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思维导图,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类型、课程设计、课程改革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5 19:21:57课程
课程概述
概念
定义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学习活动方式构成,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从育人目标看,课程是蓝图
从课程内容看,课程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途径
实施文本(表现文本)
课程方案
含义
国家在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有国家主管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地位
纲领性文件
基本内容
学校培养目标
学科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周学时安排
课程标准
含义
在课程方案指导下,每个科目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这个学科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结构
说明部分(或前言)
课程目标部分
内容标准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意义
反应某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以及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估的依据
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
含义
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
衔接性
实用性
逻辑性
生活性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斯宾塞
主要观点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是课程中心
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引领学科课程
杜威
反对传统教育学习固定的知识体系
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课程的目的是改造直接经验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
人类经验分析
具体活动分析
获得课程目标
选择课程目标
制定教育计划
口诀:人体获选制
泰勒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
确定教育目标
学校试图达到哪些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什么经才能达到目标?
组织教育经验
怎样组织经验?
进行教育评价
如何确定目标正在实现?
评价
贡献
微课程编制开发了基本框架,具有较强实践性
局限性
机械化倾向,有较大的主观性,忽视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
含义
以学生兴趣、需要、经验和心理逻辑为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而编制
优点
尊重学生的特点与主体性
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重视直接经验与实践
重视学习的乐趣与创造性的培养
缺点
忽视学生体系性
不易编、不易教、不易学
放纵学生,弱化教师作用
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科课程
含义
又称分科课程
在学科里面根据知识逻辑去编排具有知识体系的课程
优点
突出知识的体系性
易编、易教、易学、易评价
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短时间内高效学习
保证教学质量
局限性
忽视学生的特点与主体性
忽视知识的实用性
忽视直接经验与实践
教学与学习枯燥,填鸭式教学
学科越分越细,是知识割裂
活动课程
含义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界限,把相邻领域的知识结构构成一个新学科
根本目的
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于细的问题
优点
利于学生整体认识世界
促进知识迁移
培养各种能力
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贴近现实生活
缺点
忽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
教材编写困难
培养综合课程师资困难
其他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教学细化中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
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的课程
显性课程
国家正式实施的课程
隐性课程
没有正式实施,但在学校环境中伴随显性课程实施与评价产生的实际存在的课程
国家课程
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权威性、强制性及多样性)
地方课程
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在本区实施和评价,具有地方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研发和实施的课程
基础性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形态
拓展型课程
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课程设计
概念
含义
指课程开发,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步骤
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设计
概念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标准和意图,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依据
社会
政治、经济、时代、文化
人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教育内部
知识体系,专家的意见,教育目的
设计的基本问题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设计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背诵、区别、掌握、绘作)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画、唱、跳、演讲)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心理感受、情绪、爱护、称赞)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低→高)
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课程内容的设计
含义
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逻辑序列组织编排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选择
间接经验
(知识体系)专家、内在逻辑
直接经验
(基础)学生的当下生活、社会的需要
组织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
直线不重复↑
螺旋式
统一课程内容反复重复气且提高(理论性学科,低年级)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
各学科内知识的独立性和深度
横向组织
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学科逻辑
按学科内知识的逻辑与体系编写课程
心理逻辑
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编写课程
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改趋势
课程政策
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课程管理的灵活性
课程结构
综合性
均衡性
选择性
课程内容
基础性
时代性
课程实施
新取向
弹性化
信息化
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程评价
过程化
主体化
多元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目标
总体目标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体目标
师(实)母(目)评理内结
课程目标
树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
综合课程观
课程内容
学生生活观
课程实施
自主学习观
课程评价
发展评价观
课程管理
校本发展观
中小学课程改革其他内容
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高中以分科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应作为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