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郑国君主顺序关系图一览【春秋时期】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郑国君主顺序关系图一览【春秋时期】,梳理了从郑桓公到郑献公(姬趸)等各位君主的在位时间、继位背景以及关键历史事件等信息。通过这一图表,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郑国在春秋阶段的政治传承脉络。
编辑于2025-09-30 15:54:21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郑国君主顺序关系图一览【春秋时期】,梳理了从郑桓公到郑献公(姬趸)等各位君主的在位时间、继位背景以及关键历史事件等信息。通过这一图表,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郑国在春秋阶段的政治传承脉络。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曹操的一生,Main content: 七、人物历史地位评价,六、对后世的影响,五、相关典故,四、性格画像,三、文学作品,二、军事与政治主要成就及关键事件,一、个人生平简介。
【楚国兴衰八百年:从蛮夷小邦到问鼎中原的霸主】 楚国历史跨越西周至战国,历代君王中:楚武王自立为王,开疆拓土楚庄王"问鼎中原"成就春秋霸主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强盛一时而楚怀王昏招迭出,终致秦灭楚其兴衰脉络清晰奠基者开拓(熊绎、熊渠)、争霸者崛起(成王、庄王)、改革者图强(悼王、威王)、昏聩者亡国(怀王、顷襄王),展现了先秦大国的完整生命周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郑国君主顺序关系图一览【春秋时期】,梳理了从郑桓公到郑献公(姬趸)等各位君主的在位时间、继位背景以及关键历史事件等信息。通过这一图表,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郑国在春秋阶段的政治传承脉络。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曹操的一生,Main content: 七、人物历史地位评价,六、对后世的影响,五、相关典故,四、性格画像,三、文学作品,二、军事与政治主要成就及关键事件,一、个人生平简介。
【楚国兴衰八百年:从蛮夷小邦到问鼎中原的霸主】 楚国历史跨越西周至战国,历代君王中:楚武王自立为王,开疆拓土楚庄王"问鼎中原"成就春秋霸主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强盛一时而楚怀王昏招迭出,终致秦灭楚其兴衰脉络清晰奠基者开拓(熊绎、熊渠)、争霸者崛起(成王、庄王)、改革者图强(悼王、威王)、昏聩者亡国(怀王、顷襄王),展现了先秦大国的完整生命周期。
郑国君主顺序关系图一览【春秋时期】
1. 郑桓公(姬友)
在位时间:公元前806年公元前771年
在位时长:35年
去世年龄:约58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周宣王异母弟,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为郑国首任君主
关键事件:
1. 受封建郑,奠定郑国基础
2. 公元前774年,任周幽王司徒,掌管教化,深得百姓爱戴
3.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开国君主,贤明有作为,为郑国早期发展奠定根基,忠于周王室,最终殉国,获后世肯定
2. 郑武公(姬掘突)
在位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
在位时长:26年
去世年龄:约55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桓公之子,公元前771年父死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因功获周平王重用,继承郑国君位
关键事件:
1. 护送周平王东迁,确立东周初年郑国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
2. 征服虢国、郐国等小国,拓展郑国疆域,将都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3. 推行“武公之略”,发展农业、手工业,增强郑国国力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第二代君主,有雄才大略,通过军事扩张和内政改革壮大郑国,为郑国成为春秋初期强国奠定基础,被视为郑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君主
3. 郑庄公(姬寤生)
在位时间: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
在位时长:42年
去世年龄:约67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武公长子,因出生时难产遭母亲武姜厌恶,但其父郑武公坚持立其为太子,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平定共叔段叛乱(公元前722年),巩固君权,史称“郑伯克段于鄢”
2. 与周王室发生矛盾,公元前707年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桓王率领的联军,射伤周桓王,使周天子权威受损
3. 任用祭仲、颍考叔等贤臣,发展经济,强化军事,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小霸”,国力达到顶峰
4. 多次会盟诸侯,主导中原政治局势,如公元前715年会盟鲁、齐,公元前706年救援齐国等
历史定位和评价:春秋初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郑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开创郑国“小霸”局面,打破周天子权威,对春秋时期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被《左传》等史籍重点记载,虽有“不尊王”之举,但治国能力广受认可
4. 郑昭公(姬忽)
在位时间:公元前701年(首次在位)、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95年(二次在位)
在位时长:首次约1年,二次2年,累计约3年
