨
1. 形态
成螨椭圆形或卵圆形,有背沟,体壁薄,乳白色半透明,0.12 - 0.50mm 。
分颚体和躯体,躯体分足体和末体,又可分为前半体和后半体 。
颚体活动自如,螯肢剪刀状,须肢显著较小 。
躯体前端有背沟和盾板,背腹面有刚毛,腹面4对足,足基节愈合,部分足有感觉毛 。
雌雄生殖孔在躯体腹面,雄虫有阳茎等,雌虫有产卵孔,肛门纵裂状,无气门 。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包括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三若螨、成螨5期,部分有第二若螨和休眠体 。
营自生生活,卵生,幼螨3对足,经静息期蜕皮发育 。
怕光、畏热,喜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环境,食性广,春秋季高发,多以雌虫越冬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七、粉螨
3.重要种类
腐食酪螨、扎氏脂螨、害嗜鳞螨、拱殖嗜渣螨、甜果螨、速生薄口螨,分别滋生于不同食物或物品中 。
4.与疾病关系
引起螨性皮炎、螨性过敏,还可侵染呼吸、消化、泌尿系统致病 。
5.实验诊断
从患者痰液、尿液、粪便中检获螨体或卵确诊 。
6.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与职业有关,保持环境干燥通风,用杀螨剂灭螨,人体患病对症治疗 。
《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 蛛形纲知识图谱
八、尘螨
1. 形态
成螨椭圆形,白色至淡黄色,足色深,体长0.17 - 0.50mm 。
颚体在前端,螯肢钳状,无顶内毛,体表有肋状皮纹和刚毛 。
躯体背面前端有狭长盾板,雄虫体背后部还有后盾板,肩部和后端有长鬃 。
外生殖器位于腹面正中,雌雄结构不同,肛门靠近后端,形状各异,肛区有肛吸盘 。
足4对,基节形成基节内突,跗节末端有爪和钟罩形爪垫 。
2. 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包括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三若螨、成螨5期,无第二若螨期 。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幼螨3对足,若螨4对足,生殖器官未成熟 。
发育过程有静息期和蜕皮期,成螨交配后雌虫产卵,完成一代需20 - 30天 。
分布广泛,营自生生活,以粉末性物质为食,适宜温湿度为17 - 30℃、80%左右 。
具负趋光性,春秋季大量繁殖,主要通过携带散布 。
3. 重要种类
屋尘螨:主要滋生于居室枕头、被褥等,是过敏性哮喘重要过敏原 。
粉尘螨:可滋生在面粉厂等地,也是过敏性哮喘重要过敏原 。
小角尘螨:普遍存在于卧室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