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病理学之炎症
医学病理学之炎症相关知识思维导图,包括炎症的概念、原因、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分类、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16 23:13:30炎症
概念
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变
本质
损伤与抗损伤矛盾斗争过程
作用
防御
两面性
机体重要的保护反应
机体不同程度损伤
原因
致炎因子
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并诱发炎症反应的因素
物理性因子 化学性因子 生物性因子:感染 组织坏死 变态反应 异物
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损伤)
概念
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原因
致炎因子(直接)
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产物(间接)
形态改变
实质
水肿、脂变, 凝固\液化坏死
间质
黏液样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代谢改变
分解代谢↑
局部酸中毒
渗透压↑→渗出
渗出 (抗损伤)
概念
炎症局部血管内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经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间隙、 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渗出液
炎症时局部血管壁由于通透性明显增大,血管内含较多蛋白的液体入到组织间隙 /体腔中。同时伴白细胞渗出
漏出液
淤血等非炎症因素导致血管内血清成分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中
鉴别
增生 (修复)
概念
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炎症局部细胞再生
实质
间质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见于
炎症后期、慢性炎症
特殊
炎症初期(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
作用
限制炎症扩散,修复
潜在危害
过度增生→器官功能障碍 癌变
早期、急性炎症 -- 变质和渗出 后期、慢性炎症 -- 增生
炎症起始病变为变质,渗出重要标志
分类
急性炎症
特点
病程<一个月, 以渗出为主,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炎性渗出物
凹陷性水肿
渗出液的作用
有利
稀释毒素,减轻损伤
带来抗体和补体等,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带来葡萄糖、氧;带走代谢物
病原、毒素→产生免疫
纤维蛋白网限制炎症扩散,利于吞噬,支架利于修复
危害
影响功能、压迫邻近器官
纤维素机化致粘连增厚
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血流动力学改变
细动脉短暂收缩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血流速度减慢
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皮细胞收缩(持续时间短)
机制
炎症介质作用于内皮细胞受体
部位
细静脉
损伤内皮细胞
机制
致炎因子
白细胞黏附激活释放氧代谢产物及蛋白水解酶
表现
速发型
严重烧伤、化脓菌感染
缓发型
射线、轻中度热损伤
部位
累及整个微循环
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
白细胞渗出
过程
白细胞边集和滚动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选择素)不断发生结合和分离,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
白细胞粘附
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与内皮细胞表达的配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介导
机制
整合素构象改变增加粘附分子之间的亲和力
白细胞游出
阿米巴运动
延伸出伪足拉动细胞向前运动
注意
红细胞漏出( 被动)
白细胞渗出(主动、耗能、单向
炎细胞
游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
炎细胞浸润
白细胞出现在组织间隙的现象
炎细胞浸润是炎症的形态学标志
游出速度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不同
炎症早期(24h)—中性粒细胞
后期(24~48h)—单核细胞
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也不同
葡萄球菌、链球菌——中性粒细胞
病毒——淋巴细胞
过敏、寄生虫——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作用
趋化作用
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趋化因子
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
来源
外源性
如细菌产物
内源性
补体、白细胞三烯、细胞因子等
特异性
不同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能力不同
趋化作用机制
白细胞膜上的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趋化因子→GTP酶和一系列激酶→肌动蛋白聚合并分布在细胞前缘,肌球蛋白分布在后缘→促进细胞内组装细胞骨架成→细胞通过延伸丝状伪足拉 动细胞向前运动→细胞位移
白细胞激活
吞噬作用
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多,主要)
巨噬细胞(少、次要)
阶段
识别粘着
包围吞入
杀伤降解
活性氧和活性氮(依赖氧机制)
溶酶体酶( 不依赖氧机制)
调理素
血清中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IgG的Fc、补体C3b及凝集素
免疫作用
发挥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
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作用
白细胞趋化、激活和吞噬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等→损伤正常细胞和组织,加重原始致炎因子的损伤作用
白细胞功能缺陷
粘附缺陷(最常见)
白细胞粘附缺陷病(LAD-1)—整合素CD18的B2缺陷
吞噬溶酶体形成障碍
如Chediak-Higashi综 (契-东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杀菌活性障碍
还原型辅酶2(NADPH)氧化酶缺陷
骨髓白细胞生成障碍
再障、化疗、骨转移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概念
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来源
