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吐血或鼻血,称为经行吐衄(nǜ),又名逆经。此症每在经前一、二天或行经期间,或在行经后,出现吐血或鼻血等情况,每次有周期性的现象,但这种出血,并不是真的月经倒行,而是经血不从冲脉而下,反因肝火上逆,或血热伤络所致,往往此症发生之后,月经来时甚少,甚至停而不行。原因有血热、肝火两类。
一
血热
症状
烦热口渴,唇红燥裂,大便秘结,舌质绛、苔黄有刺,脉象洪数。
方剂
大竹叶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麦冬9克,丹皮9克,瓜蒌12克,知母9克,牛膝9克
方解
本方以竹叶清热除烦,石膏泻火,生甘草清热和中,麦冬养阴,丹皮凉血中伏火,瓜蒌清热润燥,知母清热除烦,牛膝补肝肾、引药下行。
按语
此证由于血热,故以凉血清热之法,使血从下行,则不致上逆而为患。
二
肝火
症状
火升面赤,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口若而渴,舌苔黄有刺,脉象弦数。
方剂
黄莲3克,黄芩6克,黄柏9克,黑山桅9克,龙胆草3克,菊花6克,生甘草6克,牛膝9克
方解
本方以三黄(黄莲、黄芩、黄柏)泻三焦实热,黑山桅苦寒泄热,龙胆草泻肝胆火 ,菊花清肝经风热,生甘草清热和中,牛膝引药下行。
按语
此证由于肝火上亢,故以平肝泻火为主,但偏于苦寒,故加甘草以和中,使肝平火降,则血不致上逆。
在行经期间,或在经前发生大便泄泻,经净渐止,每月皆然,称之为经行泄泻,其病原因,有脾虚、肾虚两类。
一
脾虚
原因
由于脾弱积湿,中运不健,经行之际,脾气更虚,于是清浊升降之机受阻,以致泄泻。
症状
面浮肢肿,倦怠无力,腹胀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象沉濡。
方剂
党参12克,白术9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砂仁3克,橘皮6克,麦芽15克
方解
本方以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炮姜、炙甘草温中和中,木香、砂仁理气调中,橘皮调气,麦芽运中。
按语
此证由于脾虚,中运不健,故以健脾温中为主,调气和中为辅,使脾气旺则中运健,中运健则泄泻得止。
二
肾虚
原因
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每当行经之际,肾气更虚,阳气不振,而致泄泻。
症状
畏寒肢冷,腰背酸痛,大便晨泄,小便昼频,舌苔薄白,脉象沉弱。
方剂
肉豆蔻3克,破故纸6克,五味子6克,吴萸3克,肉桂3克,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山药12克
方解
本方以肉豆蔻、破故纸补火温肾,吴萸温经散寒,肉桂温肾壮火,五味、覆盆涩精固肾,菟丝温补脾肾,山药补脾益肾。
按语
此证由于肾阳虚、命火衰,故以补火温肾之法,便阳气得振,则泄泻可止。
每在行经期间,出现发热症状,称之为经行发热。此症有二,一为热入血室,一为血虚发热,前者属实,后者属虚。
一
热
入
血
室
原因
由于平素起居不节,经行之际,血室空虚,外邪乘隙袭入,于是寒热往来,有似疟状。
症状
先寒后热,头痛头晕,胸闷泛噁,筋骨酸痛,月经量少,色紫红有块,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方剂
柴胡6克,黄芩6克,当归9克,赤芍9克,制半夏6克,生姜6克,大枣4枚,丹参9克,橘皮6克,薄荷3克。
方解
本方以柴胡发表和里退热,黄芩泻火除湿,当归养血散寒,赤芍泻肝散瘀,半夏化痰和胃,姜、枣调和营卫,丹参养血去瘀,橘皮理气和中,薄荷宣散风热。
按语
此证为热入血室,营卫不和,故治以解表达邪,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达,营卫得谐,则寒热得解,血室安和。
二
血
虚
发
热
原因
由于平素血虚,经行之时,经血下注于冲脉,于是营血更虚,而致发热。
症状
身热晚甚,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经行量少,舌苔薄黄质淡,脉细软数。
方剂
地骨皮9克,丹皮9克,干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薇9克,黑豆12克,远志6克。
方解
本方以地骨皮清虚热,丹皮凉血化瘀,地黄、白芍养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白薇凉血清热,黑豆补肾泄热,远志交济心肾。
按语
此证为血虚发热,故治法以养血清热为主,使营血渐复,血热得清,则发热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