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脉血气分析操作及流程
这是一篇关于动脉血气分析操作及流程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详细地归纳总结了动脉血气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一看就懂。
编辑于2021-09-21 18:29:46动脉血气分析 操作及流程
动脉血气分析是通过对人体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对人体的呼吸功能和血液酸碱平衡状态作出评估的一种方法。它能客观地反映患者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参数、纠正酸碱失衡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导医务人员为呼吸、代谢紊乱等危急重症患者制定诊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动脉血气分析项目的检测指标已从传统的PH值、PO2和PCO2等指标,扩展到电解质、红细胞压积、血糖、血红蛋白、乳酸等多个检验项目。同时,动脉血气分析具有实时、快速检测的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适用人群
需对氧疗、机械通气等治疗反应进行评估的患者
需对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的患者,如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肺复苏术等
采血操作
采血准备
环境准备
温度适宜、光线良好的清洁环境进行穿刺
物品准备
消毒剂
进行皮肤消毒时首选含量大于0.5%的氯己定乙醇溶液作为皮肤消毒剂
若对氯己定乙醇溶液有使用禁忌,也可使用碘酊、碘伏(聚乙烯吡洛烷酮碘)或70%酒精
对早产儿及2个月以下的婴儿应谨慎使用氯己定,因其有皮肤刺激性或化学灼伤的危险
纱布块、无菌棉签、棉球等
采血器具
推荐使用含有冻肝素盐或其他适当的抗凝剂的自充式、塑料、一次性专用动脉采血器具
不推荐使用肝素钠作为抗凝剂,避免影响钠、镁、钙等离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手套
锐器盒
冰袋或冰桶
如果无法在采血后30分钟内完成检测,应在0-4℃低温保存
患者准备
身份识别
查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如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检验申请单等
患者评估
身份识别
评估并记录患者的体温、氧疗方式、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
若患者给氧方式发生改变,应在采血前等待至少20~30分钟
评估患者的血压,如果患者血压过低或采血处血管条件较差,动脉血无法自动充盈动脉与采血器,应将针栓推至零刻度缓慢抽拉采血。
评估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创伤、手术、穿刺史
凝血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分析结果,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凝血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穿刺股动脉。
解释
向患者耐心解释操作程序,嘱患者平卧或静坐5分钟,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穿刺成功率
记录
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氧疗方式,呼吸机参数
吸氧浓度、体温、血标本采集时间。
采血操作
采血部位选择
选择采血部位时,应考虑穿刺的难易程度,(如血管直径是否易于暴露,固定或穿刺等)及可能导致周围组织损伤的危险程度;评估穿刺部位侧肢循环情况,避免穿刺远端发生缺血并发症
采血部位
桡动脉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
桡动脉位于手腕部,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成功率高,桡动脉周围无重要伴行血管及神经,不易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不易误采静脉血。
桡动脉下方有韧带固定,容易压迫止血,局部血肿发生率较低。
所以,推荐桡动脉为首选动脉采血部位。
适宜人群
挠动脉搏动。明显,腕部血管走形无异常,且尺动脉侧支循环正常的人群。
穿刺点
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1cm处,动脉搏动最强处
或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cm,再向肘部方向移动0.5cm,动脉搏动最强处
注意事项
大部分正常人手部有来自于尺动脉的侧枝循环,但部分患者可能缺乏侧枝循环,需做艾伦实验进行判定
肱动脉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
肱动脉位于肘窝处,直径较桡动脉粗;周围无伴行静脉,不易误采静脉血。
但是,肱动脉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搏动不明显,易与各肌腱、静脉混淆。
肱动脉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穿刺时易滑动,不易固定,压迫止血比较困难
肱动脉周围有正中神经伴行,穿刺时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肱动脉缺乏侧枝循环,若穿刺导致动脉栓塞,可造成前臂血运障碍。
不推荐作为首选部位;
当桡动脉因畸形、疤痕或外固定等不能使用时,可选用肱动脉进行动脉穿刺
由于肱动脉缺乏侧枝循环且不易触及动脉搏动,不推荐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进行肱动脉穿刺
穿刺点
肱二头肌内侧沟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或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搏动为纵轴,交叉点周围0.5cm范围。
注意事项
由于肱动脉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
穿刺及穿刺后压迫止血相对较困难,形成血肿的几率大于桡动脉穿刺
足背动脉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
足背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及,但由于足背动脉较细且神经末梢丰富
一般只作为以上两种动脉不能使用或穿刺失败时的选择
穿刺点
足背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一跖骨间隙的中点处,
动脉搏动最强处
股动脉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
股动脉管径粗大,搏动感强、易于穿刺。
但是,股动脉缺乏腿部侧支循环,股动脉压力较大,难以按压止血,易发生假性动脉瘤,造成出血、血栓风险
股动脉穿刺部位有阴毛,若消毒不彻底容易引起感染
股动脉周围有股神经和股静脉,穿刺时可能会导致股神经损伤或误采静脉血
股动脉穿刺需要暴露隐私部位
长期反复穿刺股动脉,可导致血管内壁瘢痕组织增生,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因此,股动脉部位通常是动脉采血最后选择的部位
一般只有当桡动脉、肱动脉不可使用或者穿刺失败时才选择股动脉
新生儿禁忌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