外源性(如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内源性(最主要)
细胞源性
血管活性胺
组胺
创伤、冷、热→肥大细胞→组胺→细动脉扩张、细静脉通透性
5-羟色胺
胶原、免疫复合物等→血小板→ 5-羟色胺→血管收缩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花生四烯酸(AA) 前列腺素(PG)
③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④细胞因子:TNF、IL ⑤活性氧、白细胞溶酶体酶、神经肽
血浆源性
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和纤溶系统
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根据病变
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增生性炎
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
浆液性炎(血清)
部位
浆膜
积液
胸腔积液
滑膜
积液
关节腔积液
皮肤
水泡
二度烧伤,皮肤水泡
粘膜
青鼻涕
黏膜的浆液性炎(浆液性卡他性炎)
感冒初期,鼻黏膜(清鼻涕)
深部疏松结缔组织
炎性水肿
结局
轻,易于吸收,但渗出过多可致压迫
如胸腔、心包腔内大量积液; 霍乱引起腹泻(米汤样便)。
子主题
纤维素性炎(纤维蛋白原)
特征
纤维蛋白(纤维素)为主
原因
细菌毒素(如白喉、痢疾、肺炎球菌)及内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尿素、汞) 致血管壁损伤严重
部位
粘膜
伪膜
(假膜: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
白喉
固膜
咽白喉
浮膜
气管白喉
假膜(细菌性痢疾)
心包膜
绒毛心
心外膜(心包脏层) 纤维素性炎症,由于 心脏不断博动,致使 纤维素在心外膜上形 成无数绒毛状物,覆 盖于心脏表面,称为 绒毛心
肺
实变(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
结局
假膜脱落:溃疡、出血;窒息
少量—溶解吸收(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
大量—机化
盔甲心
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
特征
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脓细胞(脓球)
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脓液
包括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浆液
葡萄球菌—浓稠
链球菌—稀薄
病因
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坏死组织继发感染
分类
脓肿
概念
器官或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特征
组织溶解液化→形成脓腔
病因
金葡菌(血浆凝固酶 )
部位
皮下、内脏
皮肤脓肿
疖
单个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痤疮
雄激素↑→毛囊内形成脂栓→痤疮棒状杆菌产生溶脂酶→脂肪酸刺激毛囊
危险三角
血管丰富且无瓣膜 内眦静脉、眼静脉→颅内 海绵窦
痈
多个疖的融合
皮下脂肪和筋膜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及时切开排脓)
蜂窝织炎
概念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部位
皮下、肌肉间、阑尾
机制
溶链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病变
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易扩散
一般不发生明显的组织坏死和溶解,痊愈后不留痕迹
表面化脓和积脓
部位
浆膜或粘膜
病变
中性粒向表面渗出 深部组织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化脓性支气管炎、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脑膜炎 浆膜、胆囊、阑尾、输卵管→积脓
出血性炎症
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血管壁损伤严重)
出血性炎(红细胞)
急性炎症的结局
痊愈
完全痊愈
不完全痊愈
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 续起作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彻底 炎症迁延不愈,由急性转为慢性,病情时 时重
蔓延扩散
局部蔓延
组织间隙,自然管道
淋巴道播散
淋巴管炎和局部淋巴结炎
患者于10天前在切菜时不慎切伤左手拇指,缝了3针,今日晨起前臂出现一条红线(急性淋巴管炎)
血道播散
慢性炎症
特点
持续数月或数年 急性炎症迁延而来或致炎因子轻但持续存在, 临床上无急性炎症表现或反应轻微
原因
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如结核杆菌)
长期暴露于内或外源性毒性物(如雾霾、硅尘)
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
分类
一般慢性炎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特点
活动性炎症、组织破坏和修复同时出现
① 炎症灶内主要是巨噬、淋巴和浆细胞浸润,炎细胞引起组织破坏
② 病变以增生(常有明显的结缔组织、血管和局部固有细胞的增生)为主,在粘膜可形成息肉,在肺、眼眶可形成炎性假瘤
炎性息肉
致炎因子长期刺激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根部带蒂的肿物
常见部位
肠、鼻、子宫颈
炎性假瘤
局部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
常见于眼眶和肺脏
肺炎性假瘤
注意区别与周围性肺炎,病理学检查确诊
肉芽肿性炎症(特异性慢性炎症)
概念
炎症局部增生的巨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
具有诊断意义
肉芽肿性炎症的常见类型
感染性肉芽肿
细菌(结核、麻风、伤寒、猫抓病)
螺旋体(梅毒)
真菌、寄生虫(念珠菌、血吸虫等)
异物性肉芽肿
手术缝线、滑石粉(爽身粉、毒品)
隆乳术的充填物
痛风结节中尿酸盐等
痛风石
嘌呤代谢素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皮下、关节及脏器中引起的异物肉芽肿
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及形态特点
肉芽肿举例
结核肉芽肿
干酪样坏死
上皮样细胞
郎罕多核巨细胞
淋巴细胞
成纤维细胞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炎症的全身反应
发热
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末梢血白细胞数目改变
增加
大多数细菌:中性粒细胞
一些病毒: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过敏/寄生虫:嗜酸粒细胞
多数病毒、立克次体、原虫、少数细菌如伤寒:白细胞减少
核左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