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创作”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创作”,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过程和特点,文学创作地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主题条件和追求等。
编辑于2024-04-28 13:46:44第三章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动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创作动机的构成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这是指驱动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对于作家创作而言,个人的童年经历、精神创伤、阅历与见闻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动机因素
即使是个体性创作动机,也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由许多因素综合综合构成的,这其中既有精神性因素,也有实用性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促使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强大的心里驱动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这是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需求。文学创作诚然是独立性很强的个体精神活动,但是由于作家无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受到社会制约,这就使得创作动机除了个体性因素,还具有社会性因素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
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
定义:创作冲动是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创作冲动不能离开创作活动而长时间存在下去,它常常稍纵即逝,倏忽来去
创作冲动的主要特征
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升华的情绪
创作冲动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通过艺术直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以艺术综合、简化、变形等构思方式,孕育艺术形象序列或意念心境、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过程
形成作品完整构架
设计具体艺术形象
安排情节的演变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构思的方式是艺术概括,艺术概括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三种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语言程现:是作家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创作的最后阶段。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语言传达的功夫
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就是要探讨诗歌创作如何借助语言,又要超越语言的限制的方法
“隔”:就是所用文字的表现力不够,以致影响感情与意念的表达;特别是用事,用典过多,使诗人的真实情感被淹没在其中。“隔”的诗就像是在读者与诗歌意蕴之间横亘着一堵墙,使人很难透过文字捕捉到诗歌意蕴
“不隔”: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说文字运用恰到好处,使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觉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无需猜想就能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要技巧又似乎无技巧,用语言又似乎无语言,这就是“不隔”的境界。
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方式
恰如其分:作家心中之情、眼中之景都要靠文字呈现于作品,故而选词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富有表现力:语言的恰如其分本身还不是作家的最终目的所在,作家寻词觅句,最终目的是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经过再度体验的情感、朦朦胧胧的意象,以及某种意念等完整而准确地向读者表现出来
追求独创性:语言表达要有自己地特色,给人以新奇感,是作家在创作中地普遍追求
富于情趣
文学创作地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地思维方式或能力。人们用这个概念指称那种在艺术活动中区别于思维的独特艺术思维
艺术直觉和科学直觉
科学直觉主要表现在一般认识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直觉最大的特点是不依靠概念、判断和思维的逻辑思维过程而能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它的结果常常是知识或科学发现。科学直觉是直接的、无逻辑推理过程的、创造的等特征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
科学直觉主要是把握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自觉则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科学直觉排斥个人偏见,艺术直觉则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
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感情色彩,艺术直觉则有强烈的情感性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的重要区别
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创作主体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创作灵感则是一种情绪与想象力的瞬间勃发的状态
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没有日常情感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有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虽然可能包含痛苦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是情感的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的体验,是作家、艺术家跨越实际生活的现实条件束缚而产生并升华的,具有精神意蕴的情感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要构成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积累一旦被“回忆”起来就会获得审美价值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作家自己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它的再度体验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的特点
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互相交织的过程
从艺术想象的形象层面来说,需要不断地增减损益,以求形象鲜明,特征突出;从艺术想象地内涵层面来说,需要不断提炼深化,以求涵蕴丰富,耐人寻味
艺术想象地类型
再现性想象: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性表象的基础上,作家还要对他们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来。创造性想象是作家对再现性想象加工熔铸而产生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作家由一物触发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作家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如比喻、象征、拟人等,都是以这种想象类型为心理依据的。在运用这类修辞手法的作品中,词语与词语的排列不是由词语指涉物的时间或空间关系决定的,而是由与词语指涉物相似的那个东西决定的。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常常被诗人们神奇地连在一起,产生独特地表现力
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是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地理性思维活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理解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在创作方面,艺术理解要解决地是作家如何落实创作目的地问题。作家产生创作动机,一方面需要情感地激动与生活经验地触发,一方面,这种触发总是与理解交融在一起,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没有艺术理解地参与就不可能有效的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理解与选材:选材是指作家在大量创作的生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得材料的过程。选材固然离不开艺术直觉与艺术想象的帮助,但同时更离不开艺术理解的作用
艺术理解与构思:构思是指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在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作家在描写人物形象和编织情节时常常要思考如何才能使其合情合理,这就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的帮组,文学创作的构思是无法进行的
文学创作的主题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毛泽东关于社会生活的论述:一切文学艺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生活的亲身感受,作家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这对他的创作就越有利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
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人格修养:冯友兰把二年的境界由高到低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四种
自然境界,是说人只能按本能或社会习惯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功利境界,是说人的所作所为“总是为自己的利”,但有时在客观上也可以惠及他人
道德境界,是说人的行为符合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价值,目的是“与”而不是功利性质的“取”
天地境界,是说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游乎天地之间,不但有贡献于社会,也要有贡献于宇宙,“堂堂正正地做人”
作家地文化艺术修养:①作家应有丰富地文学艺术修养;②作家要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③要有包括自然学科知识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作家的独特性质:①经常保持创作激情;②对生活中那些句有特征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情有敏锐的观察力;③对语言有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文艺创作宗旨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在文艺创作目的上,应为人民而创作,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化审美需求
在文艺创作源泉上,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在文艺创作态度上,文艺应当热爱人民,切身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文艺创作的品格上,应有高尚的追求,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