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球解剖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编辑于2025-04-01 09:46:51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眼球
眼球壁
外层
角膜
巩膜
中层
葡萄膜/色素膜/血管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内层
视网膜
眼球内容
眼内腔
前房
特点
充满房水
容积约0.25ml
深度
瞳孔处最深
正常成人约3mm
差异
年轻人、近视者前房较深
老年人、远视者前房较浅
前房角
结构
边界
前外侧壁
角巩膜缘
后内侧壁
子主题
虹膜根部和睫状体前端
Schwalbe线
角膜后弹力层与其附近角膜基质形成的一条环形隆起
小梁网的前端附着点
巩膜突
巩膜向前房突出的窄嵴
小梁网附着于巩膜突前面
睫状肌纵行纤维附着于巩膜突后面
小梁网
位置
Schwalbe线与巩膜突之间的巩膜内沟
内侧与房水接触,外侧后2/3与Schlemm管相邻
组织学
多束小梁相互交错形成
“小梁”
胶原纤维核心
其外围绕的弹力纤维
最外被覆的一层内皮细胞(小梁细胞)
筛网作用
使房水某些微粒物质和细胞不易进入Schlemm管
年龄相关性改变
老年小梁细胞↑,胞内色素↑,束增厚间隙变窄
房水外流阻力↑
Schlemm管
围绕前房角一周的房水输出管道
内壁由一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
外壁发出集液管通过巩膜内静脉丛与睫状前静脉相通
若干小腔隙相互吻合而成
功能
房水排出的主要途径
维持眼内压
后房
不规则腔隙
充满房水
容积约0.06ml
玻璃体腔
填充透明的玻璃体
占眼球容积4/5
约4.5ml
眼内容
房水
动态循环
产生
睫状体的睫状突上皮
三种方式
分泌75%
不受眼压影响
超滤过25%
压力依赖性
扩散
少量
生成量
昼>夜
正常生成率为2-2.5ul/min
来源于血浆
但化学成分不同于血浆
引流
绝大部分
后房→前房→小梁网→Schlemm管→集液管→房水静脉→睫状前静脉
少量
葡萄膜巩膜途径
微量
虹膜表面隐窝
功能
维持眼内压
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清除角膜、晶状体、玻璃体代谢废物
晶状体
解剖
玻璃体小凹
晶状体后表面挤压中央区玻璃体前表面
悬韧带/小带纤维
连接晶状体与睫状体
附着于晶状体赤道部前1.5mm至赤道后1.25mm囊膜上
组成
晶状体囊
一层弹性基底膜
IV型胶原
硫酸软骨素
纤维蛋白等
特点
终身都在产生
不同部位厚度不同
赤道部前后最厚
21-23um
后极部最薄
4um
临床分部
与赤道相对位置
前囊
由其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泌形成
晶状体上皮细胞
单层立方上皮
位于前囊下并延续到赤道后约1mm处
后囊
由拉长的皮质细胞生成
后囊下没有上皮细胞
晶状体纤维
同心性长纤维
每条纤维为一个带状细胞
由赤道部晶状体上皮产生
排列整齐保证透明
分部
皮质
新形成的细胞排列整齐组成
占体积16%
晶状体核
旧细胞被向中心挤压形成
占体积84%
根据发育过程出现时间
胚胎核
胎儿核
婴儿核
成人核
形态
透明的双凸透镜
前表较平坦
曲率半径10mm
后表较凸
曲率半径6mm
一生都在不断增长
生理
屈光
20D凸透镜
调节
通过睫状肌收缩松弛
吸收紫外线,保护视网膜
紫外线透过率较低
代谢
无血管神经
营养来自房水和玻璃体
上皮细胞通过“泵”的主动转运和扩散作用进行物质交换
主要无糖酵解获取能量
年龄性变性
重量逐渐↑
晶状体核越来越大,弹性↓,透明度↓
玻璃体
解剖
占眼球容积4/5
成人约4.5ml
