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聪明的阅读者》
"想成为聪明的阅读者?关键在于读经典而非流行!本书揭示高效阅读的底层逻辑:从概率抽样到主题阅读,从文本细读到结构分析。核心方法包括卡片法(用卡片记笔记)、主题阅读(批量攻克同主题书籍)、抽样阅读(快速抓重点)和文体分类技巧。破除常见迷思:不必从头读到尾,拒绝畅销书陷阱,平衡专业与休闲阅读。书单制定讲究高手过招原则,注重版本价值与内容品质,涵盖诗集、传记、学术专著等多元类型。真正读懂一本书,需要理解其认知机制与文本处理方式。"
编辑于2025-05-12 15:29:33《聪明的阅读者》
阅读的迷思
从易到难
作者认为错的,但我认为对的。循序渐进,有利于提升阅读信心,但不能一直读简单的,因为无法带来进步;也不能直接读太难的,因为会望而却步。原则是处于舒适区边缘,即读起来有一点难度,但努力下能读懂。
从头读到尾
绝大部分的书不值得精读,略读即可,甚至只需要看一眼目录;
同类书籍中有大量雷同的内容,不需要重复读;
只读一本书
大脑喜欢新鲜劲,顺序读容易困,跳着读或多本书一起读更好;
兼听则明,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同类书籍对照着读能收获更佳;
只读不选
很多书没必要读,读了只是浪费时间;这时代书太多了,只需要读影响脉络发展的经典和最新前沿著作即可。
人云亦云
需要按自己的需求选择书籍,而不是别人推荐什么就看什么,看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先读科普,再读专著
不熟悉的领域,先读科普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再读专著更合适。
先看他人解读再看原著
先看解读会有先入为主的问题,影响自己对内容的判断
读畅销书,不读经典
畅销书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的,少有原创内容,且不系统,大多以观点的形式输出,并不进行严谨论证。只是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书写,成功学、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领域是重灾区,特别是作者本身唯一的成功就是写这种书的,就更不能看了;作者本身是其他领域大牛的可以放心看,例如费曼写的;
忽略作者的认知方式
知道作者的认知模式就更容易理解他的逻辑,从而快速读懂他的书。
笔记不重要
不做笔记很容易就忘记了,笔记有助于强化记忆
何为读
生理机制
人类进化史
A周期:数百万年,从六百万年前人类与猿人分离后到二百万年的更新世;
B周期:数万年,符号语言诞生后到现代科学诞生前夕;
C周期:数百年,近代科学诞生后的数百年;
阅读相关的神经系统
视觉系统
语素:语言表达中的最小单位。英文中有派生语素、复合语素、屈折语素;中文中有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视觉系统识别文字,并拆解为更小的单位“语素”
文字共同特征
字符笔画约为3,且50%冗余。
轮廓的拓扑交汇点以类似的频率出现。
语素意识:理解语素表达的意思,及用语素构词的能力。包括派生、复合、屈折三种意识。
语音系统
音素: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对字形进行分析后,大脑会进行“形音匹配”和“快速命名”
形音匹配侧重将语素转化为音素。
快速命名侧重调用长期记忆,将字形分析的结果与“心里词典”相匹配,心里词典的词条是多维度的,通常包含: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等等。
字通常不超过四个音节,越简单的越常用。
语音意识:对语音的监测、辩识、分析、操控的能力。包括首音韵脚、音节、音位三种意识。
运动系统
字形建立在写字基础上,涉及到精细动作。
镜像字符(b和d)需要大脑额外的活动来代偿。
正字法意识:对文字系统的规则性存储、认知和展示的能力。包括笔画、部件、偏旁部首三种意识。
结论
提高英文阅读能力依赖听。
英文阅读能力以语音为中介,先将视觉符号拆解为字母,再将字母转化为语音,经由语音来检索语义。
提高中文阅读能力依赖写。
汉语将视觉符号拆解为部件后,直接转为语义。
认知机制
记忆层次
表层表征
也称为表层记忆,最浅层的记忆痕迹;记住的是字、词、短语和他们之间的语言学关系。
40分钟后记住20%,4天后全部忘记。
基础表征
也称为命题记忆,初步加工后的记忆痕迹;记住的是文本本身的含义,以及从中整理出来的一系列命题网络。
40分钟后记住70%,4天后记住50%。
情境模型
也称为情境记忆,深层信息加工后的痕迹;记住的是与过往背景知识关联之后生成的情境模型。
40分钟后记住100%,4天后记住100%。
维度
空间
空间方位与空间距离等;
时间
时间顺序和持续过程;
因果
句子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通常包括回溯推理、预期推理
主角
注意力有限,聚焦主角,忽略配角
意向
主角的目标是什么?