去世年龄:约35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庄公长子,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后,在祭仲支持下首次登基;后因祭仲被宋庄公胁迫,改立其弟姬突(郑厉公),郑昭公流亡卫国,公元前697年郑厉公因与祭仲矛盾流亡,郑昭公被迎回二次登基
关键事件:
1. 首次在位时,因拒绝宋庄公索要财物的要求,导致祭仲被胁迫,自身流亡
2. 二次在位期间,与大夫高渠弥矛盾加深,公元前695年被高渠弥刺杀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君主中命运多舛者,缺乏政治手腕和强势掌控力,两次在位均未能稳定郑国局势,最终死于内乱,反映出郑庄公死后郑国权力斗争的混乱
5. 郑厉公(姬突)
在位时间: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97年(首次在位)、公元前680年公元前673年(二次在位)
在位时长:首次3年,二次7年,累计约10年
去世年龄:约45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庄公次子,母亲为宋国人,公元前701年郑昭公首次登基后,在宋国支持下,由祭仲改立为君(首次在位);公元前697年因试图铲除祭仲失败,流亡蔡国、陈国等地,公元前680年借助齐桓公力量回国复位(二次在位)
关键事件:
1. 首次在位时,与祭仲权力斗争激烈,最终因计划泄露流亡
2. 流亡期间,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齐国、鲁国等建立联系
3. 二次在位期间,稳定郑国政局,公元前678年与齐、鲁等国会盟,恢复郑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公元前673年帮助周惠王平定王子颓之乱,获周惠王赏赐土地,提升郑国声望
历史定位和评价:有政治野心和一定能力的君主,虽经历流亡但能复位,二次在位期间稳定郑国局势,借助诸侯和周王室力量提升郑国地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郑庄公死后郑国的混乱局面,但整体未能重现郑国“小霸”辉煌
6. 郑子亹(姬亹)
在位时间:公元前695年公元前694年
在位时长:约1年
去世年龄:约30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庄公三子,公元前695年郑昭公被高渠弥刺杀后,高渠弥为稳固自身地位,拥立其为君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与齐国关系紧张,公元前694年前往齐国参加盟会,因早年与齐襄公结怨,被齐襄公杀死,高渠弥也被车裂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无实际治国作为,在位时间极短,其被杀反映出郑国当时在诸侯中的弱势地位,以及齐襄公的强势
7. 郑子婴(姬婴,又称郑子仪)
在位时间: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80年
在位时长:14年
去世年龄:约40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庄公四子,公元前694年郑子亹被齐襄公杀死后,在祭仲支持下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郑国政局相对平稳,但国力持续衰落,受制于齐国、鲁国等大国
2. 公元前680年,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回国,郑子婴被郑厉公的支持者杀死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历史上较为平庸的君主,在位期间虽维持了郑国的暂时稳定,但未能扭转国力衰落趋势,最终成为郑厉公复位的垫脚石,其统治是郑国由强转弱过程中的一段过渡时期
8. 郑文公(姬踕)
在位时间:公元前673年公元前628年
在位时长:45年
去世年龄:约70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厉公之子,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初期,延续郑厉公政策,与周王室保持良好关系,借助诸侯力量维持郑国地位
2. 春秋中期,晋、楚两国崛起,郑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多次在晋、楚之间摇摆,被迫参与两国争霸战争,如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先依附楚国,后倒向晋国
3. 公元前630年,因曾拒绝晋文公(重耳)流亡时的求助,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后通过烛之武游说秦国,解除危机
4. 晚年重用贤臣,发展内政,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郑国局势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处于春秋争霸格局剧烈变化的时期,面对晋、楚争霸的压力,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求生存,虽未能使郑国复兴,但通过周旋维持了郑国的独立,烛之武退秦师等事件也反映出其统治时期郑国仍有一定外交智慧
9. 郑穆公(姬兰)
在位时间:公元前627年公元前606年
在位时长:21年
去世年龄:约45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文公之子,母亲为燕国人,因郑文公晚年猜忌诸子,多个儿子被杀或流亡,姬兰早年流亡晋国,获晋文公支持,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后,在晋国护送下回国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继续奉行“晋强附晋,楚强附楚”的外交政策,平衡晋、楚关系,减少郑国战乱
2. 公元前627年,秦国偷袭郑国,因郑国商人弦高机智犒师,秦国撤军(弦高犒师事件),避免郑国被偷袭
3. 重用公子归生、公子宋等大夫,维持内政稳定,郑国在晋、楚争霸间隙获得一定发展
历史定位和评价:有一定治国能力的君主,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通过灵活外交和内部治理,使郑国保持相对稳定,弦高犒师事件成为春秋时期外交智慧的经典案例,其统治为郑国在动荡的春秋中期争取了喘息空间
10. 郑灵公(姬夷)
在位时间:公元前606年公元前605年
在位时长:约1年
去世年龄:约20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穆公之子,公元前606年郑穆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因“染指于鼎”事件与大夫公子宋发生矛盾,公元前605年被公子宋、公子归生合谋杀死
