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编辑于2021-10-07 10:21:07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论
1.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 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第二,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具有形而上学性。特点(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唯心主义
定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为人的主观精神—特定词汇:我、心、人、感觉、意志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唯一;王阳明-心外无物;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为客观精神—特定词汇: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黑格尔-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4.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
2.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二、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定义-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定义: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c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静止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a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b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两种错误主张: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这种观点,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同它们的运动形态都看成是一堆变幻不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不承认事物有质的相对稳定性,最终必然要导致不可知论。
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3)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4)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心理;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转变。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制。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子主题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3)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 辩证法
1.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
世界的普遍联系
1)定义: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特点:a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b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c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d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3)整体与部分:区别: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2.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3.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方法论:1.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2.部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处理好局部。
4)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事物功能发生的变异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方法论意义: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防微杜渐。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定义。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4)方法论: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反映,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b矛盾特殊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矛盾特殊性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特点;其二为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其三为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d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辩证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也叫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重点论是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3.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必然和偶然
定义: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可能和现实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内容和形式
定义: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指构成内容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 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对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形式积极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形式就会束缚、压抑和阻碍内容的发展。
本质和现象
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关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四、认识论
1.实践
1)定义: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等。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两大规律
认识的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1)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必要性: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实践本身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4.真理
1)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征:客观性(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具体性(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五、历史唯物主义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当下的社会存在和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中占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群众史观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2)个人(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起过显著的作用的个人,包括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影响的人。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3)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人的本质和价值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及其特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2)人的价值包括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7.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2)最基本的社会形态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经济社会形态又分为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也可以叫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