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
这是一篇关于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归纳总结了关于这一部分的基本知识点。
编辑于2021-09-18 14:40:24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问题:汉族起源于哪里?
一说起源于黄河上源,乃指今新疆省的于阗河;所谓昆仑山,即指于阗河上源之山。
一说起源于起于东南沿海之处。
一说:《释地》:“自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齐”即今之“脐”字,本有中央之义。古代的民族,总是以自己所居之地为中心的,齐州为汉族发祥之地,可无疑义了。然则齐州究在何处呢?我们固不敢断言其即后来的齐国,然亦必与之相近。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
中国正确而又不断的记载,起于周朝厉、宣两王间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刘歆所推算:周朝八百六十七年,殷朝六百二十九年,夏朝四百三十二年,虞舜在位五十年,唐尧在位七十年。周朝的灭亡,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一百六十七年,公历纪元前256年,则唐尧的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二百十五年,公历纪元前2305年。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
中国俗说,最早的帝王是盘古氏。
在盘古之后,而习惯上认为很早的帝王的,就是三皇、五帝。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燧人、伏羲、神农,不是“身相接”的,五帝则有世系可考。
东方多水灾,自禹之后西迁,至今山西境内。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夏代事迹,有传于后的,莫如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一事。
商朝的始祖名契,封于商。
夏朝传国共17代,商朝则30代。
周朝的始祖名弃,是舜之时居稷官的,封于邰。
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之时,称为西周的盛世。
周公死后,据说又有所谓“雷风之变”。
平王迁居洛阳,号称东周,其事在西元前770年。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春秋之世,首起而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桓公的在位,系自前685至643年。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遽衰。
中原之地,遂成为晋、楚争霸之局。前597年,楚庄王败晋于邲(今河南郑县),称霸。前591年卒。此时齐顷公亦图与晋争霸。前589年,为晋所败。前575年,晋厉公又败楚于鄢陵(今河南鄢县)。然楚仍与晋兵争不息。至前561年,楚国放弃争郑,晋悼公才称复霸。
春秋时代,始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为西元前722年,终于前481年,共242年。其明年为战国之始,算至前222年秦灭六国的前一年为止,共259年。
天下遂分为燕、齐、赵、韩、魏、秦、楚七国。六国都为秦所并,读史的人,往往以为一入战国,而秦即最强,这是错误了的。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献公之立,在西元前385年,是入战国后的九十六年,孝公之立,在西元前361年,是入战国后的一百二十年了。
前246年,秦始皇立。吕不韦为相国,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不中,秦大发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辽东。前225年,秦人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发兵攻辽东,灭燕。前221年,即以灭燕之兵南灭齐,而天下遂统一。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同化力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夷、蛮、戎、狄,是按着方位分别之辞,并不能代表民族,但亦可见得一个大概。在古代,和中国民族争斗较烈的,似乎是戎狄。
汉族因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渐同化,而汉族的疆域,亦即随之拓展。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在古代,主要的生业是农业,农业的生产方法,是由粗而趋于精,亦即由合而趋于分的,于是形成了井田制度,因而固定了五口、八口的小家族,使一个团体之中,再分为无数利害对立的小团体。
在上的君主和贵族,亦困其日趋于腐败、奢侈,而其剥削人民愈甚。习久于战争就养成一种特别阶级,视战斗为壮快、征服为荣誉的心理,认为与其出汗,毋宁出血。此即孔子和其余的先秦诸子所身逢的乱世。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秦灭六国,不再分封,而是在天下设置36个郡。
为防暴乱,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和锺、鐻。
为统一思想,焚书,关涉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关系技术作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对外则尽量扩展版图,扩不了的,则设置边界。北筑长城,南收两越。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秦始皇帝于前210年,东巡死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县)。
胡亥既立,是为二世皇帝。他诛戮群公子,又杀掉蒙恬的兄弟蒙毅。最后,连劳苦功高、资格很老的李斯都被杀掉。
秦始皇死的明年,戍卒陈胜、吴广起兵于蕲(今安徽宿县),北取陈。胜自立为王,号张楚。秦将章邯,尽数灭之。
赵高弑二世,立其兄子婴,子婴又刺杀高,正当纷乱之际,汉高祖的兵已到霸上(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子婴只得投降,秦朝就此灭亡。此事在前206年。
至前202年,项籍遂因兵少食尽,为汉所灭。
