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中学课程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二、中学课程
2.1课程概述
概念
课业及其进程
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按学科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按对学生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又叫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
又叫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
代表: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布拉梅尔德
2.2课程目标与内容
目标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内容
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
2.3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
设计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指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开发
影响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特征和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情境模式
实施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
创生取向
评价
主要模式
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
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施状况
观念变革
学生观
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观
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教师观
角色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行为
师生关系: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反思
同事关系:合作
结构变革
类型调整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