历史定位和评价:年轻且缺乏政治智慧的君主,因小事与大臣结怨并最终被杀,反映出郑国中后期大夫权力逐渐增强,君主权威进一步衰落,其被杀是郑国卿大夫专权的早期表现
11. 郑襄公(姬坚)
在位时间:公元前605年公元前587年
在位时长:18年
去世年龄:约43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穆公之子,郑灵公被杀后,在大夫石碏(非春秋早期卫国石碏)等支持下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晋、楚争霸加剧,郑国多次被两国攻打,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都城新郑,郑襄公坚守数月后被迫投降楚国,后晋国出兵救郑,爆发邲之战,楚国击败晋国,郑国彻底依附楚国
2. 后期因楚国对郑国剥削加重,逐渐转向晋国,试图平衡与两国关系
3. 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垦土地,一定程度上恢复郑国经济
历史定位和评价:处于晋、楚争霸最激烈时期的君主,面对强国压力,虽有抵抗之举但最终被迫依附,其统治时期郑国进一步沦为大国争霸的附庸,不过其重视内政的举措为郑国延续起到一定作用
12. 郑悼公(姬费)
在位时间: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85年
在位时长:约1年
去世年龄:约25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襄公之子,公元前587年郑襄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郑国仍在晋、楚之间摇摆,因不满楚国的控制,倾向于晋国,与晋国建立盟约
2. 在位时间短,未及实施更多政策便去世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短暂统治的君主,延续了郑襄公时期的外交策略,倾向晋国以摆脱楚国控制,但因在位时间短,对郑国局势影响有限,是郑国依附大国过程中的过渡性君主
13. 郑成公(姬睔)
在位时间:公元前584年公元前571年
在位时长:13年
去世年龄:约40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悼公之弟,公元前585年郑悼公去世后登基;公元前575年,因与楚国结盟,遭晋国俘虏,后经郑国大夫游说,晋国释放其回国,继续担任君主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晋、楚矛盾持续,公元前575年,郑国与楚国结盟,晋国出兵伐郑,爆发鄢陵之战,晋国击败楚国,郑成公被晋国俘虏,后获释
2. 获释后,仍在晋、楚之间寻求平衡,既与晋国保持联系,又不彻底断绝与楚国关系,减少郑国战乱
3. 整顿军队,加强都城防御,提升郑国自保能力
历史定位和评价:有一定韧性的君主,虽曾被俘,但回国后仍能稳定郑国局势,在晋、楚强势压力下,通过谨慎外交维持郑国独立,其统治时期郑国虽仍为附庸,但避免了被大国彻底控制
14. 郑僖公(姬恽)
在位时间: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66年
在位时长:4年
去世年龄:约28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成公之子,公元前571年郑成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继续依附晋国,参与晋国组织的诸侯会盟,如公元前568年参与晋国主导的戚地会盟
2. 与大夫子罕、子驷等关系紧张,公元前566年,因对大夫无礼,被子驷派人杀死
历史定位和评价:缺乏君主威严和政治手段的君主,因与卿大夫矛盾激化被杀,进一步反映出郑国卿大夫专权现象加剧,君主权力被严重削弱,郑国政治混乱程度加深
15. 郑简公(姬嘉)
在位时间: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30年
在位时长:35年
去世年龄:约48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僖公之子,公元前566年郑僖公被杀后,在子驷等卿大夫支持下登基,登基时年幼,由卿大夫辅政
关键事件:
1. 在位初期,卿大夫权力斗争激烈,子驷、子孔等先后专权,公元前555年,子孔因专权被郑国大夫杀死,郑简公逐渐亲政
2. 亲政后,重用子产(公孙侨)为相,推行改革:整顿田制,划定土地疆界;改革赋税制度,按土地面积征收赋税;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将法律条文铸于鼎上,公开法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事件
3. 外交上,在子产辅佐下,巧妙平衡晋、楚关系,减少大国对郑国的干预,使郑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历史定位和评价:郑国中后期重要君主,虽早年受制于卿大夫,但亲政后重用子产推行改革,使郑国出现中兴局面,子产改革对郑国乃至后世都有深远影响,郑简公也因善于用人、支持改革,成为郑国历史上受肯定的君主之一
16. 郑定公(姬宁)
在位时间:公元前529年公元前514年
在位时长:15年
去世年龄:约40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简公之子,公元前530年郑简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继续重用子产,延续子产的改革政策,郑国保持稳定发展
2. 公元前522年,子产去世,郑定公失去重要辅佐,郑国改革成果逐渐难以维持
3. 外交上,仍奉行平衡晋、楚的策略,参与诸侯会盟,如公元前525年参与晋国主导的黄父会盟
历史定位和评价:守成之君,借助子产的辅佐维持了郑国的稳定和发展,子产去世后未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郑国逐渐失去中兴势头,其统治是郑国中兴后的过渡阶段
17. 郑献公(姬趸)
在位时间:公元前513年公元前501年
在位时长:12年
去世年龄:约38岁(推算,生卒年无确切记载)
登基背景:郑定公之子,公元前514年郑定公去世后登基
关键事件:
1. 在位期间,郑国卿大夫势力再次崛起,驷氏、罕氏等家族争夺权力,政局逐渐混乱
2. 晋、楚两国因内部问题,对郑国的干预减少,但郑国自身国力持续衰落,失去与周边小国竞争的能力
郑献公是春秋郑国后期君主,以政治周旋著称,曾以智谋化解楚国威胁。
郑国是西周至战国初期的姬姓诸侯国(前806年-前375年) 都城在今河南新郑 春秋初年凭借地理优势与政治手段成为首个强势称霸的中原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