工作维度
构建
模型初始化;根据部分句子构建的认知模型;
更新
模型的修正;从新句子提取信息,融合到已有认知模型;
激活
模型的存储与提取;读完所有句子后形成最终模型,并存储在记忆系统中;未来试图回忆时调用存储的认知模型;
聚焦
模型细节的完善;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术语时,查字典、百科全书等;
学习机制
必要难度理论
测试效应
“学习+测试”的效果远远强于“学习+学习”,更能保持长期记忆;
分散学习
将原本集中在一起的学习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分别学习;
样例
上课记笔记
课后记笔记
同一个地方背单词
不同地方背单词
主流研究实验范式设计:初次学习--学习间隔--再次学习--保持间隔--最终测试
结论
如果一周后测试,最佳间隔时间在20%~40%之间;
如果一年后测试,最近间隔在5%~10%之间;
建议学习间隔时间控制在测试间隔时间的5%~10%最佳;
想一年后还能记住一本书的内容,那么半个月到一个月后再读一遍最佳;
交错学习
交错学习比批量学习效果更好
批量学习:AAA-BBB-CCC这种学习模式
交错学习:ABC-BAC-CAB这种学习模式
结论
不同领域、不同知识点一起学习更好;学会儿英语、学会儿历史、学会儿数学;
其实就是从小到大用的不同课交叉着上,且每天的时段是不一样的。
平时分散学习,比零时抱佛脚集中学习效果好。
不同方式学习效果
实作测试
分段练习
概述材料
标记
关键词助记
图像辅助学习
重读
读完立刻记笔记
间隔几个小时再做笔记
书只读一遍
每隔一段时间重读一本书
一个知识点上死磕
一个主题下多个知识点,通读全书或多本书相互参阅
文本类型
信息型文本
侧重内容和逻辑;例如:论文、科普文、评论文等,以说明为主的文体;以应用为主的公文、文案等文体;
叙事型文本
侧重事件序列结构。例如:小说、剧本、童话、特稿、书信等;
美感型文本
侧重形式与风格。例如:诗歌、绘本、画作、摄影等;
文本处理机制
分析式
基于规则,计算速度慢,消耗大脑能量多
叙事式
基于情境,计算速度较快,消耗大脑能量较少
整体式
基于感知和情绪,计算极快,消耗大脑能量少
文体类型
古典文体
诗歌
韵文
骈文
散文
现代文体
文学作品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实用作品
论说文
论文
综述(review paper)
研究型论文(journal article)
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
来信与评论(letter and comments)
科普文
向读者介绍各领域的新知
评论文
以社会热点新闻和他人作品为主,如时评、书评、影评、乐评;
说明文
各类说明书、指南、用户手册
纪实文
新闻特讯、地方年鉴等;
应用文
主要用于私人和组织信息传递,例如:个人书信、公文、文案等;
如何读
文本细读 (读厚)
定义
逐字逐句慢读与反复阅读,侧重与作者对话;对应基础阅读;把书读厚;
技法
理解关键字词
先吃西瓜,再嗑瓜子
例如书名一本能说明书的类型和观点
重视术语表和参考文献
会列出关键的术语及重要参考资料
核查原文与原始出处
译文可能理解有误,需要看看原文;引文可能不具有权威性,需要看看出处是哪;
理解术语和概念的边界
例如:滥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认知”的各类认知升级书籍;滥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敏感期”的各类育儿畅销书。
理解关键句子和段落
作者说了什么?我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理解篇章结构
信息型:重点关注作者的观点和理论模型;
叙事型:重点关注作者的叙事结构;
美感型:重点关注作者呈现的意向或形象;
检索他人说法
信息型:注意查找术语和概念、主题句或论证结构,以及观点或理论模型的反例与边界;
例如:《刻意练习》的观点不可靠,因为有三个核心错误:
定义含糊不清,十几年中换过多次定义;
刻意练习的解释力有限,练习时间与结果正相关,但是仅能解释15%的变异量;
研究存在统计学上的硬伤,无法准确定义刻意练习,也无从测量;
叙事型:看其他大家如何评价它的;要看文学名家的评论,不要看评论家(没啥作品)的评论;
美感型:检索作者全集中同类词汇;
