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2025.04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推荐序-吉姆的十条教谕,有效管理者8个惯常做法,内容章节。
编辑于2025-05-17 14:03:1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2025.04
推荐序-吉姆的十条教谕
1、首先,管理自己
先管理好自己,才能有效说服别人
2、做自己擅长的事
用对了是优点,用错了是灾难
3、以最高效的方式工作(并让别人也这样做)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要被牵着走
4、数算时就按,并让时间算的上数
细分时间颗粒度
5、做更好的会议准备
控制会议时间,精简会议
6、如果一个决策就够了不要做一百个
简而言之,从混乱中提炼概念
7、找到你可以发挥的重大而独特的影响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借此发挥影响力
8、停止做哪些你现在不会启动的事
学会舍弃,做到自律
9、保持精干
高效能干事情远比多个低效能产出高
10、有用
思考正确的问题:怎样才能有用
有效管理者8个惯常做法
他们会问:什么事必须做的?
他们会问:什么事对企业来说是正确的?
必要的知识
他们制定行动计划
他们承担起决策的责任
谁对决策的执行负责
最后期限
哪些人会受到决策的影响,因此必须知道、理解和赞成(至少不强烈反对)这个决策
必须把决策通报哪些人,就算决策对他们并无直接影响
他们承担起沟通的责任
他们专注于机会而不是问题
本企业、竞争对手或者行业内某次意外的成功或者失败
市场、流程、产品或者服务的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流程、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包括企业内外和行业内外的创新
行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换
人口变化
思维模式、价值观、感知、心理或者意义的变化
新知识或者新技术
知识转化有效行动
他们召开高效的会议
他们用“我们”而不是“我”来思考和说话
先倾听,后发言
树立责任感并愿意承担责任
内容章节
第一章 有效是可以学会的
1.1 为何需要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是管理者应尽的职责,他背负的首要期望是做好正确的事
体力劳动者关注的是正确地做事,智力劳动者关注的是做真确事的能力
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指引,而且必须以成果和贡献作为指引,也就是以有效性作为指引
知识工作者必须做一件体力劳动者不需要做的事情---提供有效性
1.2 谁是管理者
每位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前提是他由于角色不同需要承担做出贡献的责任
知识工作者必选做出决策,而不仅仅是执行指令
知识管理者掌握某种知识,被认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知识型组织既需要“经理”,也需要“专业个体贡献者”去承担责任,做出决策,行使职权
知识工作者是否属于管理者,并不取决于他是否管人,也不能用数量、成本去定义,只能用成果定义。
1、每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只是所在的角色不同; 2、责任由管理者承担,但决策都是需要成员自己决策; 3、不管什么角色,都需要有效。
1.3 管理者面对的现实
时间通常属于别人
被迫忙于“日常作业”,除非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与工作的现实情况
身处组织之中会把管理者推向无效
身处组织之中就意味着,只有自己的贡献被他人使用,一个人的工作才是最有效的
对管理者有效的最重要的人,通常不是他的直接下属,而是其他领域的人(“平行部门”的人,或者他的上司)
管理者身处组织之中
组织内部无成果可言,成果全部存在组织外部
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只有努力和成本
服务于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组织的功能是对外部环境做出贡献)
外部环境才是真正的现实,但它远非组织能有效控制的,顶多是最终结果由组织内外的情况共同确定
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四大现实情况 如果不特别努力学习变得有效,自己就不会有成效可言
1.4 有效带来希望
全能专家和全才一样罕见,对于能力和知识这些资源,提高有效性是提高他们的产出及其质量的唯一方法。
1.5 有效真的可以学会吗?
有效管理者清楚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
有效管理者关注对外的贡献
有效管理者以长处立身处世
有效管理者聚焦在少数几个重要领域
有效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
有效是一种习惯,需要的是熟练做正确的事 有效管理者的5种惯常做法(五大要素)
第二章 认识你的时间
2.1 管理者面对的时间需求
管理者需要知道自己的时间去哪里,否则根本不会想到时间还需要加以管理
2.2 时间诊断
管理者取得有效性第一步:记录时间真实使用情况
1、找出并砍掉那些根本不需要做的事(那些不会产生任何成果,纯属浪费时间的事情)
方法:梳理所有工作,逐项提问:这件事如果完全不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2、接下来回答:我的任务是别人同样可以做好,甚至做的更好?
