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病、病因等你是否还记得全部,是不是又忘记了不少。我将整个基础理论的要点手工整理,考研党必备,看了必须上岸。
编辑于2019-08-10 09:49:51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
基本概念
事物的阴阳属性
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区别)
阴阳互根互用(联系)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共存)
互根互用
对立制约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及平衡
中医学的应用
人体的组织结构
脏腑形体分阴阳
经络系统分阴阳
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概括病证
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法于阴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阳胜则阴病
阴阳偏衰的治则(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病治阴
治:补也
阴阳互损的治则
阴阳互补,谁虚偏补谁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
阳:温热
阴:寒凉
五味
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升降浮沉
阳:升浮
阴:降沉
五行学说
五行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特性
木
木曰曲直
生长 升发 条达 舒畅
火
火曰炎上
温热 上升 光明
土
土爰稼穑
生化 承载 受纳
金
金曰从革
沉降 肃杀 收敛
水
水曰润下
滋润 下行 寒凉 闭藏
事物与景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自然界
五音 角徵(zhi3)宫商羽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化 生长化收藏
五气 风暑湿燥寒
五方 东南中西北
五季 春夏长夏秋冬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人体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 目舌口鼻耳
形体 筋脉肉皮骨
情志 怒喜悲忧恐
五声 呼笑歌哭呻
变动 握忧哕咳粟
基本内容
生克五行
相生
有序 递相(资生、助长、促进)
相克
有序 递相(克制、制约)
五行制化
相乘
过度
相侮
反向
母子相及
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中土五行
中医学的应用
生克五行
相生(虚补母,实泻子)
滋水涵木法
抑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相克(扶弱抑强)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伐
中土五行
脾胃为脏气升降之枢纽
中医思维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
类推思维方式
精气血津液神
精
基本概念
广义
狭义(血,津液)
一般意义
人体之精代谢
生成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精的贮藏与施泄
贮藏
施泄
人体之精的功能
濡养
化血
化气
繁衍生命
化神
人体之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生殖之精
脏腑之精
气
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的生成
生成来源
相关脏腑功能
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气的运动和气化
气的运动
气机的概念
气机的运动形式与意义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
气机不畅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
气化
气化的概念
气化的形式
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和调控的作用
温煦和凉润的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
元气
生成和分布
生理功能
宗气
营气
卫气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血
基本概念
血的生成
生化之源
相关脏腑
脾胃
心肺
肾
血的运行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气的温煦推动
气的固摄
脉道的完整和畅通无阻
血液的质量
相关脏腑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肝主疏泄
脾主统血
血的功能
濡养作用
化神作用
津液
基本概念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
脾胃
小肠
大肠
津液的输布
脾气转输布散津液
肺气宣降以行水
肾气蒸腾气化水液
肝气疏泄促进水行
三焦决渎利水道
津液的排泄
尿液
汗液
粪便带少部分
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充养血脉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体温:汗液)
神
基本概念
广义
狭义
人体之神的生成
脏腑精气对事物,刺激应答的结果
脏藏精,精化气血,精气血化生濡养五神
人体之神的分类
广义
狭义
五神
神
魂
魄
意
志
情志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志
喜怒忧思恐
思维
人体之神的作用
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参与、促进)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濡养)
血能载气(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生气(阳气蒸腾)
津能载气(气随津脱)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精可化血(化血之基本物质)
血以养精(血-脏腑-脏腑之精)
津血同源(水谷精微)
津能生血(津液入血脉,与营气相合,变化为血)
血可化津(血液行于脉内,渗出脉外为津液)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精摄精
精能化气
精气化神(精、气-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衰
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
神驭精气
藏象
藏象学说概论
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充实,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
中空,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
机能藏精似脏,形态中空似腑
奇恒之腑
五脏
心
生理机能
主血脉
主血
主脉
主藏神
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
心气下降
形窍志液时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夏
肺
生理机能
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
肺主行水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形窍志液时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志为悲(忧)
在液为涕
秋
脾
生理机能
脾主运化
运化谷食
运化水饮
脾主统血
生理特性
脾气主升
升清
升举内脏
脾喜燥恶湿
形窍志液时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长夏或四时
肝
生理机能
肝主疏泄
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
调畅胆汁的分泌排泄
调畅排精排卵行径
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
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经血生成之源
化生和濡养肝气
呼声和濡养魂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肝气能收摄血液
肝气疏泄,畅达气机,维持血液运行通畅而不出血
肝主凝血
肝不藏血的病机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肝阴不足,不能凝敛血液于肝脏,反而虚火内扰,引起出血
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
肝气升发
形窍志液时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春
肾
生理机能
肾主藏精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主脏腑气化
肾主水
肾气对参与津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肾主纳气
生理特性
肾主蟄守卫
肾气上升
形窍志液时
在体合骨,生髓,通脑
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冬