进阶思考
元:文本细读的高阶操作
看该领域伟人、专家都在读什么、谈什么、怎么评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反:如何避免文本细读的系统性偏差
误读作者观点:可以复读原文,或者让不同评论进行PK,看谁胜出;
空:什么情况下,无须文本细读
杰作和神作值得细读,其他绝大部分作品只需要略读即可;
抽样阅读 (读薄)
定义
带着假设去读书。将长文本看作由不同文本单元组成的全集,针对全集提出假设,找到值得阅读的文本单元,仔细阅读;验证或推翻假设之后,重新进行第二轮抽样,循环反复。对应检视阅读;把书读薄;
可行性
大脑爱脑补
大脑有“未完成情节”
大脑也是贝叶斯机器人
技法
确定样本章节
掌握图书结构
边角料:封面、版权页、推荐序等;
作者对书的介绍:目录、作者自序、后记、参考文献等;
正文:篇、章、节、目
规划阅读目标
读多少字才有代表性?通常是全书20%的字数;
读多少章才有代表性?通常是总章数的20%以上。需阅读章数=总章数*0.2*系数,系数取1.1~1.6,每页字数越少系数越大;系数默认可取1.2。
一本书需在一周内读完,超过一种很容易放弃。
具体实施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
通过注释和参考文献,找出作者应用自己文献最多的章节、原创贡献最多的章节,就是核心章节。
越前面的章节是核心章节的概率越高。
整群抽样
概率抽样
便利抽样
专家抽样
雪球抽样
配额抽样
非概率抽样
提出假设
数量
对书中反复提及的关键字做出假设
质量
对图书哪些章节的原创性贡献大提出假设
结构
对图书组织结构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错误类别
一类错误(TF,假设成立却被否定)
二类错误(FT,假设不成立却被接受)
如何避免错误
多想想是否还存在备择假设;
修正假设
假设成立
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假设不成立
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假设部分成立
先修正假设,再进行第二轮抽样阅读
进阶思考
元:抽样阅读的高阶操作
建立假设,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如果假设成立,可以推广到其他作品上,举一反三;
将一批假设进行符号化思考;
反:如何避免抽样阅读的系统性偏差
避免选错全集(选错书,选成了山寨作品)
避免样本章节过少(容易理解平面)
避免假设时没有寻找备选假设(假设不合理)
空:何时无须带着假设去读
书非常薄的时候
书足够关键时
书很文艺时(诗歌、散文等体验型文学作品)
结构阅读 (读懂)
定义:带着框架去读书。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偏好亦不同;对应分析阅读;把书读懂;
九种主流认知方式
信息型
思想实验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类型
悖论
抽象
对话
格言
符号思考
像数学家、统计学家一样思考
类型
定义
求解
维度
变形
实验科学
像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一样思考
设计各种变量,控制实验条件,求出显著差异;
计算模拟
像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一样思考
田野调查
像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一样思考
叙事型
幽默叙事
像段子手、相声演员一样思考
组成部分
营造语句:给你营造安全情境的句子
关键语句: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句子
故事叙事
像小说家、编剧一样思考
组成部分
事件一是状态
描述行动者所处的时间、空间状态
事件二是行动
事件三是逆转
事件三是事件一的逆转,是由事件二的行动导致的
美感型
文采美感
像诗人、散文家一样思考
视觉美感
像画家、书法家、摄影师、设计师一样思考
技法
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
向作者提问
描述
本书在讨论什么事物?