汉高祖刘邦初时不过是稍强一点的军阀,为了平衡,不得不封异姓王,如韩信等人,之后逐一消灭。邦常年在外,吕后把持朝政。
当异姓王除尽后,刘姓王成为隐患。景帝改定制度,诸侯王不得治民,令相代治其国。
从秦二世元年六国复立起,到吴、楚之乱平定,共五十六年。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汉武帝时,已经无大的动荡。他的功绩,最大的,只是替《五经》博士置弟子,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使儒家之学,得国家的提倡而地位提高。尊董仲舒。
用桑弘羊,节制资本。搜刮的钱财,部分应用于边疆维护和开拓,大部分却用于封禅、巡幸、信用方士、大营宫室等。
用卫青、霍去病等驱逐匈奴,开辟西域;前104年,李广利伐大宛(大宛都贵山城,乃今之霍阐),不克。武帝又续发大兵,前101年,到底把他打下。大宛是离中国很远的国,西域诸国,因此慑于中国兵威,相率来朝。
前112年,汉武帝把他打破,设护羌校尉管理他,开辟了今青海的东境。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
昭、宣两帝之世,即自前86至前49年凡三十八年之间,政治反较武帝时为清明,其时汉朝对于西域的声威,益形振起。
汉朝政治败坏的根源,其端实开自霍光秉政之时的,那便是宰相之权,移于尚书。
元帝以前33年死,子成帝立。成帝是个荒淫无度的人,喜欢了一个歌者赵飞燕,立为皇后,又立其女弟合德为婕妤。
成帝崩,哀帝立,颇想效法武、宣,振起威权。然宠爱嬖人董贤,用为宰相,朝政愈乱。
哀帝崩,无子,王莽乘机复出,迎立平帝。诛灭丁、傅、董贤,旋弑平帝而立孺子婴(哀、平二帝皆元帝孙,孺子为宣帝曾孙)。王莽从居摄改称假皇帝,又从假皇帝变作真皇帝,改国号为新,而前汉遂亡。此事在西元9年。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
王莽只是形势造就。其改革新政很多,诸如土地国有、大事收归国营、收税等等。王莽是个偏重立法的人,他又“锐思于制作”,而把眼前的政务搁起。
莽末的内乱,是起于西元17年的。今山东地方,先行吃紧。湖北地方,亦有饥民屯聚。剿办连年弗能定。
刘秀则起兵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和新市、平林兵合。
到西元36年,天下又算平定了。从西元17年东方及荆州兵起,算到这一年,其时间实四倍于秦末之乱。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是这段历史得出的结论。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
后汉自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起,至220年为魏所篡止,共计192年;若算到西元189年董卓行废立,东方起兵讨卓,实际分裂之时为止,则共得175年。
光武帝“严以察吏,宽以驭民”,政治清明。
西元57年,光武帝崩,子明帝立,亦能守其遗法。75年,明帝崩,子章帝立,政治虽渐见宽弛,然尚能蒙业而安。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西元189年,灵帝崩。灵帝皇后何氏,生子辩。美人王氏,生子协。之后皇权纷争,后汉崩塌。
各地方割据的:幽州有公孙瓒。冀州有袁绍。兖州有曹操。徐州始而是陶谦,后来成为刘备和吕布争夺之场。扬州,今寿县一带,为袁术所据,江东则入于孙策。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焉。这是较大而在中原之地的,其较小较偏僻的,则汉中有张鲁,凉州有马腾、韩遂,辽东有公孙度。
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其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孙权是到229年才称帝的,是为吴大帝。天下正式成为三分之局。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
魏、晋以后的人所崇奉的是老、庄,其宗旨为委心任运。狡黠的讲求趋避之术,养成不负责任之风。
“五胡扰乱”,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与中原大地的纷争。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
东晋时的五胡十六国,实在并不成其为一个国家,所以其根基并不稳固。
自西元4世纪末,夏及拓跋魏之兴,至6世纪前半尔朱氏、宇文氏等侵入中原,迄未曾变。自遭冉闵的大屠戮后,胡、羯之势,业已不能复振。只有匈奴铁弗氏,根据地在新兴(今山西忻县),还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部落。
北方拓跋氏占据优势。
北魏拓跋珪自立,是为道武帝。道武帝末年,势颇不振。子明元帝,亦仅谨守河北。明元帝死,子太武帝立,复强。431年灭夏,436年灭燕,凉州之地,亦皆为其所吞并。天下遂分为南北朝。
第十七章 南北朝的始末
南北朝的对立,起于420年宋之代晋,终于589年隋之灭陈,共一百七十年。
南北朝的对立,起于420年宋之代晋,终于589年隋之灭陈,共一百七十年。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则以尔朱氏的侵入为关键。自尔朱氏、宇文氏等相继失败后,五胡之族,都力尽而衰,中国就复见盛运了。
第十八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漠南北之地,对于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威胁。继匈奴而居其地的为鲜卑。
西域在这时期,脱离了中国和匈奴的干涉,所以所谓三十六国者,得以互相吞并。到隋、唐时,只剩得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等几个大国。
东北的文明,大略以辽东、西和汉平朝鲜后所设立的四郡为界线。自此以南,为饱受中国文明的貉族。自此以北,则为未开化的满族,汉时称为挹娄,南北朝、隋、唐时称为勿吉,亦作靺鞨。
南方海路的交通,益形发达。前后印度及南洋群岛,入贡于中国的很多。
第十九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隋文帝勤于政事,又能躬行节俭。
炀帝具有南朝君主荒淫猜忌的性质。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天下既定之后,其哥哥太子建成和兄弟齐王元吉,要想谋害他,为太宗所杀。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西元627至649二十三年间的“贞观之治”。
第二十章 唐朝的中衰
690年,改国号为周,自称则天皇帝。后以宰相狄仁杰之言,召回中宗,立为太子。
