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代西方经济学大神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主要经济学家及其思想的介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古典经济学,二、新古典经济学派,三、凯恩斯主义学派,四、货币主义学派,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六、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七、新制度经济学派,八、发展经济学派,九、奥地利学派,十、学派关联。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了解西方经济学家意义非凡。从亚当・斯密提出 “看不见的手”,揭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基,到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以应对经济危机,改变了宏观经济调控走向,他们的理论深刻塑造现代经济格局。 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助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规律。如依据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企业可洞察货币政策对通胀、利率影响,合理规划投资、定价策略。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可借鉴西方经验,结合国情优化经济调控,像借鉴供给学派理论,推动税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普通投资者也能借此理解经济周期,优化资产配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抢占先机。
编辑于2025-04-17 09:18:02改革困局的人性密码:理想主义者的墓志铭为何总在重写? 从王安石变法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总在重复同一剧本:推动者怀揣理想,却因人性博弈而溃败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受益者的短视、设计者对现实的误判,共同构成改革失败的深层逻辑当代破局需以“人性沙盘”思维预判利益博弈,用制度引导而非对抗人性所有改革困局,本质都是人性与制度的永恒角力。
【绝对不能错过的社科神书】从心理学到历史社会学,这份书单涵盖思想批判与现实洞察!基础心理学、社会结构研究、制度经济学等经典领域一网打尽,更有《1984》《动物农场》等反乌托邦神作中国经济专题推荐《置身事内》《佃农理论》,国际政治必读《国家为什么会破产》社区研究如《跨越边界的社区》与《乡土中国》揭示社会变迁,通俗经济学《魔鬼经济学》用数据颠覆认知每一本都是理解世界的钥匙!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主要经济学家及其思想的介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古典经济学,二、新古典经济学派,三、凯恩斯主义学派,四、货币主义学派,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六、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七、新制度经济学派,八、发展经济学派,九、奥地利学派,十、学派关联。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了解西方经济学家意义非凡。从亚当・斯密提出 “看不见的手”,揭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基,到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以应对经济危机,改变了宏观经济调控走向,他们的理论深刻塑造现代经济格局。 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助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规律。如依据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企业可洞察货币政策对通胀、利率影响,合理规划投资、定价策略。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可借鉴西方经验,结合国情优化经济调控,像借鉴供给学派理论,推动税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普通投资者也能借此理解经济周期,优化资产配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抢占先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改革困局的人性密码:理想主义者的墓志铭为何总在重写? 从王安石变法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总在重复同一剧本:推动者怀揣理想,却因人性博弈而溃败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受益者的短视、设计者对现实的误判,共同构成改革失败的深层逻辑当代破局需以“人性沙盘”思维预判利益博弈,用制度引导而非对抗人性所有改革困局,本质都是人性与制度的永恒角力。
【绝对不能错过的社科神书】从心理学到历史社会学,这份书单涵盖思想批判与现实洞察!基础心理学、社会结构研究、制度经济学等经典领域一网打尽,更有《1984》《动物农场》等反乌托邦神作中国经济专题推荐《置身事内》《佃农理论》,国际政治必读《国家为什么会破产》社区研究如《跨越边界的社区》与《乡土中国》揭示社会变迁,通俗经济学《魔鬼经济学》用数据颠覆认知每一本都是理解世界的钥匙!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主要经济学家及其思想的介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古典经济学,二、新古典经济学派,三、凯恩斯主义学派,四、货币主义学派,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六、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七、新制度经济学派,八、发展经济学派,九、奥地利学派,十、学派关联。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了解西方经济学家意义非凡。从亚当・斯密提出 “看不见的手”,揭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基,到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以应对经济危机,改变了宏观经济调控走向,他们的理论深刻塑造现代经济格局。 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助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规律。如依据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企业可洞察货币政策对通胀、利率影响,合理规划投资、定价策略。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可借鉴西方经验,结合国情优化经济调控,像借鉴供给学派理论,推动税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普通投资者也能借此理解经济周期,优化资产配置,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抢占先机。
历代西方经济学大神
一、古典经济学
起源时间
18-19 世纪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Adam Smith)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代表著作
斯密《国富论》(1776)—— 奠定自由市场经济学基础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核心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
“看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通过个体自利行为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
劳动分工理论
分工提升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价值论
劳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尺度(劳动价值论雏形)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比较优势理论
各国应专注生产效率相对更高的产品,通过贸易实现共赢(国际贸易理论基石)
地租理论
土地收益随人口增长和边际产出递减而上升
货币数量论
货币价值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
侧重方向
亚当・斯密(Adam Smith)
