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会
这是一篇关于两会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两会”的例行报告,政府发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两会”制度,“两会”的诞生(历史),两会的召开意义。
编辑于2025-03-12 08:13:05两会
“两会”的例行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个)
1.政府工作报告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3.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4.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5.最高人民法院 6.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1.国家全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各部门和地方工作
2.计划报告
上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本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3.预算报告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工作总结与安排 “发展所需”、“民之所望”、“基层所盼”、“改革所向”`
4.”国家账本“
5.最高法工作报告
6.最高检工作报告
“两高”报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个)
1.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2.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性质:政协工作的权威文件,反应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成效和改革进展 内容: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团结联谊等方面的总结和计划
性质:政协提案工作的总结性文件,反应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成果 内容:包括提案的提交、审查、办理、落实等情况,以及对提案工作的分析和建议
政府发布
教育领域
问题:deepseek它也向我们提出了面对重大和技变化和产业变革,我们的教育如何应对。
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内在统一,相互支撑
政协:“双一流”高校招收专业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学科领域,聚焦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
落地政策:1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普及高中教育)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普及-普惠-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2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3推进职普融通-综合高中打破了职普的壁垒,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普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4人工智能白皮书“AI+教学“
科技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抓科技创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抓产业创新“实体经济”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医疗领域问题:老龄化加剧,失能人群护理需求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不足
政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全国性制度框架建立,明确筹资渠道和覆盖范围,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难题2医疗开放试点:扩大医疗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参与医疗服务
民生领域
消费与收入问题:居民消费疲软,收入增长放缓,财产性收入下降
政策:1提振消费:通过“以旧换新”补贴(3000亿元),增加休假,完善消费统计制度,释放消费潜力2增收措施:提高养老金,优化工资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住房问题:房地产市场需求不足,部分房企债务风险高
政策:稳定楼市:下掉房贷利率,首付比例,推进城中村改造,收购存量房品房2保障性住房:扩大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支持刚需购房
社会保障问题: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覆盖不足,保障水平低
政策:灵活就业社保改革: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为灵活就业者缴纳社保,修订《社会保障法》强化保障。 2. 养老保险: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
身体健康问题:研究预测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31.8%
政策: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
就业问题:人工智能可能冲击传统就业,失业风险增加。
政策: 1. 就业保障:新增1200万城镇就业岗位,重点发展养老护理、家政等就业替代较少的领域。 2. 人形机器人应用:优先在危险领域(如应急救援)或人力不足领域推广,降低失业风险。
经济领域财政与金融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企业融资成本高。
政策:1化解债务:发行专项债4.4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严控新增债务。 2. 降准降息:全年预计降准1%、降息0.3%,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产业与科技问题:传统产业升级压力大,科技“卡脖子”问题需突破。
政策: 1. 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未来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创新。 2. 绿色经济:扩大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
环境领域问题:绿色转型需加速,碳排放压力大。
政策: 1. 绿色产业支持:设立专项再贷款,推动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 2. 城市更新: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
对外开放问题:外部贸易摩擦加剧,外资信心需巩固。
政策: 1. 稳外贸外资: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保障外资企业权益。 2. 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链合作,推动数字贸易规则建设。
文化旅游问题: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
政策:1加大打击惩治力度2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标准引领
体育领域问题:饭圈文化
