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平衡与协调训练
这是一篇关于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平衡概述、协调概述、平衡训练、结合新技术的平衡训练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06 00:38:19平衡与协调训练
运动功能范畴,常见中枢系统疾病:脑卒中、脑外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帕金森
平衡概述
定义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人体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分类
静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
①自动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②他动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对外界的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平衡反应
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可通过有意识地训练提高
平衡反应形成规律
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是指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撑点时,身体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跌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是指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视觉系统
由视网膜所收集到的信息经过视觉通路传入到中枢,提供了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在视觉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的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的位置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躯体觉
皮肤感觉(触、压觉)
与支撑面接触的皮肤的触觉、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
本体感觉
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属于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撑面而变化的信息(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闭目站立困难:外周神经病变(足底皮肤触觉、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
前庭系统
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中脑的第四对脑神经(滑车神经)进入脑干。
头部旋转刺激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
①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
②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
在视觉和躯体感觉正常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发生冲突时,变得至关重要。
前馈、反馈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输入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
三种感觉整合,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
运动控制(输出)
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可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运动,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运动
踝策略
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策略
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持面上(小于双足面积),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策略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为身体重新确定稳定站立的支持面,避免摔倒。
站立时的支撑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面积
维持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躯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应调节、小脑共济失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
平衡的评定
主观
观察法
坐、站、行走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量表法
Berg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Brunel平衡量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以及“站立-走”计时测试
客观
平衡测试仪
平衡训练方法的分类
体位
仰卧位训练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训练
肘膝跪位训练
双膝跪位训练
半跪位训练
坐位训练
站立位训练
是否借助器械
平衡板
训练球
平衡仪
能力
静态平衡训练Ⅰ
自动态平衡训练Ⅱ
他动态平衡训练Ⅲ
疾病类型
脊髓损伤患者
脑卒中或脑外伤
帕金森
协调概述
定义
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所完成的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功能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分类
小脑性共济失调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主要功能时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明显。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并有快速及交替运动异常,字越写越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
顶叶性共济失调
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颞叶性共济失调
较轻,表现为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障碍
站立不稳,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视地面行走,在黑暗中则难以行走。检查时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闭目难立征阳性
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视觉
本体觉
中枢整合
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小脑更重要)
运动控制
肌群力量
小脑损伤---共济失调&平衡
评定
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
轮替试验
示指对指试验
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
排膝试验
跟-膝-胫试验
旋转试验
拍地试验
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有无异常
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平衡训练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支撑面积
平衡的条件
稳定极限
摆动的频率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训练原则
安全性
循序渐进
个体化原则
综合性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训练
肘膝跪位训练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训练
坐位训练
站立位训练
特殊的平衡训练----前庭功能训练
结合新技术的平衡训练
虚拟现实下平衡训练(VR)
康复机器人辅助下平衡功能训练
注意事项
①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②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肺等疾患,生命体征不稳定时,暂不宜训练
③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④训练前、训练中或出院前要注意平衡功能评定,以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⑤当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功能障碍时,要注意综合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