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戏曲发展史梳理
从较宏观角度来把握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及其流变,串联起各个朝代重点作家与派别,穿插值得拓展思考的亮点知识,在建立起宏观框架的同时,帮助你打开学科思维。
新时代 习新思想,参考2024年考研政治进行的梳理,如有新政策的更新和变动敬请谅解!
从较宏观角度来把握古达汉语的学科框架,串联起各个章节以及重点难点,穿插值得拓展思考的亮点知识,在建立起宏观框架的同时,帮助你打开学科思维。
从较宏观角度来把握现代汉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各个重点章节,穿插值得拓展思考的亮点知识,在建立起宏观框架的同时,帮助你打开学科思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近代历史时间轴思维导图
公元前历史时间轴
中国近代史历史纲要时间线思维导图
工作时间流
大事时间线
历史上著名的墙时间线
2019萌娃运动会时间轴
毛中特时间整理思维导图
毛泽东思想时间轴学习笔记思维导图
解放军军史和战史思维导图
戏曲篇
先秦
有因素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说话
话本
诸宫调
宋杂剧
影戏
傀儡戏
元
元曲
剧曲
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
散曲 不属于戏剧,属于诗词之类的韵文
散曲
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后兴起的新诗体
元人称为“乐府”“今乐府”
明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体质
小令
“叶儿”,是散曲体质的基本单位
套数
由统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生,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艺术特色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代表作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潼关怀古》
戏剧
北杂剧
概述
兴起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金元时代动荡的现实生活
蒙古统治者对杂剧的喜好和关注
元代文人地位卑贱,入仕无门,转向创造杂剧
在唐宋以来 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剧本
体制
四折——楔子
音乐曲调——以北方音乐为基础
角色——旦、末、净、杂
唱法——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
宾白
科介
分期
前期
活动的中心在大都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后期
活动的中心南移
秦简夫、郑光祖、乔吉
内容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间疾苦 《窦娥冤》
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单刀会》
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西厢记》《拜月亭》
歌颂忠良,鞭挞奸佞 《赵氏孤儿》
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
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
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表现力
扩展知识点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关汉卿
作品分类
历史剧
《单刀会》《西蜀梦》(又名《双赴梦》)
喜剧
《救风尘》(《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周舍、宋引章、赵盼儿;《望江亭》杨衙内、白士中
悲剧
《感天动地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演变过程 见前
其他剧作家
白朴
《墙头马上》
《梧桐雨》
马致远
《汉宫秋》
神仙道话剧
纪君祥
《赵氏孤儿》
郑光祖
《倩女离魂》
钟嗣成
《录鬼簿》
对应作家与作品
南戏
南戏名词解释
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称“永嘉杂剧”
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12-14世纪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
后来演化为明清戏曲的主要形式——明传奇
艺术特点
唱歌、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
运用南方曲调,不受宫调限制
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
“南北合套”形式
高明《琵琶记》
地位
传奇的开山之祖,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
特点
蔡柏嗜与赵五娘的出色人物塑造
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
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明
明代传奇
明传奇
名解
传奇概念演变?
四大声腔
昆山
弋阳
海盐
余姚
汤显祖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牡丹亭》
主题思想
沈汤之争
沈璟 吴江派
汤显祖 临川派
其他
注意名解
《浣纱记》
《四声猿》
《宝剑记》
《鸣凤记》
《曲律》
清
清初戏剧
李玉
四传奇 “一人永占”
一捧雪
人兽关
永团圆
占花魁
《清忠谱》
李渔
《闲情偶寄》
《笠翁十种曲》
南洪北孔
康熙朝两大传奇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清中后期戏剧
蒋士铨 三戏曲
《桂林霜》
《冬青树》
《临川梦》
黄图珌 《雷峰塔传奇》
花、雅之争
弹词、鼓词、子弟书
京剧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