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细菌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重点内容,,包括脓疱疮(impetigo)、毛囊炎、疖、痈、丹毒、蜂窝组织炎、皮肤结核病、麻风等内容。每种疾病都涵盖了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编辑于2025-04-23 17:11:25细菌性皮肤病
分类
球菌性—葡萄球菌、链球菌—正常皮肤—原发感染
脓疱疮、疖、痈
杆菌性—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原有皮肤病—继发感染
特异性感染
皮肤结核、麻风
非特异性感染
脓疱疮(impetigo)
定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促进因素—温度高、出汗多、皮肤浸渍、搔抓
传播—直接接触、自身接种
临床表现
接触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 contagiosa)
传染性强,常在幼儿园发生流行
任何部位(面部最多)
初—红色斑点/小丘疹
后—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
瘙痒,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融合
不留瘢痕
全身严重者—全身中毒症状、淋巴结炎、败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深脓疱疮(ecthyma)
营养不良儿童/老人
小腿/臀部
初—脓疱
后—周围红肿明显➕表面坏死、蛎壳状黑色厚痂➕去除痂后边缘陡峭蝶状溃疡
疼痛
大疱性脓疱疮(impetigo bullosa)
儿童、成人(HIV)
面部、躯干、四肢
初—米粒大小➕水疱/脓疱
后—大疱➕疱周红晕不明显➕疱液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疱内半月状积脓➕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脱落后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 neonatorum)
新生儿
起病急,传染性强
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
可伴高热、败血症、肺炎、脑膜炎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婴幼儿
口周/眼周→躯干、四肢
起病前—上呼吸道感染/皮肤、鼻咽、耳道化脓性感染
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皱褶部位明显
尼氏征阳性 细菌: 新生儿脓疱疮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症(SSSS) 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 Johnson综合症) 大疱性表皮松懈 红斑丘疹鳞屑病: 重症型多形红斑(就是多形红斑药疹stevenjohnson综合症)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落红殉职—落叶 红斑 寻常 增殖) 遗传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口诀: 新葡多药大疱松 天疱家族思卓综
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
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
疼痛、触痛
败血症、肺炎
辅助检查
WBC↑,中性粒细胞↑
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预防和治疗
患儿隔离,对污染衣物及环境及时消毒➕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防止各种皮肤损伤
局部治疗
杀菌、消炎、干燥
系统治疗
抗生素
毛囊炎、疖、痈
定义
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
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临床表现
毛囊炎(folliculitis)
定义
局限于毛囊口的感染性炎症
部位—头面部、颈部、臀部、外阴
初—红色毛囊性丘疹
后—脓疱➕周围红晕➕脓疱干后形成黄痂
不留瘢痕
疖(furuncle)
定义
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部位—头面部、颈部、臀部,单发
初—红色毛囊性丘疹
后—质硬结节➕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后炎症逐渐愈合
痈(carbuncle)
定义
多个疖聚集而成,可深达皮下组织
部位—颈、背、臀、大腿
初—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
后—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栓➕脱落后形成多个脓性基底溃疡,外观如蜂窝状
全身中毒症状、败血症
辅助检查
脓液直接涂片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治疗
局部治疗
鱼石脂软膏、碘酊、莫匹罗星软膏
系统治疗
抗生素
丹毒、蜂窝组织炎
定义
一组累及皮肤深部组织(皮下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丹毒—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淋巴管
蜂窝组织炎—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丹毒(erysipelas)
