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斑纹类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斑纹类疾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口腔扁平苔藓(OLP),口腔白角化症,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盘状红斑狼疮(DLE),白色海绵状斑痣,口腔红斑病,口腔白斑病(OLK)。
编辑于2025-04-29 17:51:37斑纹类疾病
口腔扁平苔藓(OLP)
概述
常见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疼痛、粗糙不适等临床症状。皮肤及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
长期糜烂病损有恶变倾象,恶变率为0.4%~12.5%
病因与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压力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变化
感染因素:HCV、HBV感染
微循环障碍:血流减慢、高粘血症
遗传因素:HLA抗原关联
其他:糖尿病、微量元素异常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病损
角化异常病损:Wickham纹 小丘疹连成的线状白色、灰白色花纹,可组成网状、树枝状、环状或半环状等多种形状
病损大多左右对称,可发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舌、牙龈、前庭、唇、腭、口底等部位,以颊部最为多见
多样病损,相互交错:充血、糜烂、溃疡、萎缩和水疱等
自觉症状与严重程度有关
自觉黏膜粗糙、木涩感、烧灼感,口干,偶有虫爬、痒感
辛辣、热、酸、咸味食物刺激时,病损局部敏感、灼痛
病损形态特征
网纹型
灰白色花纹稍高隆起黏膜表面,交织成网状
双颊、前庭沟、咽旁等部位
斑块型
斑块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微凹下,舌乳头萎缩致病损表面光滑
多发生在舌背,略显淡蓝色的白色斑块
萎缩型
上皮萎缩变薄,白色网纹周围充血性红色斑片及糜烂
烧灼感或刺激痛等症状
水疱型
上皮与上皮下结缔组织分离形成水疱,呈透明或半透明状
可伴有网纹或斑块,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
好发部位:颊、唇、前庭沟及翼下颌韧带处
糜烂型
不规则糜烂面上覆盖淡黄色假膜,边缘充血发红
常伴有充血性红斑、白色网纹病损
丘疹型
灰白色丘疹斑点状,微隆起,周围常可见白色斑纹
舌背、颊黏膜
不同部位的表现特征
舌部
舌前2/3区域,包括舌尖、舌背、舌缘及舌腹部
萎缩型、斑块型损害
舌背部病损
乳头萎缩,上皮变薄,红亮光滑,常伴有糜烂,糜烂愈合后乳头缺乏
灰白透蓝的丘疹斑点状,或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斑块状
舌缘及舌腹
充血糜烂病损并伴有自发性痛者
唇部
好发部位:下唇唇红,通常不会累及皮肤(与红斑狼疮鉴别点)
网状或环状白色条纹
伴有秕糠状鳞屑,有时花纹模糊不清,用水涂擦后透明度增加
常有水疱发生,黏膜糜烂、结痂
牙龈
萎缩、糜烂型多见
龈乳头及附着龈充血,周边可见白色花纹
龈表面常发生糜烂,四周的白色细花纹可与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相区别
腭部
较为少见,常位于硬腭龈缘附近
中央萎缩发红,边缘色白隆起
软腭病损呈灰白色网状花纹,多局限于部分黏膜,多无糜烂
皮肤病损
典型表现
扁平的多角形丘疹,呈紫红色
表面有细薄鳞屑,具有蜡样光泽,0.5~2cm大小
微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
多发性,单个散布或排列成环状、线状和斑块状
四周皮肤可有色素减退、色素沉着
病损多左右对称,主要分布于四肢屈侧,尤其是踝部和腕部
生殖器黏膜损害
白色丘疹或溃疡
瘙痒,皮肤上可见抓痕,可有疼痛;头皮部可致脱发
痊愈后可遗留褐色色素沉着或萎缩的淡白色斑点
指(趾)甲病损
好发部位:常呈对称性,但少见十指同时罹患
甲体变薄而无光泽,按压时有凹陷
甲床显示红色针尖样小点,压诊疼痛
甲体表面可以表现为细鳞纵沟、点隙、切削面严重者形成纵裂
一般无自觉症状,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
严重者甲床溃疡坏死,甲体坏死脱落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
组织学标准
界限清楚的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炎细胞浸润,局限于结缔组织浅层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无上皮异常增生
免疫病理
上皮基底膜区有免疫球蛋白沉积,主要为IgM
直接免疫荧光法
细小的颗粒状荧光,沿基底膜区形成蓬松的荧光带
诊断
病史及典型的口腔黏膜白色损害
典型的皮肤或指(趾)甲损害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活体组织检查术+免疫病理实验室检查→鉴别排除其他疾病或恶变
疾病管理
治疗
心理治疗
病损区无充血、糜烂,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者,可在身心调节的情况下观察。一些患者可自愈
注意调节全身状况,如睡眠、月经状况、消化道情况,纠正高黏血症等
局部治疗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消除感染性炎症
局部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维A酸
抗真菌药物