穿刺点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或耻骨结节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注意事项
与成人相比,新生儿股动脉位置与髋关节、股静脉和股神经更为接近,穿刺易导致这些部位的损伤,属于禁忌症
在较大年龄的婴幼儿中,股动脉穿刺相对容易和安全,仍作为最后选择的位置
头皮动脉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
头皮动脉比较表浅,较伴行静脉隆起,外观呈皮肤颜色或淡红色
有波动,管壁厚,不易压瘪,血管易滑动;少数隆起不明显但能触及搏动
婴幼儿头部相对易于固定,常用于婴幼儿动脉穿刺
穿刺点
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导管采血
对于留置动脉导管的患者,可通过导管采集动脉血的标本
操作流程
桡动脉
采血器准备
采集动脉血气标本之前,应先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将针栓位置调到预设位置
侧枝循环检查
自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之前,应进行艾伦实验检查。艾伦实验如下 A-嘱患者握拳 B-同时按压患者尺动脉及桡动脉,阻断手部血供 C-数秒钟后,嘱患者伸开手指,此时手掌因缺血变苍白 D-压迫尺动脉的手指抬起,观察手掌颜色恢复的时间 若手掌颜色在5-15s之内恢复,提示尺动脉供血良好,该侧桡动脉可用于动脉穿刺。若手掌颜色不能在5-15s之内恢复,提示该侧手掌侧支循环不良,该侧桡动脉不适宜穿刺。
采血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或者半卧位,上肢外展,手掌朝上,手指自然放松,腕关节下垫一小枕,帮助腕部保持过伸和定位
确定穿刺点位置
确定穿刺点位置,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1cm处,以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
消毒
消毒患者穿刺区域皮肤,操作者的食指及中指。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消毒,范围≥5cm,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
自然待干后方可穿刺
操作者食指及中指消毒是,擦拭范围为第1、2指节掌面及双侧面
穿刺采血
用已消毒手指再次确认穿刺点,使穿刺点固定于手指下方
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针头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
微移定位食指(不离开皮肤),暴露定位点,与皮肤呈35-45°角缓慢穿刺
见血后停止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按压止血
拔针后立即用干燥无菌纱布或棉签按压3-5分钟,并检查止血是否停止
如患者有高血压,凝血时间延长或应用抗凝药物时,应按压穿刺部位更长时间
按压松开后立即检查穿刺部位,如未能止血或开始形成血肿,重新按压直至完全止血
不得使用加压包扎代替按压止血
排气
若血标本中有气泡,翻转采血器,将纱布置于动脉采血器,轻推针栓,缓慢排出气泡
标本处理
拔针后立即封闭动脉采血器,并根据产品说明书要求使血液与动脉采血器内的抗凝剂充分混匀,标记标本
肱动脉
采血器准备
采集动脉血气标本之前,应先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将针栓位置调到预设位置
采血准备
患者手臂完全伸展,转动手腕使手心向上,必要时可使用小枕帮助肘部保持过伸和定位
确定穿刺点位置
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搏动为纵轴,交叉点周围0.5cm范围波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周围0.5cm范围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消毒方法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穿刺采血
进针角度为45°,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等,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足背动脉
采血器准备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确定穿刺点位置
以足背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一跖骨间隙的中点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消毒方法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穿刺采血
进针角度建议15°,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等,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头皮动脉
采血器准备
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若患者血管较细,必要时准备5.5号头皮针,与采血器连接
采血准备
患儿取平卧位,剔除患儿头部穿刺部位毛发
穿刺点确定
以颞浅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消毒方法,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等,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股动脉
采血器准备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采血准备
采取适当措施如屏风遮挡,协助患者脱去内裤,患者取平卧位,下肢略外展
穿刺点确定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或耻骨结节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以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戴手套
消毒同桡动脉消毒方法,必要时剔除穿刺部位的阴毛
穿刺采血
用已消毒手指再次确认穿刺点,食指及中指沿动脉走向固定血管
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穿刺枕头与皮肤垂直进针,见血后停止进针,持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等,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动脉留置导管取血
标本的运送与接收
标本运送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并在30分钟内完成检测
如进行乳酸检测,需在15分钟内完成检测(需远程运输或外院检测),应在0°-4°低温保存
存储时应避免温度降至0°以下,以免由于细胞中水分子凝固导致细胞破裂,造成标本溶血,导致检测异常
由于温度可影响钾离子在红细胞内外移动,低温保存的血标本仅能进行气体压力检测,不能用于电解质检测,以免导致错误
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气动传送装置,避免造成血标本剧烈震荡,影响PO2检测值的准确性
标本接收
检测申请单应随标本运送,包括唯一的标本识别号、标本采集日期和时间以及要求的其他信息(呼吸支持方式、吸氧浓度等)
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动脉痉挛