面部、小腿、足背
单侧
起病急,前驱症状—高热、寒战
典型皮损—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
全身症状,淋巴结肿大
皮损消退后—轻度色素沉着,脱屑
特殊类型
水疱型、大疱型、脓疱型丹毒
红斑基础上继发水疱、大疱、脓疱
坏疽型丹毒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
游走型丹毒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扩大,呈岛屿蔓延
象皮肿
下肢丹毒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受阻,淋巴液回流不畅→受累组织增生肥厚
蜂窝织炎(cellulitis)
面部、四肢、外阴、肛周
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中央红肿明显,界限不清➕深部化脓,组织坏死
疼痛
急性期—全身症状,慢性期—皮肤硬化萎缩
辅助检查
WBC↑,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预防和治疗
处理原发病灶—足藓、鼻窦炎、口腔炎
系统治疗
青霉素—首选
局部治疗
硫酸镁,呋喃西林溶液湿敷
外用抗生素
已形成脓肿者—切开排脓
皮肤结核病
定义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皮肤病
分类
外源性接种—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疣状皮肤结核
内源性扩散/自身接种—腔口部皮肤结核
血行播散—寻常狼疮,急性粟粒性皮肤结核
结核疹—硬红斑、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临床表现
寻常狼疮—最常见
面部>颈部、臀部、四肢
红色➕粟粒大小结节➕质软➕结节表面薄嫩,用探针稍用力即可刺入(探针贯通)
结节可增大增多,相互融合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表面高低不平➕可覆有鳞屑
玻片压诊—棕黄色(苹果酱现象)
结节可自行吸收 / 破溃后形成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出现新皮损→新旧病损共存
慢性,可数十年不愈
疣状皮肤结核
成年男性➕手背、指背>足、臀、小腿
单侧
紫红色➕黄豆大小➕质硬丘疹➕丘疹逐渐扩大可形成斑块,表面增厚,粗糙不平可呈疣状增生➕皮损表面有较深沟纹相隔,挤压时可有脓液从裂隙中渗出
“三廓征”—中央网状瘢痕➕疣状边缘➕四周红晕
慢性,可数十年不愈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聚集成群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
阳性仅说明过去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接种过卡介苗
细菌学检查
抗酸染色
胸部影像学检查
治疗
积极治疗患者其他部位结核病灶(早期、足量、规则、联合、全疗程)
对易感人群普遍接种卡介苗
麻风
定义
麻风(leprosy)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选择性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致残的慢性传染病(丙类)
主要危害—延迟诊断造成的畸形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致死性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病因
麻风分枝杆菌,G+
短小棒状,无鞭毛、荚膜、芽孢
抗酸染色—红色
体外存活时间短,无法体外培养
对外界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分型
你的免疫力太棒了(TBL) “太”有T——TT “棒”有B——TB、BB “了”有L——BL、LL
免疫力较强—结核样型麻风(TT)
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型(BB),偏瘤型(BL)
免疫力较弱—瘤型麻风(LL)
临床表现
少菌型
皮肤组织液查菌—阴性
典型皮损—较大的红色斑块➕边界清晰➕表面粗糙干燥,可覆盖鳞屑
多菌型
皮肤组织液查菌—阳性
早期
广泛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面部、躯干
浅黄色/淡红色斑➕边界模糊
蚁行感
鼻黏膜充血、肿胀、糜烂
中期
分布更广泛,浸润更明显➕少数皮损可形成结节
四肢套状麻木,运动障碍和畸形
眉、发脱落明显➕足底营养性溃疡
淋巴结、肝、脾肿大
晚期
皮损深在性、弥漫性浸润➕暗红色结节,面部结节可融合成大片凹凸不平的损害
狮面—双唇肥厚➕耳垂肿大
明显浅感觉障碍➕出汗障碍➕面瘫、手足运动障碍➕畸形
眉、发脱落➕足底营养性溃疡➕骨质疏松
淋巴结、睾丸、眼、内脏器官受累—阳痿、乳房胀大、不育
麻风反应
定义
麻风分枝杆菌导致的机体迟发型超敏反应(I型)/免疫复合物反应(II型)
可发生约50%患者
诱因
抗菌药物、妊娠、其他感染、劳累、营养不良、外伤
原麻风皮损或神经炎加重,皮损可为水肿性/血管炎样,伴发热
导致患者畸残和毁形的主要原因
辅助检查
麻风杆菌试验
结核样型麻风—阴性
瘤型麻风—阳性
麻风菌素试验(查抗体)
结核样麻风—强阳性
瘤型麻风—阴性
组织液涂片
抗酸染色
组织病理学
真皮内巨噬细胞肉芽肿
分子生物学
PCR
诊断
皮损➕感觉障碍➕闭汗
外周神经粗大
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
特异性组织病理改变
PCR检测到麻风分枝杆菌特异性DNA
治疗
麻风的治疗
联合化疗方案—利福平、氯法齐明、氨苯砜
麻风反应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首选
化学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