无色透明胶体
98%水+2%胶原和透明质酸
胶原纤维形成网架
网架上附着透明质酸黏多糖
可结合大量水分子→凝胶状
玻璃体膜
周边部胶原纤维排列致密形成
睫状体平坦部(即玻璃体基底部)和视盘附近最厚
与周围连接紧密
胚胎发育
原始玻璃体
胚胎发育第1个月形成
第2个月尚未完全退化
为血管组织
供应晶状体发育
二级玻璃体
胚胎发育第2个月形成
为无血管组织
包括波浪形胶原纤维
之后发育成视网膜
向中心挤压→原始玻璃体退化→
一条窄的管腔(即透明管或Cloquet管)
三级玻璃体
胚胎发育第3个月形成
二级玻璃体发育而来
即晶状体悬韧带形成
生理功能
物理特性
黏弹性
渗透性
透明性
功能
屈光介质组成部分
支持、减震、营养
周边少量游走的玻璃体细胞
可能与胶原和酸性黏多糖合成有关
代谢
缓慢
不可再生
年龄性改变
玻璃体液化
规则的胶原纤维变形→支架结构逐渐塌陷收缩→水分析出→凝胶逐渐成液体
外层
角膜
解剖
特点
外层纤维膜的前1/6
无血管、细胞排列规则
保证良好透光性
有弹性
屈光度较大
直径
10-13mm
<10mm→病理性小角膜
>13mm→病理性大角膜
中央瞳孔区
约直径4mm内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
各点曲率半径基本相等
以外的中间区和边缘区较扁平
各点曲率半径不相等
厚度
影响因素
部位
中央部最薄
0.5mm
周边部最厚
1mm
年龄
越来越薄
病理状态
5层
由外→内
上皮细胞层
特点
非角化、无外分泌功能、复层的鳞状上皮
4-6层,40-50um
表覆约7um 泪膜
消除上皮前表面微小的不规则
无→视力下降
屈光
泪液与空气形成的界面+角膜约占眼全部屈光的2/3
分层
细胞层
由里向外
基底细胞
单层柱状上皮
通过连接复合体与前弹力层紧密相连
翼状细胞
细胞膜相互交错,以桥粒连接
表层细胞
2-3层扁平上皮细胞
经常脱落、不角化
微皱襞及微绒毛
支撑和稳定泪膜
64kD蛋白是角膜的特异性蛋白
基底膜
上皮基底细胞的产物
与前弹力层紧密连接
前弹力层
8-14um
相对均一、无细胞的胶原纤维膜
内表面与基质层连接牢固
许多细小孔洞
神经纤维的通道
抵抗力
对机械性损伤强
对化学性损伤弱
来自胚胎时期角膜上皮
损伤后不可再生
基质层
500um
占全角膜厚度的9/10
人体组织中结构最完整、最透明的一种组织
组成
胶原纤维
排列成多层纤维板
规律有序、与角膜表面平行
角膜透明的基础
黏蛋白
糖蛋白
角膜细胞
分泌胶原纤维
少许朗汉斯巨细胞、树突状细胞
与角膜相对免疫赦免有关
后弹力层
止于房角的Schwalbe线
由内皮细胞分泌而来
损伤后可再生
抵抗力
对机械性损伤较差
对化学性、病理性抵抗力较高
角膜溃疡时后弹力层膨出的解剖学基础
与基质层和角膜内皮层连接不紧密
外伤或某些病理状态→后弹力层脱离
内皮细胞层
六角形立方上皮
细胞间连接紧密(缝隙连接)
良好的屏障作用
由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
随年龄增加,密度降低
10+:3000-4000个/mm2
70+:2600个/mm2
损伤后不可再生
修复靠细胞移行、扩展
角膜缘
概念
透明角膜与不透明巩膜之间的移行区
结构
无弹力层
基质层逐渐失去透明
富含cap.、淋巴管、成纤维细胞
其外2/3可见放射状排列的乳头样突出,呈栅栏样
“Vogt栅”
其中某些细胞为角膜缘干细胞
维持角膜上皮再生
生理
维持眼球的完整及保护眼内容物
弹性和韧性
抵抗眼内压和外界压力
屏障作用
角膜上皮
眼部第二个生物屏障(泪膜为第一)
5-7天更新一次
角膜内皮
泵功能→维持角膜处于一定水化状态
透光性
透明性依赖于角膜各结构功能正常
参与屈光
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组织
屈光指数
1.377
屈光力
前表48.8D
后表-5.8D
总屈光力43D
占全眼的70%
