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维导图,有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
编辑于2021-08-29 22:25:46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直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基本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2.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
4.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剥削制度、两极分化的深刻经济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不仅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而且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1)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本身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保障,而且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2)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势,存在着个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不同行业之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别,存在着个人收入多渠道和分配不公,因而有可能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社会阶层之间出现贫富差距,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调节。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1.我国几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
1.一般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
2.自身的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城市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我们必须始终遵循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复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1)全民所有制
(2)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是由其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
①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它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④它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而又是实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充足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小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只要控股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股份合作制经济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也要提倡和鼓励
(三)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形式和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所组成。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1)个体经济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
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劳有所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以其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工资、奖金、津贴、劳动分红
2.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利息和利润是资本的收入
租金是土地的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收入
(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形成和落实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健全初次分配制度和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1)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资源(土地)、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
(2)在初次分配过程中,首先强调“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在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上强化政府责任
(1)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遵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方针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还要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的方向、衡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终成效的客观标准
(1)关键是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2)必须重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①加强财产权保护,健全财产权制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②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③有更多条件和机会来增加财产性收入
总结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目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5.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作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7.实行按劳分配与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形成和落实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8.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