论证
本书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支持的证据是什么?反对的证据是什么?论证结构是什么样的?
解释
本书重点提出了什么问题?该问题有变种吗?作者最后是否成功解释该问题?是否有其他作者更好的解释了该问题?
应用
本书结论能应用到什么领域?在该领域是否有例外?
理解作者使用的方法论
综述研究
重点了解学科发展脉络、关键人物和关键成果;
理论研究
提出新理论,解释特定领域的现象;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量的研究
定量研究
不同领域的方法论书籍
医学:《临床研究基本概念》
法学:《法学方法论》
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
控制论:《人有人的用处》
社会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
《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质性研究法》
《资料分析》
判断作者使用的格式规约
芝加哥格式
图书、杂志、报纸、人文领域
IEEE格式
工程技术、计算机领域
APA格式
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等
MLA格式
语言学、文学等
温哥华格式
医学
美式英语风格
MHRA格式
艺术、人文
OSCOLA格式
法学
Nature格式
自然科学
英式英语风格
进阶思考
元:结构阅读的高阶操作
元认知:对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是元认知。
元问题:问题的问题
元评论:就是评论自己的观点,告诉其他人应当以及不应当如何认识这些观点。
反:如何避免结构阅读的系统性偏差
猜错作者的认知方式
平时阅读时,将代表认知方式的词汇、句式不断总结下来,借助这些线索,不断提高自己预判的准确性。
不熟悉该书涉及的研究方法论、提问模板
不断的练习
空:何时无须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
大多数多人合集、个人编著的教材、参考书都不需要
主题阅读 (读透)
定义:围绕同一主题,阅读一批书。借助大脑强大的模式处理能力,快速找出书本间的异同,相互参照,识别关键知识,提供阅读效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原因
为什么不要只读一本书
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pk,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主题阅读比读一本书高效
大脑爱不同,爱模式,通过对比很容易找出不同
四个问题
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源头出自哪里?
这个学科或领域有怎样独特的话语体系?
该学科或领域的二级话语体系是什么?
其他学科或领域如何看待这个学科或领域的大问题?
技法
确定主题阅读的层次
究竟是掌握一个学科,还是子学科,某个专业领域,或者只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者了解一个作者;
按涉及的作者数量来区分。大学科涉及成千上万的作者;小学科涉及成百上千作者;领域涉及的作者通常百人以内,最重要的仅数十位;
确定主题阅读的范围
确定范围,找到对应的书目
挑多少本书?
学科
12年:主题阅读100本,精读其中30本
3年:主题阅读30本,精读其中10本
领域
3年:主题阅读30本,精读其中10本
18个月:主题阅读10本,精读其中3本
问题
18个月:主题阅读10本,精读其中3本
3个月:主题阅读3本,精读其中1本
确定主题阅读的次序
确定各书籍阅读的优先级
从薄的读起,重要的书籍中薄的
编制该领域的主题书单
知识整理为树形结构
通过目录对比等具体实操方法,结合文本细读、抽样阅读、结构阅读等方法,获取一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体系,并将其整理出来。
树形结构是最符合记忆的。标签系统,无法按照统一规则处理;变更困难;随时间推移而动荡;
进阶思考
元:主题阅读的高级操作
元科学
一门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科学的性质、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元学科
对各学科的二阶操作,例如:元政治学、元心理学等;
元哲学
是对哲学本质的研究,包括研究哲学的目的、边界及研究方法等;
反:如何避免主题阅读的系统性偏差
更倾向自己熟悉、容易理解的书
走出舒适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中最源头的高阶模型;
支撑一个新学科诞生的术语体系;
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目前公认的巅峰之作;
学科范式转型的承上启下之作;
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
找错学科
熟悉学科分类表,明白每个学科最关心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空:何时无须进行主题阅读
感性阅读多少情况下都不需要进行主题阅读,例如:文学小说、新闻;
卡片大法
定义:通过卡片来撰写阅读笔记。
原因
提高大脑启动速度。因为篇幅小,通常就几十上百个字,没什么压力;而大篇幅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压力,可能就会拖延;
降低大脑认知负荷。将大脑中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让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思考和后续阅读;
便于提取和记忆。在阅读完之后写卡片笔记能够记得更牢固(相比阅读时记笔记);关键在于阅读后,而非卡片笔记,阅读后做思维导图笔记或大纲笔记效果可能比卡片笔记更好。
技法
规划卡片
用什么写卡片?什么时候写卡片?
