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电图
这是一篇关于心电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心房肥厚和心室肥厚,心肌梗死。结构清晰,内容详细。
编辑于2025-06-19 00:59:30皮肤问题反复发作?一文理清皮炎湿疹与荨麻疹的关键要点! 【核心特征】 湿疹:急性期丘疱疹伴渗出,慢性期苔藓样变,对称瘙痒荨麻疹以风团速生速消为典型 发病关键: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 【诊疗重点】 湿疹分期治疗:急性期硼酸冷敷→慢性期软膏封包荨麻疹首选抗组胺药 诊断依据:斑贴试验查接触性皮炎,病史 皮损形态鉴别类型 【预防原则】远离诱因,顽固皮损需局部激素干预。
心脏检查全攻略:从视诊到听诊,一文掌握关键体征!通过视诊观察心尖搏动和胸廓畸形,触诊感知震颤与心包摩擦感,叩诊确定心界大小。听诊是核心,五大听诊区定位不同瓣膜音:二尖瓣区(心尖部)、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2肋间)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45肋间)。特殊体位有妙用主闭患者前倾坐位,二狭需左侧卧位。常见体征包括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提示主闭心包摩擦音警示心包炎。心超为首选确诊工具,尤其对瓣膜病和心衰评估至关重要。
这是一篇关于心电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心房肥厚和心室肥厚,心肌梗死。结构清晰,内容详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皮肤问题反复发作?一文理清皮炎湿疹与荨麻疹的关键要点! 【核心特征】 湿疹:急性期丘疱疹伴渗出,慢性期苔藓样变,对称瘙痒荨麻疹以风团速生速消为典型 发病关键: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 【诊疗重点】 湿疹分期治疗:急性期硼酸冷敷→慢性期软膏封包荨麻疹首选抗组胺药 诊断依据:斑贴试验查接触性皮炎,病史 皮损形态鉴别类型 【预防原则】远离诱因,顽固皮损需局部激素干预。
心脏检查全攻略:从视诊到听诊,一文掌握关键体征!通过视诊观察心尖搏动和胸廓畸形,触诊感知震颤与心包摩擦感,叩诊确定心界大小。听诊是核心,五大听诊区定位不同瓣膜音:二尖瓣区(心尖部)、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2肋间)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45肋间)。特殊体位有妙用主闭患者前倾坐位,二狭需左侧卧位。常见体征包括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提示主闭心包摩擦音警示心包炎。心超为首选确诊工具,尤其对瓣膜病和心衰评估至关重要。
这是一篇关于心电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心房肥厚和心室肥厚,心肌梗死。结构清晰,内容详细。
心电图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产生原理
单个心肌细胞
除极
膜内正电荷
膜外负电荷
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复极
膜内负电荷
膜外正电荷
电源在后,电穴在前
多个心肌细胞
除极:心内膜→心外膜
复极:心外膜→心内膜
心脏的传导系统
窦房结(正常起始部位)
结间束(前中后)
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
束支
浦肯野纤维
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时:小于0.12s
振:肢体导联小于0.25mV,胸导联小于0.2mV
P-R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0.12s~0.20s,一般不超过0.22s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
时:0.06~0.1s
胸导联R波自V1至V5逐渐升高
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1/4
ST段:心室缓慢(心肌细胞平台期)
下移不超过0.05mV
抬高在V2,V3较明显,可达0.2mV
T波: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心电图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
I
II
III
aVR
aVL
aVF
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在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在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正常数据
走纸速度为25mm/s,标准电压为1mV=10mm时
每两条纵线表示0.04s
每两条横线表示0.1mV
正常心率:60~100次/min
平均心电轴(QRS)
正常心电轴:-30°~+90°
I导向上,aVF也向上
I导向上,aVF向下,II导向上
心电轴左偏:-30°~-90°
见于左室肥大
I导向上,aVF向下,II导也向下
心电轴右偏:+90°~180°
见于右室肥大
I导向下,aVF向上
不确定电轴:-90°~-180°
I导向下,aVF向下
心脏循长轴转位
正常V3/V4导R/S大致相等
顺钟向转位
V5/V6导R/S大致相等
逆钟向转位
V1/V2导R/S大致相等
心房肥厚和心室肥厚
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
P波尖而高耸,振幅≥0.25mV。II、III、aVF导联最突出,称“肺型P波”
P波电轴右移超过75°
左心房肥大
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二尖瓣型P
V1导联上P波常呈先正后负波
P波终末电势(V1负向P波时间×该波振幅)≥0.04
双心房肥大
P波增宽≥0.12s,振幅≥0.25mV
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
面向左心室的导联(I、aVL、V5、V6)其R波振幅增加
面向右心室的导联(V1和V2)S波变深
胸导联
Rv5或Rv6>2.5mV
Rv5+Sv1>4.0mV(male)或3.5mV(female)
QRS心电轴左偏
QRS波群时间延长至0.10~0.11s
右心室肥厚
面向右心室的导联(V1和V2)的R波增高
面向左心室的导联(I、aVL、V5)的S波变深
Rv1+Sv5>1.05mV
RaVR>0.5mV
心电轴右偏≥﹢90°
心肌梗死
特征性改变:异常Q波
基本图形及机制
正常除极复极顺序
除极:心内膜→心外膜
复极:心外膜→心内膜
“缺血型”改变
特征:T波
心内膜缺血:高而直立的T波
心外膜缺血:T波倒置
与损伤部位方向相反
“损伤型”改变
特征:ST段改变
面相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坏死型”改变
特征:面相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
时限≥0.03s
振幅≥1/4R
梗死心肌直径>20~30mm或厚度>5mm才可产生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超急性期
发病数分钟后
心内膜下缺血
高大T波
ST段上斜型或弓背向上型
未出现异常Q波
急性期
梗死数小时或数日,甚至数周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甚至呈单向曲线
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缺血进一步发展)
亚急性期
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
倒置T波逐渐变浅
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陈旧期
梗死后数月之后
ST段恢复正常
若ST段仍抬高,考虑合并室壁瘤
T波恢复正常或保持倒置
坏死型Q波残留
定位诊断及相关血管判断
II、III、aVF
下壁
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I、aVL、V5、V6
侧壁
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
V1~V3
前间壁
左前降支
V3~V5
前壁
左前降支
V1~V5
广泛前壁
左前降支
V7~V9
正后壁
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
V3R~V4R
右心室
右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