渗透作用
无血管→营养/代谢物质通过渗透进出
眼局部的药物治疗
角膜病变时,通透性增强
感知环境及外界刺激
丰富的神经末梢
利于迅速作出反应
代谢
糖代谢
葡萄糖
大部分来自房水
少部分来自结膜、角膜缘血管、泪液
氧气
角膜上皮
睁眼时来自泪膜中溶解的氧气
闭眼时来自结膜、角膜缘的血管
角膜内皮
主要来自房水
氨基酸代谢
角膜上皮不断更新→氨基酸需求大
主要来源于房水
维生素代谢
维生素A
转化为视黄醇
参与角膜上皮合成糖蛋白
胞膜缺乏→干枯角化
维生素C
清除光辐射产生的自由基
谷胱甘肽
维持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功能
清除毒性过氧化物
血供
正常角膜无血管
角膜缘血管丰富
网络状分布
动脉
来源于睫状前动脉、睑缘动脉
静脉
与巩膜表面及筋膜囊的小静脉汇合→眶静脉系统
主要供给角膜周边部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纤维
来源
三叉神经眼支
眼神经的睫状神经
走行
角膜缘进入角膜→放射状穿过基质的中1/3,向前继续分叉→密集的上皮下神经丛→穿过前弹力层进入角膜上皮层
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
即肾上腺素能纤维
来源和作用未明
巩膜
解剖
外层纤维膜的后5/6
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两个腔
巩膜上腔
巩膜与眼球筋膜之间
脉络膜上腔
脉络膜与巩膜之间
外伤/炎症时的出血渗出可积聚于此
厚度
后部最厚
约1mm
向前至赤道逐渐变薄
赤道部约0.4-0.6mm
赤道部向前至角膜缘
约0.6mm
肌肉附着点处最薄
约0.3mm
颜色
一般白色
儿童
巩膜薄,可透风脉络膜
→蓝白色
老年人
脂肪沉积
→淡黄白色
结构
并非完整的球形
角巩膜缘交界处内外均可见一浅沟
内巩膜沟
巩膜静脉窦
房角
巩膜突
后缘的隆起
睫状肌的附着处
外巩膜沟
后巩膜孔
通过视神经
内1/3巩膜+脉络膜→筛板
眼后部的薄弱处
外2/3巩膜→硬脑膜
巩膜扩展能力有限
视神经水肿→挤压损伤甚至萎缩
许多神经血管通过的小孔
eg.涡状静脉在巩膜赤道后约4mm穿行
组织学
3层
表层
疏松纤维组织
富含弹力纤维、小血管
基质层
致密结缔组织
基本不含血管
胶原纤维粗细不均,斜向紧密排列
不透明
棕黑色板层
细小的弹力纤维
含大量色素细胞
靠近脉络膜的内层有一层内皮细胞
相互连续,不可分开
生理
构成外屏障
具有“巩膜硬度”(或“可扩张性”)
影响眼压的测定
避光
形成“暗箱”
保证光线只经过屈光系统进入眼内而成像
眼外肌附着点
代谢
与角膜相似,但较慢
血供
基质层
除穿行的血管基本无血管
表层及筛板处
血管丰富
血管网
动脉
前部、表层
眼动脉→睫状前动脉→巩膜深层血管丛及表层血管网
后部
眼动脉→睫状后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神经动脉环、巩膜动脉血管丛
靠近角膜缘的cap.充血→“睫状充血”
静脉
巩膜静脉窦的外出小管、睫状肌静脉支→表层静脉网→睫状前静脉
神经
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眼支
表层知觉敏感,炎症时疼痛明显
葡萄膜/色素膜/血管膜
虹膜
解剖
圆盘形膜
瞳孔
大小随光变
1mm-8mm
平均3mm
肌肉
瞳孔括约肌
环形排列
使收缩
瞳孔开大肌
放射状排列
使开大
血管
虹膜动脉大环
虹膜根部
虹膜血管小环
瞳孔缘附近
“生理性葡萄膜外翻”
瞳孔缘的窄黑色环
花边状
虹膜后色素上皮层向前延伸形成
“黑边”
瞳孔扩大时变窄
瞳孔缩小时变宽
4层
前表面层
组成
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的突起互相吻合交错形成的致密组织