全身治疗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免疫抑制剂(羟氯喹)
免疫增强剂(胸腺肽肠溶片和转移因子)
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
中成药(雷公藤)
物理治疗:光动力、激光
口腔白角化症
病因
长期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
残根、残冠、上下颌后牙的锐利边缘
错位咬合、不良修复体
吸烟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颊、唇、舌部多见
灰白色或乳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
表面平滑、基底柔软无结节,白角化区域黏膜质地与正常无异
吸烟特征性病损
硬腭黏膜及其牙龈,呈弥漫性分布的、伴有散在红色点状的灰白色或乳白色病损
干涩、粗糙等自觉症状
组织病理学
上皮可过度角化,轻度增厚
棘层可增厚,上皮钉突伸长
基底层基本无变化
固有层可有炎性细胞侵润
无特异性表现
诊断
黏膜局部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斑片
存在长期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
刺激去除后病损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观察
角化严重者可局部使用维A酸制剂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
概述
是一种可累及口腔任意部位的慢性口腔疾病,属于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
病因
咀嚼槟榔(主要)
刺激因素、营养缺乏、免疫因素、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最常见:口腔黏膜发白并伴有皮革样的质地改变
口腔黏膜渐进性出现苍白或灰白色病损,可见浅白色、不透明、无光泽的纤维条索样损害
灼痛感(刺激性食物加重),口干、味觉减退、唇舌麻木、黏膜水疱、溃疡等
口腔黏膜僵硬、进行性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咀嚼发音功能障碍等
腭部
软腭(主要受累)斑块状苍白或灰白色病损
软腭缩短、腭垂变小,组织弹性降低
舌、咽腭弓
瘢痕样条索,常伴有口腔溃疡与吞咽困难
舌背、舌腹口底
苍白,舌乳头消失
舌系带变短、舌活动度减低
咽鼓管
耳鸣耳聋
咽部声带受累时可产生音调改变
诊断
咀嚼槟榔史+典型临床症状表现
治疗
去除致病因素:戒槟榔,戒烟、酒,避免辛辣食物刺激
药物:糖皮质激素、透明质酸酶
高压氧:改善缺血
盘状红斑狼疮(DLE)
概述
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疾病,病损特点为持久性红斑,中央萎缩凹下呈盘状
累及头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 皮肤病损表面有黏着性鳞屑, 黏膜病损周边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细短白纹
六种亚型
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诱因:紫外线、创伤、感染、药物等多种因素
发病机制
遗传素质
免疫耐受机制被破坏→免疫异常(IV型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
黏膜损害
好发部位
下唇唇红黏膜(主要)
口腔黏膜
颊粘膜、舌背、舌腹(缘)、牙龈及软、硬腭
不对称,边界较清晰
阴道、肛周
特点
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糜烂凹下似盘状
边缘稍隆,周围有红晕或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红晕外围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细短白纹
病程
初期:暗红色丘疹或斑块
中期:红斑样病损
后期(严重)
0.5cm的片状糜烂,病损特点明显
病损可相互融合
病损超出唇红缘而累及皮肤,唇红与皮肤界限消失
特征性表现,可用于鉴别唇红部的扁平苔蘇和糜烂性唇炎
糜烂易发生溢血而形成血痂,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炎症加剧掩盖病损特征
长期慢性病损可导致唇红及唇周皮肤色素沉着或有状似“白瘢风”的脱色斑
自觉症状少,微痒、刺痛和烧灼感
皮肤病损
好发部位
头面部等暴露部位
病程
初期
皮疹,呈持久性圆形或不规则的红色斑
边界清楚,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灰褐色附着性鳞屑覆盖
典型病损:蝴蝶斑
在鼻梁和鼻侧以及双侧额部皮肤所构成的、状似蝴蝶形的区域
后期
病损中心部位逐渐萎缩呈盘状
病损部位色素减退,病损周围色素沉着
患者紫外线敏感,若曝晒引发DLE急性发作、糜烂加重
全身症状
胃肠道症状、不规则发热、关节酸痛或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心脏病变、肾脏病变、肝脾大等
组织病理学
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角化层可有剥脱,粒层明显
皮肤病损有时可见角质栓
基底细胞层显著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
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
免疫病理学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上皮基底膜区有一连续的、粗细不均匀的翠绿色荧光带,称为“狼疮带”(lupus band),为免疫球蛋白(IgG、IgM)及补体C3沉积
诊断