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反对政府干预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国民财富增长、资本积累、自由贸易、劳动分工
学派关联
古典经济学为新古典经济学奠定基础,强调市场自发秩序,反对政府干预
实践应用
亚当・斯密(Adam Smith)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废除《谷物法》)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WTO 框架下的全球产业链分工
成效评价
亚当・斯密(Adam Smith)
推动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但未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尼系数升至 0.6),忽视环境外部性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促进技术创新与全球化,推动经济效率提升,但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依附
奠定现代经济学框架,推动资本主义市场化和全球化
二、新古典经济学派
起源时间
19 世纪末 - 20 世纪初
代表人物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代表著作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政治经济学教程》(1896)
核心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边际效用理论
商品价值由边际效用(消费者主观需求)和生产成本(供给)共同决定(均衡价格论)
局部均衡分析
运用供需曲线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状态
弹性理论
衡量价格变动对供需的影响程度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帕累托最优
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无法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增进任何人的福利
帕累托改进
通过重新分配资源,至少使一人受益且无人受损
幂律分布(帕累托法则)
20% 的因素决定 80% 的结果(如财富分配)
侧重方向
微观经济分析、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机制研究
学派关联
继承古典经济学自由市场理念,引入数学工具和边际分析,形成微观经济学基础
与凯恩斯主义对立(前者强调长期均衡,后者关注短期波动)
实践应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企业定价策略(边际成本 = 边际收益)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公共政策评估(如环境治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效评价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为企业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量化工具的理论基础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假设完全理性人,忽视信息不对称与制度因素
三、凯恩斯主义学派
起源时间
20 世纪 30 年代
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代表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核心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
经济衰退源于总需求不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主张政府干预以刺激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利率是货币需求的价格
乘数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会引发数倍于自身的总需求扩张
侧重方向
宏观经济波动、就业理论、短期需求管理
学派关联
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出清假设,与货币主义(弗里德曼)形成对立
新凯恩斯主义(如斯蒂格利茨)吸收理性预期理论,后者修正其价格刚性假设,发展微观基础
反对新古典经济学 “萨伊定律” 和市场自动均衡论,开创宏观经济学独立领域
实践应用
罗斯福新政(政府投资基建、社会保障)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量化宽松(QE)政策稳定金融市场
战后欧洲 “凯恩斯共识”:政府干预实现高就业和经济增长
成效评价
缓解大萧条危机(美国失业率从 24% 降至 14%),推动宏观经济学发展,建立现代财政政策框架
导致债务累积(美国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从 1930 年的 40% 升至 1946 年的 112%)
长期赤字导致通胀(如 1970s “滞胀”),忽视供给侧改革和市场机制
四、货币主义学派
起源时间
20 世纪 50-70 年代
代表人物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代表著作
《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
核心理论
货币数量论复兴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现象,主张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单一规则”)
自由市场主义
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
自然失业率假说
存在不可消除的最低失业率,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侧重方向
货币供应与通胀关系、反对过度财政干预
学派关联
继承古典经济学,批判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卢卡斯)形成联盟
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共享 “货币中性”(长期)观点
继承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批判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主张有限政府
影响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
实践应用
美国里根政府(1980s):控制货币供应抑制通胀;
沃尔克改革(1980 年代美联储严控货币供应量,通胀率从 14% 降至 4%)
英国撒切尔主义(1980s):紧缩货币 + 市场化改革
成效评价
成功控制通胀,推动货币政策规则化,但引发经济衰退(失业率升至 10.8%)
短期货币紧缩导致经济衰退,忽视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起源时间
20 世纪 70 年代
代表人物
罗伯特・卢卡斯
代表著作
《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
核心理论
理性预期假说
公众理性预测政策效果,导致政府干预无效(“卢卡斯批判”)
市场出清
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市场自动实现均衡,否定非自愿失业
货币中性
货币供应仅影响名义变量(价格),不影响实际产出(长期)
侧重方向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理性预期、长期市场均衡
学派关联
与货币主义共同构成新自由主义,批判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引入价格粘性回应其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延伸,反对凯恩斯主义干预,强调市场效率
推动 “宏观经济学微观化”,影响货币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实践应用
美国 1980 年代里根经济学的 “供给侧改革”(减税、放松管制)
欧洲央行通胀目标制(以 2% 通胀为核心目标)
成效评价
短期刺激经济,但加剧贫富分化
深化宏观经济的微观机制分析,推动政策有效性研究
假设过于理想化(完全理性、完全弹性价格),难以解释现实经济波动(如 2008 年危机)
六、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起源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
代表人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格雷戈里・曼昆
代表著作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公共部门经济学》(1986)
格雷戈里・曼昆
曼昆《宏观经济学》(1992)
