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外
关于红外思维导图,分别概述了分子振动方式、分子振动频率、振动自由度、影响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和位置因素等详细知识点。
药物化学药物分类,包含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痛药、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
药物化学药物分类,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别的外围神经系统药物,包含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受体拮抗剂、局麻药、抗胆碱药等,便于理解和记忆相关药物知识。
将各类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进行了分类展示,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包含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便于理解和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红外
分子振动方式
双原子分子只有伸缩振动
多原子分子
伸缩振动ν
对称νs
不对称νas
强吸收S
弯曲振动δ
面内β
剪式δ
平面摇摆ρ
中吸收M
面外γ
非平面摇摆ω
卷曲Τ
弱吸收w
分子振动频率
影响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成键原子的质量和键力常数K(与电子云分布有关,代表键发生振动的难易程度)
化学键越强(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在高波数
振动自由度
分子自由度:分子振动数目 振动自由度越大,峰数越多
分子振动自由度=3N-分子平动自由度-分子转动自由度
分子的简正振动
线型=3N-(3+2)=3N-5
非线型=3N-(3+3)=3N-6
峰数往往小于基本振动数:强峰宽峰覆盖,落于中红外以外,吸收强度太弱
影响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和位置因素
吸收峰类型
基频峰
主要发生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倍频峰
基态跃迁至第二激发态
合频峰
各振动相互作用
差频峰
由一个激发态到另一个激发态
倍频峰,合频峰, 差 频 峰 合称泛频峰 吸收峰增多原因:产生泛频峰,费米共振,振动偶合
影响强度因素
偶极矩变化
IR产生条件:ν红外=ν振动 相互偶合作用(偶极矩μ≠0) 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强度越强
振动形式
νs>νs ν>δ伸缩振动大于弯曲振动
原子电负性
电负性相差越大(极性↑吸电子能力),偶极矩变化越大,峰越强
分子对称结构
对称伸缩振动没有吸收峰
对称分子,偶极矩始终为0,没有吸收峰,没有红外活性
分子对称性越高,振动偶极矩变化越小,红外吸收越弱
能级跃迁大小
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概率最大→基峰强度一般大于基频峰
浓度增加,跃迁概率增加
影响位置因素
分子内结构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吸电子基团影响,双键性↑,吸收峰向高波数(高频)区移动
共轭效应+C
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单键双键键长平均化,引起键力常数变化 通常引起双键极性增加,使π电子离域,双键性降低,K↓→ν↓
共轭
供电子共轭效应,键力常数下降,吸收峰向低波数移动 吸电子共轭使吸收频率升高
p-π共轭两效应共存
π-π共轭极性↑双键性↓伸缩振动ν↓
二者共存,作用相反取决于作用强的基团
空间效应
场效应
立体结构靠近基团,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
空间位阻
未形成有效共轭体系,共轭效应下降,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跨环效应
环张力
键长↑键力常数↓
氢键效应
键力常数↓特征频率↓,向低波数位移,吸收程度↑谱带变宽
分子间氢键
与样品浓度有关
分子内氢键
与样品浓度无关
振动偶合效应
振动偶合使峰数增加
分子中靠得很近的基团,振动频率相近,会产生相互作用,造成峰的裂分
费米共振
倍频峰(或泛频峰)位于某强基频峰附近,弱峰强度被强化,强度增加而产生峰裂分
醛的费米共振是醛特征峰
互变异构
物态效应
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同
外部因素
溶剂
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随溶剂极性增加向低频移动且强度增加
仪器
特征基团和区段
特征峰(官能团区)4000-1300
3000以上为不饱和化合物νC=H,νC≡H 300以下为饱和化合物νC-H
主要官能团伸缩振动吸收峰
指纹区650-1300
单键伸缩振动和各种弯曲振动
相关峰
一个基团多个振动形式所产生的多个峰
酸酐>酰卤>羧酸(游离)>酯>醛>酮>酰胺
解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