3、管理者造成他人的时间浪费
虽然有效,但浪费了他人的大量时间
2.3 精简浪费时间的活动
1、首先要识别的是因为缺少体系或者远见而浪费的时间活动。
2、时间浪费经常会因为人员过剩引起。
3、组织结构缺陷。
开会应当是把多个知识和经验拼成整体,而不是用来做缺陷上的补救
会议必须精心管理,信马由缰不仅让人生厌,更会带来危险
原则上,永远不得让会议占据管理者时间的大头。
会议多的原因
职位结构和部门设计不合理
本该由某个职位或某个部门完成的工作分散到了多个部门
责任分散,信息没有送达实际需要的人手中
4、信息功能失灵
2.4 集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时间是做稀缺的资源,不管好它也就管不好任何事
精细化切分自己的工作时间
记录时间用在何处
第三章 我能做出什么贡献
关注贡献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有效的关键
自己的工作
工作内容
工作水平
工作标准
工作影响
人际关系
上司
同事
下级
管理工具的使用
会议
报告
3.1 管理者自己的追求
探寻这份工作当中尚未得到发掘的潜力
管理者需要的贡献
取得直接成果
确立并不断强化价值
培育和开发将来需要的人才
组织需要在三个重要方面取得绩效
管理者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不能或者不愿意按新职位的要求做出改变
思考:”什么事情是只有我能做,而别人不能做,而且我要是能做得很好,组织就会变得不一样“
3.2 如何让专才有效
掌握知识得人始终应当承担起让他人理解得责任(承担起奉献的责任)
弄清楚他人
需要什么
看到什么
理解什么
什么时候要,以什么方式要,形式又是怎样
3.3 正确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定义:原因不在于他们拥有“人际天赋”,而在于他们处理自己的工作以及人际关系时都专注于贡献。这导致他们建立的关系富有成效。
专注于贡献本身可以满足有效人际关系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相互沟通
良好的沟通需要让沟通者“有利可图”哪怕一点点
团队合作
思考:我的工作结果必须有谁使用,它才能变得有效
自我发展
思考:我对组织绩效能做的出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人们总体上会按自我要求去发展,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成就和收获发展自己,对自己没什么要求,就原地踏步,要求越高,就越可能得到更高的成就。
培养他人
根据任务的需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确立工作标准
3.4 有效的会议
有效管理者对会议、汇报、陈述会有明确期望,知道相应场合目的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
会议主题是什么
需要我们做什么
关注点聚焦在贡献
第四章 让长处富有成效
4.1 用人所长
下属的职责是取得绩效,而不是取悦上级
行动:询问这个人能做什么、改为这个人做什么特别好
怎样实现用人所长的四条法则
职位不是由自然或者上帝创造的,确认职位是否设计合理
让每个职位都富有挑战,而且职责范围足够大
让知识工作者充分发挥长处
必须从思考人有什么长处入手,而不是从思考职位有什么要求入手
要想用人所长,就要能容人所短
4.2 管理上级
思考
我的上级真正擅长做什么
他过去做得特别好的是什么
他要了解哪些东西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4.3 让自己有效
向前走,上手做
了解自己是怎样取得工作成果
思考:什么事我比较容易做好,而其他人做起来比较困难
喂饱机会,饿死问题
人(包括自己)视为机会,长处创造成果,短处制造麻烦
任何一个群体的标准都是由领导者的绩效决定的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改造人类,而是发挥个体的作用,大幅提高整体的绩效能力
以行为表达态度
第五章 要事优先
5.1 有效性的“秘诀”,那就是聚焦
每次只做一件事,而且是要事优先
5.2 抛弃昨天
首要法则:抛弃那些已经不再有效的旧事
行动:定期检视自己和同事的工作计划
思考:假使这件事不是已经在做,现在还会去做吗?