卡片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写就是了;
为什么很难坚持写卡片笔记?
卡片承载的内容就是小的、有限的、零散的,写完卡片会让你感到自己思想的贫瘠、表达的无力、生活的无聊,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很难坚持写下去;
建议
好卡片首先是给自己看的
好卡片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好卡片尊重原始数据
好卡片有自己的见解
好卡片不是对外的作品
撰写卡片
文本类型及对应的卡片类型
通用型
基础卡
标题、内容、参考、唯一编码
行动卡
标题、原理、行动、参考、唯一编码
信息型
新知卡
标题、已知、新知、例子、参考、唯一编码
术语卡
定义、解释、例子、参考、唯一编码
人物卡
标题、小传、参考、唯一编码
小传应包括:人物全名、生卒年份、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主要身份、家庭网络、社会关系、人生重要节点、重要成果;
图示卡
标题、图示、说明、参考、唯一编码
叙事型
事件卡
标题、时间、地点、行动者、反应、参考、唯一编码
美感型
新词卡
新异词汇、原句、造句、参考、唯一编码
金句卡
标题、金句、点评/仿写、参考、唯一编码
整理卡片
卡片超过100张再整理
时间是最好的分类
批量重命名卡片
批量导出卡片,用脚本进行统一命名(使用时间作为唯一编码)
借助智能搜索自动整理卡片
撰写卡片时尽量快,整理卡片时再打标签,或借助工具自动打标签
索引卡单独放置
时间索引卡:以时间为索引,将卡片编码和标签整理成一个卡片
主题索引卡:以主题为索引,将卡片编码和标签整理成一个卡片
拼接卡片
并列:将同一层次的卡片组成文章
肯定三连
否定三连
顺序三连
推进:将不同层次的卡片组成文章
时间推进
空间推进
关系推进
因果
对比
转折
将读书卡片整理为书评
新知卡:这本书的核心主题讨论的是什么?
术语卡: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人物卡:这些概念的最初提出者与当代继承者是谁?
金句卡:与作者核心思想相关的金句是什么?