病损特点+组织病理学
治疗
避光:遮阳帽、防晒剂
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
全身治疗:羟氯喹、雷公藤
白色海绵状斑痣
临床表现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好发部位
颊、口底及舌腹黏膜
特征表现
灰白色的水波样皱褶或沟纹,特殊的珠光色
呈小的滤泡状,形似海绵,扪之柔软
皱褶有时可以除去,揭去时无痛,不出血
鼻腔、外阴、肛门等处黏膜亦可发生同样病变
家族遗传史
口腔红斑病
概述
又称增殖性红斑、红色增殖性病变
指口腔黏膜上鲜红色斑片,似天鹅绒样,边界清晰,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属于潜在恶性疾患
一般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进食时的烧灼感
临床表现
均质型
病变较软,天鹅绒样鲜红色表面,光滑、发亮,状似“上皮缺失”
边缘清楚,约为0.5~2cm大小,平伏或微隆起
间杂型
散在的白色斑点,红白相间
颗粒型
病损区内有红色或白色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套状或颗粒肉芽状,稍高于黏膜表面
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颗粒性白斑)
癌前病变→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组织病理学
上皮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上皮萎缩,而上皮钉突增大伸长
钉突之间的乳头区棘细胞萎缩变薄,结缔组织乳头内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
癌变细胞特征:上皮异常增生,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有丝分裂象增多等;角化珠形成
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明显
诊断
去除刺激后活检以明确诊断并排除恶变
辅助检查:甲苯胺蓝染色
治疗
手术切除:根治性治疗
随访:术后每3个月复查
口腔白斑病(OLK)
概述
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
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
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患(PMD)范畴
不包括吸烟、局部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症
病因
理化刺激因素
烟草:主要危险因素
乙醇、过烫或酸辣食物、槟榔
不良咬合习惯、口内锐利边缘。牙结石等
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性白斑
HPV感染:高危型(HPV16/18)
全身因素: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遗传易感性、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
组织病理学
上皮增生,伴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
上皮钉突伸长变粗,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有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女性患者有增多趋势
好发部位:口腔的任何部位,牙龈、颊黏膜咬合线区域,舌部,唇、前庭沟、腭、口底
症状:自觉局部粗糙、木涩,较周围黏膜硬,癌变率9%(刺激痛或自发痛)
均质型
斑块型
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
表面可有皱裂,边界清楚,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
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皱纹纸型
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
灰白色或白垩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
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
粗糙不适感、刺激痛
非均质型
颗粒型
颊黏膜口角区多见
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致黏膜表面不平整
病损间杂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
刺激痛;可能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疣状型
多发生于牙槽嵴、口底、唇、腭等部位
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质稍硬
增殖性疣状白斑(PVL)
多发生于老年女性
多病灶,易复发,且持续进展,癌变风险高
溃疡型
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
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
疼痛
诊断
临床表现+病理表现→综合性判断
诊断流程
诊断记录
病损部位+诊断(C因子等级)
治疗
卫生宣教:戒烟酒
药物:
维生素A、维A酸
β-胡萝卜素
手术/物理治疗:切除、光动力
随访:每3个月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