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躁狂抑郁药
探索情感波动背后的化学密码:躁狂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新视角。通过抑制心肌对NA的再摄取,NA浓度升高,抗躁狂抑郁药如MAOA抑制剂和NA/5HT再摄取抑制药,有效调控单胺功能,缓解情感活动的病态波动。锂盐类如碳酸锂,通过神经元内IP3和DAG的调节,显著控制狂躁症状。然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因药物可能引发T波倒置或低平。从单胺学说到药物作用机制,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深入,为情感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编辑于2025-03-10 15:21:30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第16章 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失常
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性疾病,
常见
精神分裂症
目前认为主要是CNS的多巴胺功能过强有关
躁狂抑郁症
焦虑症
治疗药
抗精神病药
抗躁狂抑郁药
抗焦虑药
抗精神病药
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
情感—智力分离
主要药物
吩噻嗪类
氯丙嗪/冬眠灵
药理作用
主要
抗精神病
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影响
一般口服100mg后可有表现
安静
情绪稳定
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无兴趣,语言单一回答问题缓慢
易诱导入睡
对刺激有良好的觉醒反应,且神志清晰
保持高级神经功能,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中枢的抑制)
迅速控制躁狂症状
消除幻觉、妄想
恢复理智、生活自理,具强安定作用
镇吐作用
小剂量抑制CTZ(催吐化学感受区)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主要与阻断D2受体相关
注:对前庭引起的呕吐无效
即对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无效
止呃逆作用
目前机制尚未清楚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作用强
导致
正常人随外界温度的变化升高或降低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e.g.镇静催眠药、镇痛药等
对植物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BP↓
阻断α受体→血管扩张
肾上腺素翻转作用
这可解释为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了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受体,留下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所以能激活α受体和β受体的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对于主要作用于血管α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只能取消或减弱其升压效应而无“翻转作用”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
强效降压药→不良反应多,故不作降压药
阻断M受体
产生与阿托品相似的作用
即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阻断结节处漏斗的D2受体
减少催乳素抑制因子的释放
催乳素↑→乳房增大、泌乳
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月经失调
抑制ATCH释放
糖皮质激素↓
抑制生长激素分泌
生长激素↓
治疗精神病时对内分泌的影响都是不良副作用
作用机制
阻断多种受体
α受体
H1(组胺)受体
5-HT2受体
M受体
作用广泛,但选择性不强→副作用多
脑内D2受体
主要机制
脑内有4条DA能神经通路
黑质-纹状体通路
与锥体外系运动能有关
中脑-边缘系统通路
中脑-皮质通路
与精神情绪活动、行为活动有关
结节-漏斗通路
与内分泌活动有关
临床应用
各型精神分裂症
对急性患者疗效更好
一般不能根治,需长期服用
止吐、止顽固性呃逆
e.g.放疗/化疗带来的呕吐、孕吐、药物致吐
e.g.膈肌痉挛
配合物理降温用于低温麻醉
意义:心脑等重要器官代谢↓→耗氧量↓
组成“冬眠”合剂
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杜冷丁)
用于“人工冬眠疗法”
过度的的应激不但无利,反而(如休克)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以至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人工冬眠疗法,就在于减轻机体的过度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冬眠状态(如类似过冬的青蛙等动物),以降低代谢、减轻细胞耗氧、改善微循环、免于细胞遭受严重损害,为其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
中枢镇静作用
嗜睡乏力、淡漠
阻断M受体,类似阿托品作用
视力模糊、口干便秘等
阻断α受体
鼻塞、体位性低血压等α受体阻断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
阻断D2受体
闭经、乳房增大等
锥体外系反应
机制
长期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增强
黑质-纹状体通路中有两种神经:胆碱能神经+多巴胺能神经
主要表现