行动卡:如何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
进阶思考
元:卡片大法的高阶操作
卡片是记忆的外化,概念的具象化
反:如何避免卡片大法的系统性偏差
区分卡片、文章、图书,三个不同层级的知识创造;
每天撰写卡片要多于3张,少于10张;
留出时间写文章、图书,而不是先写卡片;写文章和图书并不一定需要依赖卡片,依赖的是大脑中的知识树,卡片知识参考资料之一;
空:何时无须卡片大法
读坏书、休闲读物时;
读什么
书籍的类型
大众科普
难度:4~6
阅读方法:抽样阅读、文本细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
输出:新知卡、术语卡、人物卡
难点
容易浪费时间。
这类书废话多,注水严重,抽样读关键章节即可;
容易误读;
科普书籍无法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因此容易被误读:放大作者不重要的错误否定整本书;放大作者的无心之语神话整本书。应该回到书籍本身,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作者的认知方式、著作所涉及学科或领域的相关脉络;
学术专著
难度:5~7
阅读方法:结构阅读、抽样阅读、文本细读、主题阅读
输出:新知卡、术语卡、图示卡
难点
无法形成对一本书的整体理解;
读的是已被证伪的书;
读不懂术语或概念;
距离生活较远,用不上;
找不到相应的学生专著;
教科书
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抽样阅读、文本细读、结构阅读
输出:索引卡、术语卡、图示卡
难点
选错教科书
错误类型
写作无趣
知识陈旧
解决方案
找一堆该领域相关的教科书,用主题阅读的方式对比目录,了解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之后,甄选一本教科书来读;
找名校的教材,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普林斯顿救生圈学习指南系列》、《普林斯顿简明物理系列从书》
用“名校+所学习领域+教学大纲”作为检索词,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资料;
不知道如何组织庞大的知识点
不够重视学术脉络
没有意识到作者的偏见
作者是否归于某个学派
作者是否有特殊的认知偏好
是否有特殊的研究方法论
小说
阅读方法:文本细读、抽样阅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
输出:事件卡
难点
理解不了人性的复杂性。
解决方案
利用叙事学中的分析工具
宜采取整群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方法
传记
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抽样阅读、文本细读、结构阅读
输出:人物卡
难点
忽略作者的偏见
解决方案
读吹捧传主的传记,有读批评传主的传记,兼听则明;
宜采用主题阅读;
撰写人物卡,包括传主和相关的重要人物;
诗集
阅读方法:结构阅读、抽样阅读、文本细读、主题阅读
输出:新词卡、金句卡
难点
识字而不会意
解决方案
诗重形式
诗中意象
宜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等概率抽样方法;
主要作用是提升个人文学品味;应选择最经典的读,而不是流行的;
阅读的平衡
阅读与写作的平衡
阅读写作时间六四开
工作与休闲的平衡
每年认识十个人,七个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读他们最好的书;一位历史上的伟人,读其最好的传记;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读其写的最好的一本小说;一位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
大众与专业的平衡
以四本书为临界值,如果在某个领域读了四本书,还非常感兴趣,那就可以从大众阅读转为专业阅读,成为该领域的专业爱好者;
阅读顺序为教科书、学术专著、科普著作;从教科书了解领域的知识体系;从学术专著了解前沿进展;科普著作联系生活;
经典与流行的平衡
读经典,也读“围绕经典生发的新书”
如何选书
内容品质
神作
经过十年以上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作者的巅峰之作;作者因机缘巧合、灵感爆发才写出来的书;
在社会上影响影响极大,往往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观念、开创新学派、证明一种新学说、形成一种新文体等;
杰作
凝结作者较多心血的作品
能够跨圈阅读,影响不同领域的人
随时间的推移,可能成为神作,也可能降为力作
力作
一位专家的代表作
有明显瑕疵
没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够通俗易懂、有媚俗倾向
可用
有一定使用价值,但瑕疵较多
教科书、工具书、地方志、家谱、论文集、伪古书等;
坏书
抄袭、割韭菜、知识传销
心灵著作和经管畅销书是重灾区
心灵著作,容易因为与当下心境吻合,让人激动的以为理解了世界真相;
书名为《xx新科学》通常都是知识传销之作
版本价值
新版比旧版价值高
新版一般更新了最新内容,勘误了旧版发现的错误,删除了被证伪的内容
某些书首版因为保留了特定的历史风貌,新版为删减版(例如因为政治原因删除了部分内容),那么旧版价值更高
电子版还是纸质版
收藏只收孤本、珍本、善本,有电子版的不收藏
校注版本
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版本
选择最新考古发现