含有胶原纤维和神经末梢
虹膜隐窝处缺如
房水直接与虹膜基质中血管接触→利于液体交换
基质与瞳孔括约肌层
虹膜颜色主要由基质中色素细胞所含色素多少决定
前色素上皮与瞳孔开大肌层
紧贴后色素上皮层的一薄层平滑肌
自瞳孔缘直达虹膜根部
后色素上皮层
具浓密色素的细胞
瞳孔缘处形成“黑边”
生理
形成光栅装置
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数量
富含血管
参与营养与抗体扩散、渗透、吸收
血供
虹膜主要由血管组织形成
神经
丰富
来自睫状神经丛
运动神经
瞳孔括约肌
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
瞳孔开大肌
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
三叉神经第一支
睫状体
解剖
界限
前接虹膜根部
后以锯齿缘为界移行于脉络膜
两部分
隆起的睫状冠,纵行的放射状突起,指向晶状体赤道部
睫状突
平坦部
有悬韧带与晶状体连接
5层
从内向外
无色素睫状上皮
从虹膜根部延伸而来
向锯齿缘延伸,玘视网膜感觉部分连接
色素睫状上皮
向前与虹膜开大肌上皮延续
向后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延续
基质
内层结缔组织与血管
组成
细胞、胶原、血管、神经
睫状突部位基质是眼球中最富血管部分
分隔上皮层与肌肉层
玻璃膜(Bruch膜)
脉络膜Bruch膜的延续
睫状肌
平滑肌纤维束
纵行纤维
放射纤维
环形纤维
又称Muller肌
起始于巩膜突
睫状体上腔
睫状肌与巩膜之间
前方止于巩膜突
生理
无色素睫状上皮
分泌房水
房水
维持眼压
提供代谢所需物质
角膜后部
晶状体
小梁网
屈光介质组成部分
扩散
水和非电解质
超滤
盐类
分泌
比血浆浓度高的维生素C、乳酸、氨基酸等
血、房水屏障
使房水化学成分与血液不同
平坦部的分泌黏多糖酸
玻璃体主要成分之一
调节晶状体
睫状肌收缩→两个方向的力
环行纤维→使晶状体悬韧带向前向内
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
纵行纤维→脉络膜前部向前移,巩膜突向后移
调节眼内压
睫状肌收缩
后拉巩膜突→Schlemm管开放(裂隙状成圆形)→吸引房水流入
牵动房角网状组织→小梁网间隙↑→房水流出更易
房水的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
房水经前房角睫状肌纤维间的裂隙进入睫状体上腔和脉络膜上腔→经过巩膜或巩膜神经血管周围间隙排出眼外
血供
睫状突cap.组大→利于房水产生
平坦部血管层由脉络膜延续而来
脉络膜cap.到此为止
神经
感觉神经
三叉神经第一支
运动神经
来自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
脉络膜
解剖
界限
前端以锯齿缘为界
后止于视神经周围
主要由血管组成
厚度随血管充盈程度变异很大
黄斑部最厚
前部较薄
4层
由外向内
脉络膜上腔
脉络膜与巩膜之间
神经丛
大血管层和中血管层
脉络膜主要部分
分界不明,人为划分
大血管层
主要由动脉构成
又称Haller层
中血管层
主要由静脉构成
无瓣膜
又称Satter层
特点
血管面积大,但入口出口狭小→血液速度缓慢→病原体等易沉积
转移性脉络膜炎症
Zinn环
在视神经周围分支形成血管环并以细小分支供应视盘
毛细血管层
Bruch膜
与RPE紧密结合
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CBRC
一个结构变化→其他结构相应病理变化
生理
cap.层
营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层(视细胞层至外丛状层)
通常是黄斑区中心凹唯一营养来源