核心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市场中交易双方信息不均会导致逆向选择(如二手车市场)和道德风险(如保险市场),需政府干预纠正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主张政府干预纠正市场缺陷(如金融监管、最低工资)),现实市场多为垄断竞争,政府应监管垄断、促进竞争
福利经济学
强调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平衡,批判新自由主义过度市场化
侧重方向
市场不完全性、价格粘性、宏观政策的微观机制
学派关联
继承凯恩斯主义干预思想,吸收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分析
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针锋相对,论证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实践应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如美国 ARRA 法案)
中国 “结构性改革” 中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
成效评价
优势
更贴近现实市场(不完全信息、粘性价格),为金融危机后的干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劣势
政策效果受制度环境影响,过度干预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如金融机构 “大而不倒”)
七、新制度经济学派
起源时间
20 世纪 90 年代
代表人物
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
代表著作
《企业的性质》
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
《企业的性质》(1937)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
《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
核心理论
产权理论:清晰界定产权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
侧重方向
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学派关联
与新古典经济学互补,强调制度因素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影响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如国企改革、土地承包制)
实践应用
中国 “双轨制” 改革(价格双轨、产权明晰)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权界定与市场化)
成效评价
提升国企效率,但存在代理人风险
八、发展经济学派
起源时间
20 世纪中叶至今
代表人物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林毅夫
代表著作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以自由看待发展》(1999)
林毅夫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2012)
核心理论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能力平等理论
衡量社会福利应关注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 “能力”(如教育、健康),而非单纯收入,其发展的核心是扩大人类自由)
贫困与饥荒理论
饥荒多因权利丧失(如失业导致购买力下降),而非单纯粮食短缺
社会选择理论
批判传统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强调多元价值的整合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根据要素禀赋发展产业)
侧重方向
贫困与饥荒的社会根源
学派关联
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普适性,强调本土化实践
林毅夫提出 “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融合市场与政府作用
实践应用
中国脱贫攻坚政策(提升教育、医疗等能力)
非洲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如埃塞俄比亚的产业政策)
成效评价
帮助近 1 亿人脱贫,但城乡差距仍存
九、奥地利学派
起源时间
19 世纪 70 年代
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
代表著作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货币理论与贸易周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1933)
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
《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
核心理论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知识分散论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高效整合分散知识,政府计划难以匹敌
自发秩序理论
社会和经济秩序源于个体自主行动,而非中央政府设计
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认为计划经济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个人自由丧失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
理性预期假说
公众会根据历史数据和政策信息理性预测未来,政府政策可能因预期效应失效(“卢卡斯批判”)
经济周期理论
强调供给侧冲击(如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
内生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源于内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而非外部因素
侧重方向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警示政府过度干预的危害
分析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
构建理性预期下的经济周期模型
论证货币在长期中不影响实际产出
学派关联
独立于主流学派,强调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共享边际分析,但反对数学建模和均衡假设
哈耶克后期批判凯恩斯主义,支持自由放任
实践应用
影响 20 世纪自由市场理念(如哈耶克对撒切尔、里根的影响);
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如米塞斯《社会主义》论证计划经济不可行)
预言苏联垮台
成效评价
优势
揭示计划经济弊端,强调市场自发秩序和个体自由
劣势
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力较弱(如未预见 2008 年危机)
十、学派关联
理论传承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市场出清)
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修正价格粘性,结合微观基础)
演进逻辑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从劳动价值论到边际效用分析,引入数学工具,强化微观基础
马歇尔继承斯密,帕累托发展福利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
萨缪尔森融合凯恩斯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分析,形成 "混合经济" 框架
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弗里德曼与卢卡斯共同推动 "理性预期革命",反对政府干预
新凯恩斯主义→现代宏观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吸收信息经济学,修正凯恩斯主义的微观缺陷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科斯与诺斯的制度分析为林毅夫等提供理论工具,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核心分歧
政府角色
自由放任(古典、新古典、奥地利学派、货币主义)
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
市场假设
完全竞争均衡(新古典)vs 不完全市场(新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部分观点)
短期 vs 长期
凯恩斯主义关注短期需求管理,新古典学派侧重长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