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9.系统解剖《神经系统》
"探索大脑奥秘:从随意运动到情感记忆的精密调控!这段简介将带您快速了解神经系统的核心功能与结构 下丘脑作为关键整合中枢,既调节体温、睡眠和尿崩症(表现为烦渴多尿、低比重尿),又参与情感与记忆它通过古纹状体和小脑脚(上/中/下)连接小脑,协调骨骼肌运动脑干(延髓、脑桥、中脑)传导面部感觉与味觉,而基底核和边缘叶等端脑结构处理内脏感觉与自主神经活动(如心血管调控)。脑出血或梗死可能导致电报式语言,ADH分泌不足则引发中枢性尿崩12对脑神经和脊神经丛(颈/臂/腰/骶)完成感觉运动传导,白质与灰质构成信息高速公路" 。
编辑于2025-07-09 12:36:59"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
脊神经
重要毗邻:前→锥体及椎间盘,后→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上→上位椎弓的椎下切迹,下→下位椎弓的椎上切迹
纤维分布
躯体感觉纤维→脊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
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组成后根
躯体运动纤维→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轴突构成,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内脏运动纤维→胸髓12个节段和腰髓1-3节段的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骶髓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分支
前支
分布:躯干前外侧,四肢的皮肤和肌肉
脊神经发出的最粗大分支,混合性神经支,神经纤维含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
胸腹部——保持节段性分布,其他——形成神经丛,颈臂腰骶丛(感受器和效应器)
后支
分布:人体后正中线附近的肌肉和皮肤,具有节段性
第1颈神经后支→枕下神经,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枕大神经,第3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第3枕神经,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上皮神经,第1-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臀中皮神经
交通支
白交通支、灰交通支
脊膜支
分部
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颈丛
组成
C1-4前支(1-4颈神经前支);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分支
(1)浅支——枕小、耳大、颈横、锁骨上; (2)深支——膈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膈肌运动,感觉纤维→胸膜、心包及膈肌下面部分腹膜,若损伤,影响同侧半膈肌功能,"呃逆"
臂丛
组成
C5-8和T1前支大部分;位置:斜角肌间隙-腋动脉周围,分为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
分支
(1)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 (2)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腋神经——发自后束,支配三角肌、小圆肌; (3)肌皮神经——发自外侧束,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发自内外侧束,支配大部分前臂屈肌、鱼际肌(拇收肌例外),1、2蚓状肌,若伤→猿手; (5)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拇收肌、骨间肌,3、4蚓状肌,若伤→爪形手; (6)桡神经——发自后束,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若伤→垂腕;
胸神经前支
分类
第1-11对→肋间神经,第12对→肋下神经
分布
T2:胸骨角平面; T4:乳头平面; T6:剑突平面 T8:肋弓平面; T10:脐平面; 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腰丛
组成
部分T12+L1-3+部分L4前支。
位置
位于腰大肌深面。
分支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 股神经→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皮支:最长的是隐神经
骶丛
组成
L4(部分)+L5+S1-5+C01前支。全身最大的脊神经丛。
位置
位于骶骨和梨状肌前。
分支
(1)坐骨神经——支配大腿后肌群,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 (2)胫神经→支配小腿后群肌及皮肤、足底肌及皮肤,分支-足底内外侧神经。 (3)腓总神经→腓浅,支配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皮肤;腓深,支配小腿前群肌及足背肌。
脑神经
嗅神经
性质
特殊内脏感觉
兴奋传递至嗅球
连接部位
端脑
出颅部位
筛孔
到颅前窝连于嗅球
视神经
性质
特殊躯体感觉
连接部位
间脑
出颅部位
视神经管
动眼神经
性质
一般躯体运动
动眼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
动眼神经副核
支配
上直肌、上睑提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进入睫状神经节(内脏副交感)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连接部位
中脑
出颅部位
眶上裂
滑车神
性质
一般躯体运动
支配
上斜肌
连接部位
中脑
出颅部位
眶上裂
三叉神经
性质
一般躯体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
连接部位
脑桥
出颅部位
眼神经
眶上裂
上颌神经
圆孔
下颌神经
卵圆孔
展神经
性质
一般躯体运动
连接部位
脑桥延髓沟
出颅部位
眶上裂
支配
外直肌
面神经
性质
特殊内脏运动
来自面神经核,支配面部表情肌。
一般内脏运动
上泌涎核
经过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
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以及鼻腔口腔黏膜的受体
特殊内脏感觉
神经元胞体位于膝神经节
周围突在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蕾
中枢突入脑后止于孤束核上部
一般躯体感觉
传导耳部小块皮肤的浅感觉和面肌的本体感觉
神经元胞体位于膝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连接部位
脑桥延髓沟
出颅部位
内耳门到茎乳孔
经过内耳门、内耳道达内耳道底,穿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最后从茎乳孔出颅。
面神经管分支
鼓索
膝神经节处发出
含有味觉纤维
分布于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蕾
含有副交感纤维
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岩大神经
膝神经节发出
在翼腭神经节换元
节后纤维分布泪腺以及鼻腔、腭的黏膜腺
特殊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副交感根
上泌涎核
经过岩大神经换元
交感根
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