选择最接近作者原意的版本
翻译版本
任选译者翻译的段落,与机器翻译对比,如果还不如机器翻译的那这个译本要避而远之。
比读译本还是原版更重要的是,你知道那本书的思想比不知道要好;
提高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
重读一本之前的读过的经典著作的外文版
从自己喜欢的领域,挑选一本没有译本的著作
对外文读物进行分级
社会评价
定量
作者的H指数
图书的被引用次数
作者任职机构排名
图书的媒体得分和排名(刷评严重,参考价值不断下降)
定性
作者所获荣誉(荣誉奖项、荣誉称号)
作者投入时间(是否长期研究该领域)
作者投入心力(是不是灌水的书)
是不是作者的三作(成名作、代表作、巅峰之作)
内在动机
缺乏动机
无调节
非个人
无目的、无价值、无能力、无控制
外在动机
外部调节
外部
顺从、外部奖赏与惩罚
奔着名利做事
内摄调节
略外部
自我控制、自我投入、内部奖赏与惩罚
偶尔产生内心冲突
认同调节
略内部
个人重要性、价值意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少内心冲突
整合调节
内部
一致性、觉察、自我整合
成功欺骗自己的政治家
内在动机
内在调节
内部
兴趣、享受、内置满足
不是开始为某个目标奋斗,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靠近你的内在动机的那些目标,才能让你更好的持续努力;
从哪选书
大众信息源
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对一本书的评价一般不能反应一本书的真实价值,谨慎参考;
电商平台
电子书平台
专业信息源
图书馆
书目数据库
WorldCat
谷歌图书
semanticscholar
web of science
国家最核心的出版数据库
Scopus
收录众多丛书
Dimmensions
科研资助、临床实验
PubMed
生命科学、医学
ProQuest
收录欧美1997年以来博士论文
Oxford Bibliographies
邀请各个领域专家荐书,提供40多个科目,5000多个主题书单
知网
万方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
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
出版商
Springer
John Wiley
Elsevier
Taylor & Francis
Pearson
McGraw-Hill
Penguin Random House
文学领域
O'Reilly
计算机领域
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
Cell、Nature、Science
国内出版商
古文
中华书局、岳麓书社
心理学
新曲线心理、万千心理、华章心理、中信、华东师大、人大
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经管类
中信、华章、人民邮电
计算机
图灵教育、博文视点
人文社科
三联书店、商务印数馆、社会科学出版社
小说
新星、四川、上海译文
书评
《纽约时报》书评栏目
《Nature》书评栏目
《Booklist Online》
《Publishers Weekly》
《Library Journal》
《Lire Magazine Litteraire》
《童书中心公告》
《青少年倡导之声》
《角职书杂志》
《学校图书馆杂志》
《儿童文学综合数据库》
《获奖童书数据库》
豆瓣
蓑翁论书、上海书评、史学研究、心智工具箱等微信公众号
五本书(fivebooks.com)
书单推荐
图书奖项
综合类
专业与学术卓越奖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文学类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三大文学奖
普利策奖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福克纳文学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
有声书奖
法国五大文学奖
龚古尔文学奖
费米娜文学奖
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勒诺多文学奖
美第奇文学奖
中国四大文学奖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
哲学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奖
卡尔·雅斯贝尔斯奖
弗里德里希·尼采奖
美国哲学协会图书奖
美国美学学会杰出专著奖
数学类
物理学类
化学类
生物学类
史学类
社会学类
经济学类
政治学类
人类学类
管理学类
心理学类
语言学类
医学类
童书奖项
书店
动态书单
Reddit Reads(redditreads.com)
awesome list(github.com/sindresorhus/awesome)
如何制定书单
书单大小之分
大书单反应你对该领域的知识结构的认识,追求广博,可在100本以上;
小书单反应你对该领域的知识深度的认识,追求约取,一般4本左右;
约束书单涉及的图书数量
刚接触一个领域,立即创建一份大书单,越多越好,追求广博,尽量超过100本;
读完大书单中最重要或最受欢迎或最感兴趣的四本书之后,修正大书单,剔除不够好的书,减少数量,创建小书单,只包含最重要的若干著作;
重复上述步骤2,继续精简;
重要书单必有文字介绍
写个文章专门介绍该书单,包括书单开设背景、组织逻辑、重点推荐图书及其介绍、相关阅读等;
年度读书报告也是一份书单
书单重点是让高手与高手过招
通识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