CRAO→黄斑区呈樱桃红点
但约15%人同时有来自脉络膜的睫状视网膜动脉为其供血
血供
动脉
主要睫状后短动脉
10+小支在视神经周围穿巩膜而形成密集的脉络膜血管
睫状后长动脉
返回支供应前部脉络膜
静脉
汇集成涡状静脉排出眼外
神经
来源于睫状神经
视网膜
解剖
透明膜
界限
前界为锯齿缘
向后止于视盘
分区
视盘/视乳头
1500um x 1750um
黄斑鼻侧约3mm的橙色圆盘
中央小凹陷区称视杯
穿行组织
视神经穿出眼球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进入
分布于视网膜
神经纤维聚合成视神经的部位→无视细胞
生理盲点
黄斑/中央区
中央无血管区的凹陷区富含叶黄素而使其外观色略黄而得名
位置
后极部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区域
组成
凹部
黄斑包括一个边缘、斜坡和底
凹部是黄斑中心凹陷的底
中央锥细胞束
锥细胞在凹部处的密度最大
中央小凹
直径约350um
厚150um
底对应的中心小凹
代表黄斑的精确中心
引起视力最敏锐
250-600um无血管区
被cap.弓包绕
cap位于内核层
与玻璃体粘连强
外伤时易发生黄斑裂孔
中心凹
直径约1500um(视盘大小)
包括
薄薄的底
中央小凹的底厚0.13mm
22°的斜坡
内核层第二、三级神经元的侧移位
包括位于内核层的Mulle神经胶质细胞核侧移位
厚的边缘
反光消失
提示神经细胞受到牵引或水肿
旁中心凹
环绕黄斑边缘的一条宽0.5mm的条带
视网膜结构如常
中心凹周围区
围绕超中心凹的一条宽1.5mm的条带
周围视网膜
近周边部视网膜
黄斑区外1.5mm宽的带
中周边部
赤道部
宽3mm
远周边部
从赤道延伸到锯齿缘
是玻璃体基底部的一部分
大部分周边部的病理改变发生于此区域
极周边部
锯齿缘和睫状体平坦部
分层(除中央凹、锯齿缘和视盘外)
色素上皮
富含黑色素的单层上皮
剖面上为立方形
上面看为六边形
相互之间为紧密连接的连接小带
屏障
特点
黄斑区的小
周边视网膜的大而扁平
每个RPE上光感受器数量大致恒定(1:45)
生理意义
每个RPE在代谢上支持一定数量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
神经上皮
①光感受器细胞层(视锥视杆细胞层)
结构
外节
约700个扁平的膜盘堆积组成
不断脱落和更新
特点
视杆细胞的为圆柱形
视锥细胞的呈圆锥形
连接纤毛
内节
体部
突触
由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组成
②外界膜
邻近光感受器和Muller细胞结合处组成
③外核层
光感受器细胞核组成
④外丛状层
视锥视杆细胞的终球与双极细胞的树突及水平细胞的突起相连接的突触部位
⑤内核层
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Muller细胞的细胞核
⑥内丛状层
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相互接触形成突触的部位
⑦神经节细胞层
神经节细胞核
⑧神经纤维层
神经节细胞轴突
⑨内界膜
视网膜和玻璃体间的一层薄膜
Muller细胞的基底膜
生理
4种视色素
视紫红质在杆细胞中
暗视力
视紫蓝质在锥细胞中(3种,每个细胞仅1种)
明视力
RPE
维持光感受器功能
吸收散射光线
再生合成视色素
胞饮消化光感受器代谢废物
屏障作用
贴附作用
代谢
视色素再生
需要维生素A参与
光感受器的更新
膜盘不断脱落与再生
约2周外节完全更新1次
血供
动脉
从两个不连续的系统接受营养
视网膜血管
脉络膜血管
节段性
动静脉互相不平行
颈内动脉→眼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后睫状动脉→
2条后长睫状动脉
供应前部脉络膜cap.