感觉根
上颌神经的分支
控制
泪腺、鼻甲、腭的黏膜
一般感觉
腺体分泌
下颌下神经节
副交感根
上泌涎核
经过鼓索加入舌神经,再到达下颌下神经节
交感根
面动脉的交感丛
感觉根
舌神经
控制
舌下腺、下颌下腺
前庭蜗神经
性质
特殊躯体感觉
连接
脑桥延髓沟
出颅部位
内耳门
分支
前庭神经
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连接部位
延髓橄榄后沟
出颅
颈静脉孔
特殊神经节
耳神经节
副交感根
下泌涎核
控制腮腺分泌
交感根
脑膜中动脉交感丛
感觉根
耳颞神经
传导腮腺一般感觉
运动根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下颌神经达此节
分布于
鼓膜张肌、腭帆张肌
舌下神经
性质
一般躯体运动
舌下神经核
连接部位
延髓
出颅部位
舌下神经管
分布
舌内肌
部分舌外肌
迷走神经
性质
一般内脏运动
迷走神经背核
分布到颈部、胸腔脏器和腹腔大部分脏器
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
一般内脏感觉
颈静脉孔下方的迷走神经下神经节
周围突
内脏神经纤维
中枢突
孤束核
特殊内脏运动
疑核
支配
软腭
咽喉肌
一般躯体感觉
颈静脉孔的迷走神经上神经节
周围突
硬脑膜
耳郭
外耳道
中枢突
三叉神经感觉核
连接部位
橄榄后沟
出颅部位
颈静脉孔
走行
左迷走神经
在食管下段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
经过右肺根后方达到食管后面,下行集中构成迷走神经后干。
分支
颈部
喉上神经
颈内动脉内侧下行
内支与喉上动脉伴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
支配喉黏膜,会厌舌根
一般内脏感觉
外支支配环甲肌
特殊内脏运动
颈心支
颈上心支
主动脉神经
感受主动脉弓血压变化和化学刺激
一般内脏感觉
胸部和腹部
喉返神经(左侧)
在主动脉弓前方发出,由前向后勾绕主动脉弓返回至颈部,行于气管和食管之间的沟内,至甲状腺侧叶深面,进入喉内,称为喉下神经。
分布于声门裂以下喉腔
环甲肌以外的喉肌
右侧喉返神经
勾绕锁骨下动脉上行
副神经
性质
特殊内脏运动
连接部位
橄榄后沟
出颅部位
颈静脉孔
分支
脊髓根
颈髓1~5节段的副神经核
颅根
疑核
延髓根
加入迷走神经
内脏神经系统
调节内脏、心血管等器官的运动及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位于脊髓T1~L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周围部
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
按位置
椎旁神经节
由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的一部分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和前支止 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节即椎旁神经节。
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交感干沿脊柱两侧走行, 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椎前神经节
由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的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和前支穿 过椎旁神经节止于脊柱前方的交感神经节,因位于脊柱前方故称椎前神经节
包括
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及主动脉肾神经节
交通支
白交通支
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存在于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
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
分布
颈部
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3~4个交感神经节,多者可达6个,分别称颈上、中、下神经节
胸部
胸交感干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每侧有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胸神经节。
腰部
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
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神经节和一个奇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由这些核的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
周围部
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周围或器官的壁内,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内的细胞即为节后神经元。
颅部的副交感神经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ⅶⅸⅹ对脑神经内
骶部的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周围部神经节的部位不同
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分布范围不同
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到达所支配的脏器的行程中,常互相交织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
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腹下丛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内脏感觉神经将其变成神经冲动,并将内脏感觉性冲动传到中枢,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各内脏器官的活动。
与躯体感觉神经的不同
痛阈较高
弥散的内脏痛
脊髓
灰质
前角
两型
α运动神经元
2/3,梭外纤维。
γ运动神经元
1/3,梭内纤维。
两群
内侧群
支配颈、躯干肌,见于脊髓全长。
外侧群
支配上下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前角损害
阶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常有肌束震颤,肌电图出现巨大综合征。
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
侧角
C8-L2
脊髓交感神经中枢
支配血管内脏和腺体的活动
C8-T1支配同侧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血管和汗腺。
病变
C8-L2病变
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
C8-T1病变
Horner综合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S2-4
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
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病变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后角
与感觉有关,主要接受后根传入脊髓的各种感觉。
后角损害
病侧相应皮结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胶质瘤。
