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原理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学的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01 19:24:41第一章 教育学的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论语》
《理想国》
《学记》
《雄辩术原理》
特点
1、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2、没形成理论体系
3、停留在检验描述阶段
4、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二、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No.1 近代教育著作
3、康德 No.1 大学讲授教育学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和范畴上,专门的~
3、研究方法上,专门的~,思辨和推理
4、研究结果上,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机构上,专门的~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1、实验E学
2、实用主义E学
3、实科E学
4、文化E学
5、制度E学
6、批判E学
7、马克思主义E学
四、理论深化阶段
1、布鲁姆:E目标分类学
第七章(课程)
2、布鲁纳:认知结构说
内容➕评价
3、赞可夫:教学促进一般发展的E观
含义➕原则
4、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含义
E理论和E实践的关系
教育学的价值
理论价值
反思日常教学经验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实践价值
① E自觉
② E理论知识
③ 态度 信念
④ 自我反思 &发展
⑤ 研究型
元教育学
1、含义
2、举例
3、意义
① 深化发展
② 理论自觉性
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习、传承、践行人类经验的互助活动
(三)激励与教导、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第二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内容
四、教育活动方式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二)心理起源说
(三)劳动起源说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1、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
2、诞生了学校教育
3、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三、 现代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突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二、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阶段性
针对性
差异性
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
关键期
整体性
全面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物质基础、生理前提,提供了可能性
2、成熟程度
3、差异性
4、可塑性
二、环境
1、外部条件、可能性和限制
2、环境的给定性,主体的选择性
3、不能过分夸大
三、主观能动性
1、最终的决定作用
2、制约着环境的内化与主题的自我构建
3、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
1、作用
2、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
3、主导作用的表现
4、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三节、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论
一、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
1、人物观点 2、评价
二、内发论和外烁论
人物➕观点➕评价
三、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人才培养规格
2、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
3、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4、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E性质
2、E目的
3、E的领导权
4、受E权
5、E内容、E结构、E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E内容和水平
2、E背景和E模式
3、E的传统和变革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变迁功能
1、经济功能
(1)可能的劳动力—>现实的劳动力
(2)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
(3)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
(4)产生经济效益,新增长点
2、政治功能
(1)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完成社会政治化
(2)造就管理人才,政治体制变革与完善
(3)全面文化素质,明主政治建设
(4)社会舆论,政治时局
3、文化功能
(1)传承
(2)融合
(3)选择
(4)创新
4、生态功能
(1)建设生态文明
(2)普及知识,提高素质
(3)引导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含义
2、重要意义
(1)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2)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3)影响社会公平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E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
2、E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E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E观
2、把E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含义、
(2)原因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1、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1)高考、高校扩招
(2)普及义务教育立法
(3)资助
(4)巨大发展
2、面临问题
(1)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2)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a、城乡发展
b、农民工子女
c、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3、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义务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
(3)高等教育质量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定向
调控
评价
三、教育方针
1、概念
2、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科学含义
2、社会条件
3、重要意义
4、如何实现
三、内在目的论 & 外在目的论
四、教育准备生活说 & 教育适应生活说
答题
1、人物
2、观点
3、优点
4、局限性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构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总要求
2、根本性质
3、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标准
4、全民素质
5、独立个性
三、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1、做人打好基础
2、在未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
3、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四、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成分:全面发展教育
㈠ 含义
㈡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㈢ 五育之间的关系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含义和特点
二、历史发展
1、原始 2、古代阶级社会 3、现代社会 4、未来
三、终身教育
第二节、现代学校制度
一、学制的概念
二、学制的类型
1、单轨型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答题
1、简介
2、内容
3、特点
三、学制的变革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
1、学前 2、初等E 3、中等E 4、高等E
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1、学前E
2、义务E
3、高中阶段E
4、职业E与普通E
5、高等E
6、终身E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述
二、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四、课程的实施文本
第二节、课程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
三、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四、泰勒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课程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七、课程的一元性&课程的多元性
第四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含义与步骤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二)课程目标的来源(依据)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五)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六)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五节、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
2、课程改革的理念
3、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四、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其他内容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流行的两种说法
2、含义
3、三种表现文本
(二)古德莱德课程分类
1、理想课程2、正式课程3、领会课程4、实行课程5、经验课程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大课程与小教学
2、大教学与小课程
3、目的与手段
(四)课程的实施文本
1、课程计划
含义➕地位➕内容
2、课程标准
含义➕内容➕意义
3、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
含义➕原则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1、观点
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②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③科学知识是课程的中心
2、评价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
1、观点
①反对传统教育学习固定的知识体系 ②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③课程是改造经验的过程
2、评价
(三)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1、观点
①人物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评价
(四)泰勒的目标模式
1、内容:围绕四个问题
2、考虑三方面因素
3、评价
第三节、课程争论的几个问题
一、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含义➕优点➕缺点
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含义➕实践➕优点➕缺点
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五、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七、课程的一元性&课程的多元性
第七章 课程
第四节、课程设计
一、含义➕步骤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概念
2、课程目标的来源
3、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4、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5、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6、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课程内容的组织
① 直线式与螺旋式
② 学科的逻辑与心理的逻辑
③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第五节、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政策
整体性、灵活性
2、课程结构
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3、课程内容
基础性、时代性
4、课程实施
新取向、弹性化、信息化、多样化
5、课程评价
过程性、主体性、多元性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四、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其他内容
1、课程目标上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程结构上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3、课程内容上
课程标准 教材 教师培训
4、课程实施
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
第八—九章 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1、教学概念
2、意义
3、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
三、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掌握知识&并行教育
3、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4、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
5、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含义
2、常见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制 小组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法 走班制 慕课 翻转课堂 泛在学习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辅助组织形式
第四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概述
二、中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演示法 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研究法、问题教学法
第五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概念➕意义➕种类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第十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
1、德育概念
2、德语特点
3、德育功能
4、德育任务
5、德育内容
(1)广义德育内容
(2)狭义德育内容
(3)德育内容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构建过程
2、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3、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4、学生德育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一、德育原则
1、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2、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3、疏导原则
4、长善救失原则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8、教育影响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
2、陶冶
3、锻炼
4、修养
5、榜样
6、奖惩
第四节、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子主题
子主题
浮动主题
第十一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专业性
二、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
2、个人价值
3、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专业权利
2、专业义务
四、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1、教师的“角色丛”
2、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
3、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五、教师的素养
1、高尚的师德
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六、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1、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紧迫感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3、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一、学生观
二、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2、良好师生关系的准则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准则
第十二章、班主任
第一章、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意义与任务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第二节、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生态功能&归属功能
2、教导功能&自主功能
3、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
二、学生群体及其主要类型
1、班集体
2、学生群体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3、自主活动阶段
四、培养集体的方法
1、目标
2、集体核心
3、集体活动
4、班风
5、个别教育工作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一、学习管理概述
1、概念
含义➕特征
2、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学校管理者
学校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手段
3、学校管理体制
4、校长负责制
含义
问题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目标
过程
基本环节
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
相互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1)教学管理
(2)教师管理
(3)学生管理
(4)总务管理
二、学校管理详情与发展趋势
(1)学校管理法制化
(2)学校管理人性化
(3)学校管理民主化
(4)学校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