玄宗用姚崇为相,廓清从武后以来的积弊。又用宋璟及张九龄,亦都称为能持正。自713至741年,史家称为开元之治。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唐朝中叶后的外患,最严重的是回纥、吐蕃,次之则南诏。沙陀是西突厥的别部
875年,王仙芝起兵作乱,黄巢聚众应之。后来仙芝被杀,而黄巢到处流窜。
第二十二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五代十国(902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2] )与十国(902年—979年 [3] )的合称。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4]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第二十三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在历史上,最威胁中国的是北族。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始于西元前4世纪秦、赵、燕诸国与北方的骑寇相遇,至6世纪之末五胡全被中国同化而告终结,历时约一千年。其第二批和中国的交涉,起于4世纪后半铁勒侵入漠南北,至10世纪前半沙陀失却在中国的政权为止,历时约六百年。
中国的文化,截至近世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以前,可以分做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先秦、两汉时代的诸子之学。第二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玄学和佛学。第三期为宋、元、明时代的理学。这三期,恰是一个正、反、合。
第二十四章 北宋的积弱
1063年,仁宗崩,英宗立,在位仅四年。神宗继之,乃有用王安石变法之事。
1085年,神宗崩,子哲宗立。神宗之母高氏临朝。起用旧臣,尽废新法。
金朝的先世,便是古代的所谓肃慎,南北朝隋、唐时的靺鞨。成为女真民族更准确。
第二十五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高宗、秦桧执意言和,把诸将召还,和金人成立和约: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在陕西宝鸡县南),岁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金太宗死后,太祖之孙熙宗立,以嗜酒昏乱,为其从弟海陵庶人所弑。此事在1149年。海陵更为狂妄。迁都于燕,后又迁都于汴。
1227年,成吉思汗围夏。未克而死。遗命秘不发丧,把夏人灭掉。1229年,太宗立。
1279年,汉奸张弘范来攻,宰相陆秀夫负帝赴海殉国。张世杰收兵图再举,到海陵山(在今广东海阳县海中),舟覆而死。宋亡。
第二十六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蒙古所征服之地,几于包括整个亚洲,而且还跨有欧洲的一部分。
蒙古的制度,宗室、外戚、功臣是各有分地的,而以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为最大。
第二十七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元世祖较为聪明,所用的汉人和西域人较多,亦颇能厘定治法。此后则唯仁宗在位较久,政治亦较清明。其余诸帝,大抵荒淫愚昧。
明太祖初起时,本来是附随郭子兴的。后来别为一军,渡江取集庆。
自1279年元朝灭宋,至1368年顺帝北走,凡八十九年。
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他虽然起于草泽,亦颇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皆为清代所沿袭,行之凡六百年。卫所之制,后来虽不能无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确是一种很完整的制度,能不烦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强的军队。所以明朝开国的规模,并不能算不弘远。只可惜他私心太重。废宰相,使朝无重臣,至后世,权遂入于阉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孙,开军政腐败之端。他用刑本来严酷,又立锦衣卫,使司侦缉事务,至后世,东厂、西厂、内厂遂纷纷而起。(东厂为成祖所设,西厂设于宪宗时,内厂设于武宗时,皆以内监领其事。)这都不能不归咎于诒谋之不臧。其封建诸子于各地,则直接引起了靖难之变。
显祖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就是清朝的太祖。
第二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之狱,以摧挫士气。乾隆时开四库馆,编辑四库全书,却借此大烧其书。
达赖喇嘛是黄教之主宗喀巴的第一个大弟子,他在喇嘛教里,位置算是最高,然并不能亲理政务,政务都在一个称为“第巴”的官的手里。清圣祖时,第巴桑结,招和硕特的固始汗入藏,击杀了红教的护法藏巴汗,而奉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班禅入居札什伦布,是为达赖、班禅分主前后藏之始。
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时六次南巡,耗费无艺。
第二十九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西人的东来,有海陆两路,而海路又分两路:(一)自大西洋向东行,于1516年绕过好望角,自此而至南洋、印度及中国。(二)自大西洋向西行,于1492年发现美洲,1519年环绕地球,其事都在明武宗之世。
清开海禁,事在1685年。于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设关四处。
第三十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北方的白莲教徒的反清,起于1793,即乾隆五十八年,蔓延四川、湖北、河南、陕西四省,至1804,即仁宗嘉庆九年而后平定。
南方反清复明一直未断。太平天国是其高潮。太平天国的失败,其责实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
清朝的衰机,是潜伏于高宗,暴露于仁宗,而大溃于宣宗、文宗之世的。
第三十一章 清朝的衰乱
对外交涉的历次失败,至1894年中、日之战而达于极点。
1894年,日人预备充足,蓄意挑衅,卒至以兵戎相见。我国战败之后,于其明年,订立《马关条约》。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又割台湾和辽东半岛,赔款至二万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