中央管
中央管附近的损害
双侧对称的分离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
白质
上行纤维 (感觉传导束)
外侧部,无髓细纤维,主要传导痛温觉、内脏感觉冲动 内测部,有髓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和楔束
传导同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深感觉,如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两点间距离、物体的质地纹理的辨别觉)。
后索损害
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共济失调,由于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辨别在皮肤书写的字和几何图形。
刺激性病变可有电击样剧痛
脊髓小脑束 (前后两束)
传导躯干和下肢的非意识性(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
与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
侧索损害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痛温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 (前束和侧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浅感觉(痛温觉粗略触觉)的2级神经元
前束传导触压觉
侧束传导痛温觉
前索损害
病变水平以下粗感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常有弥散性疼痛,常伴感觉过敏
下行纤维 (运动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延髓下端交叉,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大部分对侧
皮质脊髓侧束
主要支配四肢肌,接受对侧大脑纤维
少部分同侧
皮质脊髓前束
主要支配双侧躯干肌
红核脊髓束
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
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顶盖脊髓束
参与视听反射、头颈反射
网状脊髓束
调节肌的紧张度
内侧纵束
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的运动
脑
端脑
额叶
皮质运动区
中央前回
支配对侧随意运动
运动前区
皮质运动区前方
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的抑制区
皮质视中枢
额中回后部
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与手部皮质运动区相邻(失写症)
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外侧裂上额下回后部交界
管理语言运动
电报式语言
电报式语言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
额叶前部
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顶叶
皮质感觉区
中央后回
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
运用中枢
缘上回
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视觉性语言中枢
即阅读中枢,角回
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
颞叶
感觉性语言中枢
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能听不懂
嗅觉中枢
钩回和海马回前部
颞叶前部
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颞中回后部
命名性失语
枕叶
视中枢
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传来的视网膜视觉冲动
纹状区周围病变
视觉失认
顶枕颞交界区病变
视物变形,癫痫先兆
岛页
内脏感觉和运动
边缘页
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
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中脑顶盖、岛页前部、额叶眶面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参与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活动
内囊
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前肢
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膝部
皮质核束
后肢
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 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听辐射
损伤有三偏综合征
基底核
纹状体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多见于帕金森综合征
壳核
新纹状体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多见于舞蹈病(风湿性、遗传性)和肝豆状核变性
尾状核
杏仁核
屏状核
古纹状体
间脑
丘脑(背侧丘脑)
前核群
丘脑前核
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
背内侧核
腹内侧核
与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也与记忆功能和情感调节有关
外侧核群
背侧核群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腹侧核群
腹前核
调节躯体运动
腹中核(腹外侧核)
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传导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后核群
丘脑枕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传导听觉的纤维,发送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送纤维至枕页的视觉中枢
上丘脑
松果体
松果体肿瘤
帕里诺综合征
缰连合
后连合
底丘脑
丘脑底核
参与锥外系功能
偏身抛掷运动
下丘脑
摄食中枢:灰结节外侧区,消瘦、恶质病 后区网状结构:参与上行激活系统,觉醒相关,睡眠过度、嗜睡,发作性睡病 前区和后区:副交感和交感的高级中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不稳、心率改变、多汗、腺体分泌障碍、胃肠功能失调等 后区:交感高级中枢,
视前区
视前核
视前内侧核
视前外侧核
体温调节相关(散热中心)、睡眠相关
中枢性高热、不能忍受高温环境;失眠
视上区
视上核
水代谢相关
视旁核
糖代谢相关
中枢性尿崩
ADH分泌减少所致
烦渴多饮、多尿、尿比重降低、尿中不含糖
结节区
背内侧核
脂肪代谢相关
向心性肥胖
腹内侧核
性功能相关、饱食中枢
性器官发育迟缓、下丘脑性肥胖
弓状(漏斗核)
乳头体区
后核
产热保温相关
体温过低
乳头体核
小脑
冠状分
前叶
原裂
后叶
小脑脚
小脑上脚
与中脑相连
主要由小脑的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中脚
与脑桥相连
由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聚合而成
小脑下脚
与延髓相连