政策:1体育惠民,积极回应广大青年,丰富群众体育赛事和健身产品的供给2加大科技创新,全面做好米兰冬奥会,洛杉矶奥运会准备工作,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同时,在田径,三大球等基础重点项目上力争3提升国家软实力上展示新作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坚决抵制饭圈文化对体育侵蚀和破坏,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地方)
产生:人民—人大代表—人大—统一管理国家的权利
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整个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的协商机构
组成: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港澳台同胞、归国侨胞、特别邀请人士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两会”制度
共同点
政治属性
1.均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服务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目标,强调政策制定与民意整合的人民性。
目标导向
1.聚焦国家战略(如五年规划、现代化目标),通过共识凝聚推动政策落地。 2.兼具“程序合法化”功能,赋予重大决策法律与政治正当性。
参与群体
代表/委员覆盖多阶层、多领域,体现“统一战线”思维,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决策机制
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先协商后集中,平衡效率与民主。
不同点
全国人大(NPC)
法律地位 宪法规定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主权。
核心职能 刚性权力:立法、任免、监督、决定。
权力来源 通过选举获得法定授权(代议制民主)。
运作逻辑 多数决原则(投票表决形成法律或决议)。
监督权性质 法律监督(如审查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政协(CPPCC)
法律地位 宪法序言提及的政治协商机构,无立法权。
核心职能 柔性权力:建议、协商、民主监督。
权力来源 通过协商产生政治授权(协商民主)。
运作逻辑 共识导向(通过协商形成最大公约数)。
监督权性质 社会监督(通过提案、调研反映问题)。
人大以法定程序确保政策合法性,政协以社会协商弥合分歧,形成“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
“两会”的诞生(历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历史背景:从旧政协到新政协 一、旧政协失败(1946年)抗战刚结束,国共两党在重庆开会谈和平建国,计划组建联合政府、改革军队。但半年后国民党撕毁协议,挑起内战,和平计划彻底泡汤。 二、新政协起步(1948年) 1948年中共发出“五一口号”,号召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联手组建新政协,成立民主政府。民革、民盟等纷纷响应,奠定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
筹备会成立(1949年6月) 共产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等 23个团体、134人在北平开筹备会,周恩来牵头,分六个小设计国旗组负责确定参会名单、定规矩、国徽等重要工作。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 新中国建国筹备核心要点: 1.定下规矩 通过《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明确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经济、文化等基本政策。 2.国家象征拍板 定都北京,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改用公元纪年。 3.选领导班子 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朱德等6人为副主席,周恩来任总理。 4.宣告成立 决定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正式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5.特殊历史作用 因全国未完全解放,暂由政协代行人大职责,完成立法、选举政府等建国大事。
总结 人民政协是中共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智慧成果,既顺应时代需求,又完成了建国大业。它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历史背景:从政治协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临时过渡期(1949-1954)新中国刚成立时,靠《共同纲领》当临时宪法,由政协代行国家最高权力,组建政府。同时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社会, 二、人大制度奠基(1953年)全国剿匪和土改完成后,1953年出台《选举法》,规定所有成年人可投票,乡镇直接选代表,县以上层层间接选举,为召开全国人大做好准备,
筹备过程:从普选到宪法起草 1.全民投票选代表(1953-1954)全国近 3亿人参与基层选举,层层选出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包含工农民、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等群人、体,中共党员占一半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占近一半,体现广泛民意。 2.人民参与定宪法1953年毛泽东带队制定宪法,参考国外经验但立足中国国情,强调“人民兰家作主”和社会主义道路。1954年草案公布后,1.5亿人参与讨论,提了100多万条意见,部分内容据此修改完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 1.会议概况 时间地点: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参会人员:1226名代表,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以及宋庆龄、李济深等民主人士 2.主要成果 通过“五四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公民权利和政府职权。 确立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基本规则。 选举领导人: 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 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批准“一五计划”: 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启动国家工业化建设。
总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是中国从革命时期“党领导国家”转向建设时期“依法治国”的重要转折。它奠定了国家的法律框架,通过人大代表制度将“人民当家作主”写入宪法。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根基,人大运行70多年来不断改进,始终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
两会的召开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代表要对国家政府做出的报告进行审议,看看过去政府干了什么?做了什么?哪些是做到了?哪些事没做到?明年的计划是什么?明年的钱怎么花? 只有报告通过审议之后,国家行政机关才能顺利履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的召开对推动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这两个会议的时间基本一致所以称为“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