疼痛、焦虑或其它刺激可能导致一过性动脉痉挛,此时即使穿刺针进入动脉管腔,仍可能无法成功采血
若穿刺针确定在血管腔内,可暂停抽血,待血流量逐渐增加后,再行抽血,避免反复穿刺
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热敷局部血管,待痉挛解除后再次进行动脉穿刺
向患者耐心解释操作方法,协助其采取术式的体位,帮助其放松心情,可降低动脉痉挛发生率
血肿
动脉呀比静脉压力高,因此动脉穿刺部位更容易出现渗血或血肿
血肿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老年人动脉壁弹性组织减少,穿刺孔不易闭合)、穿刺针头直径、是否接受抗凝治疗、有无严重凝血障碍等有关
血肿较小时,应密切观察肿胀范围有无增大,若肿胀逐渐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不予持续处理
若肿胀程度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局部按压无效时,应给予加压包扎或遵医嘱处理
血栓或栓塞
导管在动脉内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血管内膜受损,可能会发生血栓或栓塞,堵塞导管或血管。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与动脉导管直径和插管时间呈正相关
与动脉直径和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动脉和静脉中均有可能形成血栓,但动脉血栓后果相对比较严重
用于静脉穿刺的浅表静脉常具有足够的侧支循环,而动脉则不具备
因此,选择动脉穿刺部位时,应优先考虑厕纸循环是否良好,否则可能造成远端血栓或栓塞
为预防血栓形成,应减少同一穿刺点的穿刺次数,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应适中,应做到伤口既不渗血,动脉血流又保持通畅,
压迫时以指腹仍有动脉搏动感为宜,若血栓形成,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感染
感染多由于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所致,
穿刺前应慎重选择血管,避开皮肤感染部位
穿刺时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范
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穿刺时如有污染立即更换穿刺工具
对于留置动脉导管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导管
若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管并送检
拔出导管时,穿刺部位需严格消毒
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
对于发生感染者,可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穿刺时,若患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可能会导致晕厥,应立即通知医生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松开紧扣的衣物
为预防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采血前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并抬高下肢。
儿童可坐在成人的膝盖上,由家长温柔地抱住,缓解患儿的紧张、抗拒情绪
留置动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导管脱落、血管痉挛、感染、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为减少动脉留置针对动脉造成的损伤,建议动脉导管留置的时间最好不超过96小时
间断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
应用动脉测压管时,维持肝素盐水300mmHg压力持续冲洗导管
局部有感染征象时,及时拔除导管
采血人员安全防护
个人防护装备
采血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戴口罩
采血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应戴手套,一旦被污染须立即更换手套
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刺伤,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
废弃的手套应丢弃在黄色医疗垃圾桶内
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道采血人员面部时,需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和防护眼镜
推荐采血人员使用安全的采血装置,采血后将整个装置一起弃于锐器盒中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标本采集区管理
消毒污染区
任何有关传染性标本的意外情况需要向直接主管部门汇报
标本采集区仅能用于标本采集,只有患者和采血员可在区内
必要时,患者同伴可进入在标本采集区内取协助采血
职业暴露防护
采血时一般使用的中空针头较大,采集血标本后的针头可能携带大量血液,一旦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比其他锐器可能更容易传播HIV、HBV、HCV及其他血源性传播疾病。采取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对于采血人员的安全尤为关键
建立与职业暴露有关的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工作制度等
最大限度地杀灭工作中的感染性病原体、减少病原体与工作人员的接触机会
提高对职业防护的认识,开展宣传教育
采血岗位是感染医源性疾病的高危岗位,采血人员要熟悉血源性感染及预防知识
充分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同时又要消除采血人员的恐惧心理,正确对待职业暴露,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理念
开展锐器伤害及血液意外职业暴露的监督机制,以便识别可预防的危险因素
建立员工的健康档案,提供主动和被动免疫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采血人员启动暴露后预防措施
采血人员被针头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损部位,使污染部位的血液充分排出,减少污染的程度,同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后,立即用75%酒精或其他皮肤消毒剂进行医疗处理
评估潜在暴露源
采血人员发生HBV暴露后,应根据其免疫状态判断其是否有感染的风险
如是否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以及接种后1-2个月的接种反应情况
采血人员发生HBV暴露后的预防包括咨询、HIV检查,以及基于风险评估提供的一个抗逆转录药物的短期疗程(28天)治疗,同时进行随访
在暴露HIV6-12周和6个月时进行重复测试,如果产生HIV抗体,应进行治疗、护理和支持。
抗逆转录药物赢在发生暴露后72小时内立即使用
采血人员发生HCV职业暴露后,需及时追踪检验结果,建议暴露后3-4周监测血清HCVRNA,以早期明确诊断
记录意外暴露事件及相关信息,并向上级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