由延髓中、下部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形成
原外侧裂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纵向分
蚓部
原小脑
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皮质
接受同侧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的纤维
传出纤维联系同侧前庭神经核
通过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
维持身体平衡
半球中间部
旧小脑
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传入
蚓部皮质经顶核传出
同侧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网状脊髓束
控制躯干肌和近端肢体骨骼肌的张力和运动的协调性
中间部皮质经中间核传出
经小脑上脚止于对侧红核、背侧丘脑腹中间核
小脑上脚在被盖中央交叉,即小脑上脚交叉
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远端肢体骨骼肌的张力和运动的协调性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传入
半球外侧部
新小脑
大脑小脑
齿状核
(大脑皮质-皮质脑桥束-脑桥核-)经小脑中脚传入
对侧背侧丘脑腹中间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返回同侧
保证随意运动的自如和协调
脑干
中脑
顶盖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接受经上丘臂传入的来自视网膜(视束)纤维
在被盖交叉至对侧
顶盖脊髓束
止于脑干和脊髓的运动核
完成视觉和听觉反射
接受来自外侧丘系、下丘、大脑皮质、脊髓等传入纤维
下丘(听觉中继站、反射中枢)
上丘
顶核脊髓束
止于脑干和脊髓的运动核
参与完成由声音引起的听觉反射活动
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完成听觉传导
接受外侧丘系大部分纤维
脑神经核
Ⅲ动眼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
支配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和提上睑肌
Ⅳ滑车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
支配上斜肌
动眼神经副核
内脏运动核
副交感节前纤维
汇入动眼神经
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
躯体感觉核
大脑脚
中脑被盖
红核
接受来自大脑皮质和小脑的传入纤维
交叉到对侧下行形成红核脊髓束
终止于脊髓前角
兴奋屈肌的运动神经元
同侧下行组成被盖中央束
下橄榄核
小脑
小脑脚上交叉
小脑上脚(小脑传出纤维)在下丘阶段被盖中央左右交叉
止于红核和间脑
黑质
分泌多巴胺
网状结构
分区与核群
正中区与中缝核群
内测区与内侧核群
外侧区与外侧核群
功能
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可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参与睡眠、觉醒、警觉
对躯体运动的影响和调节
抑制区
网状脊髓侧束
抑制骨骼肌的运动和肌张力
易化区
网状脊髓前束
增强骨骼肌的运动和肌张力
对内脏和内分泌活动的影响和调节
中缝核作用
抑制痛觉冲动上行
上行抑制系统
参与睡眠
毁损中缝核至高度失眠
体温调节相关
兴奋使体温升高
脑桥
脑桥基底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止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
下行延续为延髓的椎体
皮质脑桥束
脑桥被盖部(脑神经核)
Ⅴ三叉神经运动核
躯体运动核
发出的纤维汇入下颌神经
支配咀嚼肌
Ⅵ展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
眼球外直肌
Ⅶ面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
全部面肌,上部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下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Ⅷ前庭神经核
躯体感觉核
接受平衡觉冲动
前庭脊髓束
止于脊髓前角
提高肌张力,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
内侧纵束
中脑
止于运动眼球外肌的脑神经核(Ⅲ Ⅳ Ⅵ)
颈髓
止于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
完成眼肌和头颈姿势的前庭反射
前庭小脑纤维
小脑下脚
小脑
参与平衡调节
平衡调节
上泌涎核
内脏运动核
副交感节前纤维
汇入面神经
控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口腔鼻腔粘膜腺体的分泌
蜗神经核
躯体感觉核
分为蜗背侧核、蜗腹侧核
接受听觉冲动, 横行内侧丘系至对侧
斜方体
外侧丘系
一侧外侧丘系有双侧传入纤维,故一侧听觉传导束受损只会引起双侧听力减弱,不会导致一侧完全失听
中脑上丘换元(大部分)
内侧膝状体
颞横回大脑皮质
部分纤维止于上橄榄核
经上橄榄核中继
加入同侧和对侧外侧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接受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升支,与头面部触、压觉有关
延髓
延髓腹侧锥体束
部分止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
皮质核束
止于脊髓前角
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
3/4对侧
皮质脊髓侧束
1/4同侧
四肢脊髓前束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延髓下部背侧薄、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接受脊髓传导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上行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大脑皮质
延髓中、上部下橄榄核
接受大脑皮质、中脑红核、脊髓纤维
橄榄小脑束至对侧经小脑下脚进去小脑
与直立行走、手的技巧性活动有关
脑神经核
Ⅸ下泌涎核
内脏运动核
副交感节前纤维
汇入舌咽神经
支配腮腺分泌
Ⅹ迷走神经背核
内脏运动核
副交感节前纤维
汇入迷走神经根
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
Ⅺ副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
出颅汇入迷走神经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Ⅻ舌下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
支配同侧舌肌
疑核
躯体运动核
汇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颅根
支配软腭、咽喉、食管上部骨骼肌
孤束核
内脏感觉核
孤束
由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内脏感觉传入纤维长降支组成
内侧丘系
背侧丘脑
大脑皮质
直接或间接与脑干内的运动核、网状结构及脊髓内与内脏运动有关的运动核联系
完成内脏反射活动
三叉神经脊束核
接受由三叉神经脊束传导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痛温觉冲动
浮动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