六腑
胆
生理机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胆为奇恒之腑
胃
生理机能
主受纳水谷
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
胃气下降
喜润恶燥
小肠
主受盛化物
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
大肠
主传化糟粕
大肠主津
膀胱
汇聚水液
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
六腑三焦
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部位三焦
通行诸气
运行津液
辩证三焦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奇恒之腑
脑
生理机能
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活动
主感觉运动
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肾藏精,精生髓,髓汇聚而成脑,故脑与肾的关系密切
精神活动虽由脑与心主司,但又与五脏密切相关,故有“五神脏”之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神虽分藏于五脏,但总由脑之“元神”与心之“识神”调节和控制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脏
心与肺
心和脾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心和肝
血液运行
精神情志
心和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互位
肺和脾
气的生成
津液代谢
肺和肝
气机升降调节
肺和肾
津液代谢
呼吸运动
阴阳互资
肝和脾
饮食物消化
血液运行
肝和肾
津血同源
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互制
脾和肾
先后天相互资生
津液代谢
经络
体质
病因
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
基本概念
善动不居、轻扬开泄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
基本概念
寒冷、凝结、收引
性质和致病特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湿
基本概念
重着、黏滞、趋下
性质的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症状的黏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易阻气机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基本概念
干燥、收敛
性质的致病特征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暑
基本概念
炎热、升散、兼湿
性质的致病特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属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火(热)
基本概念
炎热升腾
性质的致病特征
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耗气伤津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阳性疮痈
疠气
概念
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因素
社会因素
情志内伤
概念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损伤相应之脏
影响心神
易伤心肝脾
易损伤潜病之脏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其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多发为情志病
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食类偏嗜
劳逸失度
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
病理产物
痰饮
形成
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瘀血
形成
血出致瘀
血行不畅致瘀
气滞致瘀
因虚致瘀
血寒致瘀
血热致瘀
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致病的症状特点
疼痛
肿块
出血
色紫黯
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结石
形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服药不当
体质差异
久病损伤
致病特点
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其他病因
外伤
诸虫
药邪
医过
先天病因
发病
发病的原理
基本原理
正气与发病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的防御作用
抵御外邪
祛除病邪
修复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机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症候性质
邪气与发病
邪气的基本概念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伤
改变体质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形成疾病发生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种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邪正相搏与发病
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退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决定证的类型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气候因素
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的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决定对某些疾病发生的症候类型
精神状态与发病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继发
合病
复发
复发的基本特点
1再现,加重 2次多,差 3诱因
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休止与复发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环节交替
复发的诱因
重感致复
食复
劳复
药复
情志致复
环境变化致复
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实
虚
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
阴阳失调
阴阳偏胜
阳偏胜
阴偏胜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阴偏衰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阴阳亡失
亡阳
亡阴
精气血的失常
精的失常
精虚
精的施泄失常
失精
精瘀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
血的失常
血虚
血行失常
血瘀
出血
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精气两虚
精血不足
气滞精淤和血瘀精阻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寒从中生
湿浊内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阳气过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疾病传变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治则
正治与反治
正治
寒者热之
热着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
热因熱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治标与治本
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标本兼治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祛邪的运用
单独运用
扶正
祛邪
同时运用
扶正兼祛邪
祛邪兼扶正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
损其阴盛
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阴阳并补
回阳救阴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
补精
固精
疏精
调气
补气
调理气机
调血
补血
调理血运
调津液
滋养津液
祛除水湿痰饮
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调理气与血的关系
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年龄
性别
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