也由前睫状动脉分支供应
大量后短睫状动脉
供应后部脉络膜cap.
分水带位于赤道部
眼肌分支
静脉
脉络膜通过涡状静脉系统回流
视网膜和视神经前段通过视网膜中央静脉回流
在颈静脉窦处有交流
血-视网膜屏障
内屏障
视网膜cap.内皮
外屏障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cap.孔隙大→高蛋白通透性
视路及瞳孔反射路
视路
视神经
特点
无Schwnn细胞→损伤后不可再生
鞘膜间隙与相应颅内间隙相通→颅内压↑可压力传向视盘→视盘水肿
血供
眼动脉
围绕视神经束有丰富的cap.网
分段
球内段
视盘起至巩膜后孔出口
约1mm
筛板以前无䯝鞘,以后有䯝鞘
眍内段
巩膜后孔至视神经管的眶口
约25mm
管内段
通过颅骨视神经管的部分
约9mm
与鼻旁窦相邻
易受累
颅内段
由颅腔入口至视交叉
约16mm
约50mm
视交叉
位置
蝶鞍上方
下方为脑垂体→垂体肿瘤向上发展→压迫→视野缺损
分部
视交叉前脚
前方与两侧视神经相连
视交叉体部
中央部分
视交叉后脚
后方与两侧视束相连
特点
来自鼻侧视网膜的视束交叉
来自颞侧视网膜的视束不交叉
黄斑部纤维分为交叉和不交叉两级分别进入对侧或同侧视束
视束
视交叉向后的视路神经纤维
特点
交叉纤维居腹内侧
不交叉纤维居背外侧
黄斑纤维居中央,后渐移至背部
外侧膝状体
属于间脑
视束视觉纤维止于节细胞,换神经元后进入视放射
视放射
黄斑纤维居中
交叉与不交叉纤维混合在一直
视皮质
两侧大脑枕叶后部内侧纹状区
视觉最高中枢
瞳孔反射径路
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
光线照射一眼瞳孔→被照眼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
未被照射的对侧瞳孔也相应收缩
近反射
注视近物时瞳孔变小
同时发生调节和集合作用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内直肌
眼附属器
眼睑
解剖
分部
上睑
上界为眉
下睑
下界与面部皮肤连续,无明显分界
睑缘
上下眼睑的游离缘
即皮肤和结膜的交界处
成人睁眼时
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1.5-2mm
下睑缘与角膜下缘相切
睑裂
上下睑缘之间的裂隙
内䀝
睑裂鼻侧端
钝圆,略呈蹄形
外䀝
睑裂颞侧端
呈锐角
泪湖
内䀝与眼球之间的一小湾
泪阜
泪湖鼻侧可见一椭圆形肉样隆起
结膜半月皱襞
泪湖颞侧有一半月形皱襞,色红
相当于动物第三眼睑
瞬膜(半透明,遮住保湿但不影响视力)
为一种退化组织
组织
5层
皮肤
全身皮肤最薄
容易形成皱褶
皮下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易水肿
肌层
眼轮匝肌
薄层肌肉
泪液排出依赖泪囊部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
上睑提肌
从Zinn环上方开始
Muller肌
受颈交感神经支配的平滑肌
麻痹→Horner综合征
患侧瞳孔缩小
患侧上睑下垂
患侧面部无汗
辅助收缩上下眼睑
使睑裂开大
纤维层
睑板
“眼睑支架”
致密结缔组织
丰富的弹力纤维
大量睑板腺
垂直排列的皮脂腺