帕金森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
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口水等
静坐不能
主观上想活动和客观上不停息的运动状态为特征,表现为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来回走动、焦虑、易激惹等
多见于中青年人
子主题
急性肌张力障碍
多见于青少年
某些部位的肌肉张力障碍/痉挛→怪异动作
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也可用抗胆碱药缓解
迟发性运动障碍
常见于长期(1年以上)系统抗精神病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减量或停服后最易发生,发病风险似乎随年龄增加。
主要症状
口-舌-颊三联症
吸允
吐舌头
咀嚼
四肢舞蹈
不自主的刻板运动,停药后也不能恢复正常
机制
长期阻断D受体后导致其敏感性↑、数量↑
治疗
只能逐渐减药,并用氯氮平(阻断D2受体的作用弱)来缓解
安定药恶性综合征
以体温调节紊乱和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为特征
心脏异常
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ST段和T波异常
眼部并发症
角膜和晶状体有氯丙嗪结晶沉着
促进晶状体老化→白内障等
过敏反应
皮疹、过敏性皮炎
粒细胞减少、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肝功能损害
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抗精神病作用和锥体外系作用均很强,但心血管作用较轻
硫杂蕙类
氟哌噻吨、氯哌噻吨
选择性阻断DA受体
抗精神病作用较强但锥体外系作用较弱
作用强、显效快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
阻断D2受体作用最明显
抗精神病和锥体外系作用都最强
但阻断α受体作用弱→基本无镇静作用
止吐、止呃逆作用强
其他类
舒必利
选择性阻断边缘系统和皮层的D2受体
对纹状体D2受体作用较弱
氯氮平
对D2受体亲和力弱,对D4受体、5-HT受体亲和力强
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其他药无效的患者仍有效
利培酮
同氯氮平,且作用更强
抗躁狂抑郁药
躁狂抑郁症
概念
也是一种情感精神障碍
情感活动呈现病态的过分高涨(躁狂)、过分低落(抑郁),或二者交替进行
发病机理
单胺学说
生化基础是5-HT缺乏
NA功能亢进→躁狂
NA功能低下→抑郁
主要药物
抗躁狂药
躁狂症病因
突触间隙单胺↑
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 5- 羟色胺(5-HT)、多巴胺(DA)
神经元内IP3、和DAG↑
NA功能亢进
主要药物
锂盐类(碳酸锂、醋酸锂、枸橼酸锂等)
药理作用
治疗剂量对正常人无影响,但能显著控制狂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症状
有预防作用
作用机制
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主要为Li+作用
降低突触间隙NA的浓度
实现方式
抑制脑内NA释放
促进突触膜对NA的再摄取
对抗NA能神经的功能
NA和DA的更新率↓→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制约NA能神经功能
抑制磷酸酶→PIP2生成↓→IP3和DAG合成↓→NA的效应↓
不良反应
多
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时
疲乏无力、震颤、言语不清
视力模糊甚至惊厥
昏迷、休克
安全范围小
有效血药浓度
0.8-1.5mmol/L
中毒浓度
>2mmol/L
无特效抢救药→
对症处理
Li+理化性质与Na+类似→中毒时输入NaCl可加速其排泄
抗抑郁药
NA/5-HT再摄取抑制药
三环类
丙咪嗪(米帕明)
药理作用
CNS
对正常人产生中枢抑制
困倦嗜睡、口干头晕、视力模糊等
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下降、步态不稳等
对抑郁症者有明显的情绪提高、精神振奋作用
但显效慢(连续用药2-3周)→不用于急性治疗
植物神经系统
阻断M受体→类似阿托品样的抗胆碱作用
口干、腺体分泌受抑制、胃肠蠕动减慢、视力模糊等
心血管系统
↓BP
抑制多种心血管反应
抑制心肌对NA的再摄取→NA浓度↑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易导致心律失常
T波倒置或低平
对心肌有奎尼丁样作用
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作用机制
抑制突触前膜对NA、5-HT的再摄取→NA功能升高
临床应用
各种原因的抑郁症
对更年期抑郁症效果更好
小儿遗尿症
焦虑、恐怖
不良反应
阿托品样作用
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悸等
尿潴留
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升高眼压
青光眼患者禁用
某些抑郁症患者可能转变为躁狂症
极少数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皮疹、粒细胞缺乏和黄疸
药物相互作用
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增强拟交感胺的升压作用
e.g.儿茶酚胺
对抗胍乙啶和可乐啶的降压作用
5-HT再摄取抑制药
氟伏沙明
强效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NA再摄取抑制药
马普替林
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药
MAO-A抑制剂
单胺氧化酶MAO可使多种胺类氧化脱氨
马氯贝胺
只有体内酪胺>150mg时才有反应
选择性、可逆性抑制MAO-A→减少5-HT和NA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