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军理(重要知识点)之国家安全
这是一个关于军理(重要知识点)之国家安全的思维导图,定义:国家的主权、领土、政治制度,人民生命财产等处于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的状态。
编辑于2025-06-26 17:36:22国家安全
基本内涵
(某种分类) 政治安全(核心为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
定义
国家的主权、领土、政治制度,人民生命财产等处于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的状态
分类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
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
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在历史上、理论上、实践上的必然结论和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国家安全,首要的是政治安全,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主要任务包括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这一切都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独立自主的原则
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内涵
全面安全理念
综合斗争
防御性原则
和平发展
人民安全
国际合作
中国国家安全教育日 每年的4月15日
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
理解:麦金德、马汉、斯皮克曼、拉采尔
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涵盖了多位学者的贡献,其中麦金德(Mackinder)、马汉(Mahān)、斯皮克曼(Spykman)和拉采尔(Lacoste)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下是对这些学者的简要分析: 1.哈尔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 ①核心理论: 麦金德提出了“心地带理论”(Heartland Theory),认为全球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地区是欧亚大陆中心的“心地带”(Heartland),控制这一地区就能够掌握全球的地缘政治主导权。 ②重要观点: 他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为地缘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竞争在于对关键地缘区域的控制。 2.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Mahan): ①核心理论: 马汉提出了“海权理论”(Sea Power Theory),主张海上强大的国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战略优势。 ②重要观点: 他认为掌握制海权是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关键,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至关重要。 3.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 ①核心理论: 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理论”(Rimland Theory),认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关键在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地带。 ②.重要观点: 他强调控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对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提出了“制衡地缘政治”思想。 4.约瑟夫·拉采尔(Yves Lacoste): ①核心理论: 拉采尔主张“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史”(Spatial History)的概念,强调地缘政治和地理空间对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②重要观点: 他关注文化、历史和地理对国际关系的塑造,提出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包括更广泛的社会科学内容。 这些学者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并为理解国际政治格局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不同理论强调了不同地缘区域的重要性,反映了地理、经济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交织。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影响,但它们的核心思想仍然对于理解国际政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国地缘安全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 一、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 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 二、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 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1]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 三、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中美局势
①竞争与合作: 中美之间存在着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双方在贸易、技术领域存在紧张关系,同时也有一些合作共赢的领域。 ②地缘政治因素: 南中国海、台湾、香港等问题成为中美之间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两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争夺,影响了地区稳定和国际关系。 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整体态势和基本走向,同时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的根本利益,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东南亚局势 (南海问题)
①南中国海争端: 中国与东南亚多国在南中国海存在领土争端,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领海划界、岛礁争端等。这导致了地区紧张局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②地区合作与分歧: 东南亚国家在地区合作组织(如东盟)中通力合作,但也存在一些内部分歧。有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既保持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又寻求美国的安全支持。 ③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积极参与,但也有担忧该倡议可能增加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
中俄友好关系
东北亚局势
南亚地区局势
中亚地区局势
国际战略形势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国际战略格局概念
国际战略格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理解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全球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战略形势现状: 1.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一、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时代的主流。 二、大国家的力量趋于平衡; 三、发展经济和科技创新仍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二、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将面临长期斗争. (美国建立单机世界的图谋严重迟滞了多极化的发展。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的机制尚未形成 3.国际局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未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发展,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二、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国际关系
多极化、双边化
全球化
战略联盟和合作
冲突与竞争
国际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