睑板腺囊肿手术时切口垂直睑缘
上睑约25-30个,下睑约20个
分泌油脂构成泪膜脂质层
眶隔
睑板向四周延伸的一薄层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膜
将眼眶和眼睑分隔开
结膜
紧贴睑板后面
血管
动脉
极丰富→高度再生和修复能力
两个系统
颈外动脉
面动脉
颞浅动脉
眶下动脉
颈内动脉
眼动脉分支
鼻梁动脉
额动脉
眶上动脉
泪腺动脉
相互吻合形成动脉弓
静脉
汇入眼、颞、面静脉
无静脉瓣→眼睑化脓性炎症处理不当→扩散至海绵窦而颅内炎
神经
运动神经
面神经
支配眼轮匝肌、皱眉肌、额肌
麻痹→眼睑闭合不全
动眼神经
上支支配上睑提肌
感觉神经
三叉神经
交感神经
颈交感神经分支
分布于Muller肌、血管及腺体
Muller肌
兴奋→收缩→睑裂开大
结膜
解剖
结膜囊
以睑裂为口,角膜为底,结膜正好成一囊
按部位
睑结膜
覆盖于睑板内面
与睑板紧密粘连不能被推动
球结膜
位置
覆盖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
止于角巩膜缘
角膜缘部结膜上皮移行为角膜上皮→结膜疾病易累及角膜浅层
与其下方组织结合疏松可被推动
巩膜黄染或结膜下出血时,通过透明的结膜显而易见
巩膜中的弹性蛋白对胆红素亲和度较高
穹隆结膜
疏松多皱褶
便于眼球活动
分泌腺
杯状细胞
位于睑结膜和穹隆结膜上皮细胞层
分泌黏液湿润角膜和结膜
保护作用
副泪腺
位于穹隆结膜下,分泌泪液
组织学
上皮层
固有层
腺样层
穹隆部发育较好
结缔组织网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肥大细胞
炎症时淋巴细胞增生形成滤泡
纤维层
血管
眼睑动脉弓
分布于睑结膜、穹隆结膜和距角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
称结膜后动脉
充血→"结膜充血"
睫状前动脉
由眼动脉肌支发出,角巩膜缘3-5mm处
部分穿入巩膜
部分继续前行组成角膜周围血管网并分布于球结膜
称结膜前动脉
充血→“睫状充血”
神经
三叉神经分支支配
泪器
组成
泪腺
解剖
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
上睑提肌腱从中通过→分隔
较大的眶部泪腺
较小的睑部泪腺
血管
血供来自眼动脉的泪腺动脉
神经
混合神经
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眼支
分泌纤维
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
颅内神经丛的交感神经纤维
泪道
泪点
位于上下睑缘内侧端一圆形隆起上
开口面向泪湖
正常泪点贴附于眼球表面
泪小管
连接泪点和泪囊
开始垂直后水平位转向泪囊
上下泪小管多汇合成泪总管后再进入泪囊
泪囊
位于泪骨的泪囊窝
上方为盲端
下方与鼻泪管相连续
鼻泪管
下端Hasner瓣膜为胚胎期残物
出生后仍未开放→新生儿泪囊炎
可向下方按压泪囊部,用其内液体沖破瓣膜
泪液
弱碱性透明液体
少量蛋白
无机盐
溶菌酶、IgA、补体系统、β溶素、乳铁蛋白等
清洁和杀菌
眼外肌
解剖
特点
下斜肌起源于上颌骨鼻泪管开口外侧浅窝处
其余均起自眼眶尖部的Zinn环
止点
直肌
附于赤道前部巩膜
