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篇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梳理了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灾害、创伤及环境理化因素损伤相关的护理要点和急救原则。
急危重症护理学,详细罗列了危重症患者各系统功能监测要点、评估方法以及脓毒症导致MODS的相关知识,便于系统学习和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关于患者功能监测与评估的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结构清晰,内容涵盖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关键病症的原理、表现及急救措施等要点。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篇
灾害护理
灾害的特点
突发性
群体性
复杂性
破坏性
灾害现场医学救援原则
安全原则: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救援,争取最大化的救援效果
快速反应原则:在最佳救治时间采取最适宜的救治措施
统一指挥原则:强调整体救治,实行统一指挥
先救命后治伤原则: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先分类再后送原则:先检伤分类,待伤情稳定或好转后,再进行后送
灾害现场检伤分类
START和Jump START法
红色(危重):需立即给予基本生命支持,并在1h内转运到确定性医疗单位救治
黄色(中重伤):在4-6h内得到救治
绿色(轻伤):不需要立即入院治疗
黑色(致命伤):已死亡,无治疗必要
SALT法
红色(急需抢救):紧急处理可以存活
黄色(可延迟处理):延迟处理不影响生存率
绿色(轻微伤):无需治疗也可存活
灰色(姑息治疗):目前存活但在现有医疗资源下存活率低
黑色(死亡者):已死亡
检伤分类原则
简单快速原则
分类分级原则
救命优先原则
自主决策原则
重复检伤原则
公平有效原则
严重创伤
概念
创伤伤情评估
多发性创伤的救护
烧冲复合伤的救护
急救原则
烧伤伤势标准
伤势
标准
轻度
Ⅱ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
中度
Ⅱ度烧伤面积在11%-30%,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下
重度
烧伤总面积31%-50%,或Ⅲ度烧伤面积11%-20%,或Ⅲ度烧伤面积未达到但已发生休克,吸入性损伤或较重复合损伤者
极重度
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或存在较重吸入性损伤 复合伤等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中暑
临床表现
先兆中暑
大汗,口渴 头晕;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不超过38℃
轻症中暑
面色潮红,脉搏细速,大汗淋漓,血压下降;体温升高至38℃以上
重症中暑
热痉挛
训练中途或之后发生的短暂性肌肉抽搐
热衰竭
明显脱水征
热射病
体核温度升高至40℃以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昏迷
转运
转运过程中每0.5-1h测量一次体温
持续降温,清醒能配合者可给予4-10℃生理盐水口服
电击伤
交流电能“黏住”受害者,使肌肉持续抽搐,因此危害大于直流电
淹溺
淹溺后若体温低于30℃,需要为患者复温,使其中心温度达到32-35℃
烧伤
概述
烧伤的分期
体液渗出期
液体渗出在伤后6-12h最快,维持24-36h
急性感染期
创面修复期
康复期
烧伤面积的评估(重点):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二十一,双臀五,双足七,小腿十三会阴一;臀五足七(男)臀六足六(女)
烧伤深度评估
烧伤深度
组织损伤
Ⅰ度(红斑型)
表皮浅层
短期可有色素沉着
浅Ⅱ度(水疱性)
表皮全层以及真皮乳头层
有色素沉着,无瘢痕
深Ⅱ度(水疱性)
真皮乳头层以下,深浅不一
常有瘢痕
Ⅲ度(焦痂型)
皮肤全层,可深达肌肉,骨骼
修复有赖于植皮
烧伤严重度评估
吸入性损伤的评估
发生烧伤的环境密闭;头面颈,前胸部烧伤明显,口鼻周围深度烧伤;鼻毛烧毁,口唇肿胀,口鼻有黑色分泌物;刺激性咳嗽,咳碳末样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纤支镜检查气管黏膜充血肿胀
烧伤休克的评估
早期以体液渗出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肌损害为原因导致心率增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烧伤全身感染的评估
早期可出现异常兴奋(多语,定向障碍,出现幻觉),而后表现为抑制状态(神经淡漠,体温骤降等)
急救与护理
迅速脱离热源
远离身上被烧灼的衣物,扑灭身上起的火(冷水,湿毛巾等)
评估致命损伤
积极保护创面(避免二次伤害):不随便剪开黏在皮肤上的衣物,不戳破水疱,简单包扎,避免受压,污染等
保持气道通畅
确保转运安全:在就地处理完致命损伤或恢复生命体征后立即转运
口渴严重者如现场不具备输液条件可口服盐水
护理措施(重点为如何补液公式)
缓解疼痛:在已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药物或者非药物的形式为患者镇痛
维持有效呼吸:评估呼吸道状况,清理呼吸道,鼓励咳嗽;给氧:氧浓度在40%左右,氧流量在4-5L/min(CO中毒可经鼻导管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高压氧
维持有效循环:评估烧伤状况; 积极补液: 补液量₁=体重×烧伤面积×1.5ml+2000ml(伤后第一个24h)补液量₂=补液量₁/2+2000ml 补液种类:胶体液(首选血浆)和电解质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如碳酸氢钠等渗盐水,0.9%氯化钠溶液)比例为1:2
补液方法: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伤后前8h应该补充补液量₁/2,另一半于16h内均匀输入;补液量₂在第二个24h内均匀输入
液体复苏有效的指标:承认每小时尿量30-50ml,小儿每公斤体重不低于1ml/h;患者安静,无烦躁不安;无明显口渴,脉搏心跳有力,脉搏在120次/min以下,小儿脉率在140次/min以下;收缩压在90mmhg,脉压20mmhg以上,CVP在5-12cmH₂O,呼吸平稳
妥善处理创面:使用1:2000氯已定清理创面
Ⅰ度无需特殊处理
浅Ⅱ度水疱皮应保留,大水泡用注射器抽吸水疱液/或使用包扎疗法
深Ⅱ度或Ⅲ度应及时手术
暴露疗法:不适用于面,颈以及会阴部以及大面积烧伤或感染严重者
有效防治感染;心理支持;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