是,则继续投入时间去做
系统的抛弃无效过去,是建设未来的唯一途径
5.3 优先任务和延迟任务
一项任务只要还没转化为组织的行动和行为方式的一部分,那么这项任务就还没有完成
列一个漂亮的优先任务清单,所有其它事情也每件“做一点点”,最终一事无成
赌博,大小都想压,最终结果只会输
区分优先任务和延迟任务,最重要的不是超高的分析,而是勇气
区分优先和延迟任务法则
重视将来,而不是重视过去
专注机会,而不是专注于问题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随波逐流
目标高远,做可以带来不同的事,而不是但求“安全”,做容易的事
优先任务和延迟任务必须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审视和调整
聚焦就是有勇气对什么是真正重要和优先的事项做出自己的决定,并据此使用自己的时间,它是管理者成为时间和任务的主人,而不受其驱使的唯一希望
远见、自立、勇气
第六章 决策的要素
有效决策虽然建立在最高层面的概念性理解的基础之上,但它的落实必须尽可能接近执行层面,且尽可能简单
决策过程的要素
认清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且只有通过建立规则和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问题分为四类
真正的共性问题,个案只是它的”症状“
虽然对某个机构是特列,但本身具备共性
真正的例外,真正的特例
新的共性问题的早期表现
除特例之外,所有事件都需要确立规则、政策和原则 明确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决策
定义解决方案需要满足的参数,即“边界条件
决策要达到什么目的
最低目标是什么
要满足哪些条件
决策要想有效,就必须足以达到目的
如何探索边界?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
不满足决策参数的决策,除了带来麻烦,其它什么都不会有
考虑清楚边界条件,才能知道决何时响应何时应予放弃
先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也就是完全满足各项参数的解决方案,再去思考让人接受决策需要做出的妥协、调整和让步
妥协分两种
”半个面包好过没有面包“
满足决策边界条件
”半个婴儿坏过没有婴儿“
丧失决策边界条件
把落实决策所需采取的行动融进决策
如何把决策转化为行动的思考
谁必须知情
哪些行动必须采取
谁负责行动
行动必须什么样的,才能让负责的人能够实行
行动必须与执行者能力匹配
建立”反馈机制“,用事情的实际发展情况检验决策的有效期和有效性
第七章 有效决策
决策实际上不是从事实开始的,而是从自己观点开始的。
因为所有人都极其容易落入一个行为习惯:搜索哪些符合自己既定结论的事实
解决措施:承认人总是从未经检验的假设开始的
对待假设,不会为之争辩,而是予以检验
鼓励大家提出观点,但也坚定要求提出观点的人把“试验”必须证明的东西想清楚
要检验假设的正确性,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东西?
事实必须是怎样的,才能让这个观点站得住脚?
想清楚,讲明白
相关性标准是什么?
用什么去衡量当前讨论的问题和将要做出的决策才是合适的
旧的衡量标准反应的是昨天的决策,需要做新的决策,说明旧的衡量标准已经丧失相关性
找到正确的衡量标准不是所学演算,而是冒着风险做出判断
凡是做判断,都必须从多个备选方案当中做选择
只有考虑过多个备选方案,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风险有哪些
坚持考虑多种衡量标准,以便从中选出最合适的
无不同意见,就不做决策
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足够多的不同意见
原因
它是决策者避免成为组织囚笼的唯一保障
不同意见本身就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备选方案
最重要的,想象力需要不同意见去激发
有效决策的预设是一定要弄清楚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
首先是理解,其次才是对错
1、每个决策都像是做手术,都是对某个体系的干预,都是对这个体系产生冲击; 2、管理者,不是要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而是要求做好那些正确的事
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日益决定着每个知识工作者取得基本有效性的能力
对于“问题既不太可能消失,但也不太可能发展成退行性恶疾”类问题遵循以下原则
如果收益远大于成本和风险,那就行动
不管行动还是不行的,不要“骑墙”或者妥协
决策并不必然让人不快,但有效决策往往让人不快
决策需要勇气“懦夫死千次,勇者死一回”
只要事情是正确的,那么艰难、不为人喜或令人恐惧,都不是不去做的理由
第八章 有效是必须学会的
如何提供有效性,思考
必须学什么
必须做什么
将组织绩效和管理者绩效作为两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