附着点距角膜缘距离,依内、下、外、上形成特殊螺旋状(渐远)
“Tillaux螺旋”
斜肌
附于赤道后部巩膜
附着点更易变异
6条
内直肌
眼肌中最短
使眼球内转
外直肌
使眼球外转
上直肌
使眼球上转、内转、内旋
下直肌
使眼球下转、内转、外旋
上斜肌
使眼球内旋、下转、外转
下斜肌
使眼球外旋、上转、外转
超微结构
与普通骨骼肌差异
快收缩纤维
对单一刺激产生快速的有或无的反应
在眼球扫视运动中起主要作用
慢收缩纤维
仅见于眼外肌
参与平滑的追随运动
支配眼外肌的神经纤维密度大
为1:3至1:5
普通骨髓肌为1:50至1:100
运动更精密
筋膜系统
眼球被筋膜系统悬挂在锥形眼眶内
肌圆锥
位于眼球赤道后
由眼外肌、眼外肌肌鞘和肌间膜组成
向后延伸至眶尖部Zinn纤维环
通过结构
视神经
动眼神经上下支
展神经
鼻睫状神经
眼动脉
生理
运动
分类
单眼运动
双眼运动
同向运动
异向运动
运动性质
扫视运动
追随运动
注视微动
旋转运动中心点称旋转中心
名称概念
主动肌
使眼球向一特定方向运动的主要肌肉
对抗肌/拮抗肌
同一眼产生与主动肌相反方向运动的肌肉
协同肌
同一眼使眼球向相同方向运动的两条肌肉
eg.上斜肌和下直肌(下转肌)
单眼
配偶肌
两眼产生相同方向运动互相合作的肌肉
两眼共6组
eg.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
双眼
眼位
第一眼位(原在位)
指头位正直时,两眼注视正前方的目标时的眼位
第二眼位
眼球转向正上方、正下方、左侧或右侧时
第三眼位
四个斜方向的眼位
右上、右下、左上、左下
运动规律
Sherriington定律(交互神经支配定律)
一条眼外肌收缩时,其直接对抗肌必定同时发生相应松弛
Hering定律(偶肌定律)
眼球运动时,两只眼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等时和等量的
神经冲动的强弱由注视眼决定
血供
来自眼动脉两个分支
神经支配
上斜肌
IV(滑车神经)
外直肌
VI(展神经)
内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下斜肌
III(动眼神经)
上支
上直肌
上睑提肌
下支
下直肌
下斜肌
内直肌
眼眶
解剖
7块颅骨
上颌骨
筛骨
颧骨
泪骨
腭骨
额骨
蝶骨
“上山全累饿饿的”
尖端向后底向前的锥体
上下内外四壁
眶尖
视神经孔
视神经
眼动脉
眶上裂
眶上裂综合征
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
但不累及视神经
累及→“眶尖端综合征”
第3、4、6脑神经
眼静脉
眼眶骨膜
视神经孔处和硬脑膜及视神经硬膜相移行
向前和眶缘骨膜相连并和眶隔相延续
血管
颈内动脉的眼动脉
眼动脉经过的分支
视网膜中央动脉
睫状后动脉
泪腺动脉
肌支
眶上动脉
筛前、筛后动脉等
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
脑膜中动脉的眶支
神经
视神经
3、4、6脑神经
支配眼外肌和上睑提肌
5脑神经第1、2支
感觉神经(眼球、泪腺、结膜、眼睑和面部周围皮肤区域)
交感神经
至眼球、泪腺、眶平滑肌等
7脑神经
至泪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