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麻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之麻醉思维导图,包括麻醉方法的分类、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前准备与用药、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24 18:21:483.麻醉
概述
麻醉方法的分类
1.全身麻醉
(1)吸入麻醉
麻醉药经口鼻进入,通过呼吸道达到肺泡内,再进入血液循环,最终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而产生麻醉状态。——乙醚☆
(2)非吸入性麻醉
麻醉药由静脉、肌内注射或直肠灌注等方法进入体内,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
2.局部麻醉
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使局部的痛觉消失,同时运动神经被阻滞,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
局部麻醉可分为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3.椎管内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使部分脊神经被阻滞,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根据注射间隙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4.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5.复合麻醉
同时使用多种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使其互相配合,从而取得较单一麻醉方法更好的效果称为复合麻醉。
麻醉方法的选择
选择原则有以下四点: 1.充分估计病人的病情和一般情况 2.根据手术需要 3.按麻醉药和麻醉方法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4.麻醉者的技术和经验
麻醉前准备与用药
(一)麻醉前准备
1.麻醉前1~2天应访视患者,获得有关病史、体检和精神状态资料;让患者了解有关的麻醉问题,解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对患者耐受麻醉手术的程度作出客观判断,并运用国际通用ASA分级,确定麻醉前的病情分级。
ASA病情分级标准
ASA分级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分级标准 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疾病,功能代偿健全 并存疾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确诊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供体
注:急症手术病例,在相应的级数后加注“急”或“E”。
(二)麻醉前用药
1.麻醉前用药目的
(1)解除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达到术前安睡或嗜睡状态。 (2)控制不良反应,降低基础代谢,减少氧耗量,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利于麻醉顺利诱导。 (3)提高痛阈,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利于麻醉维持。 (4)对抗麻醉药的不良反应,降低麻醉药的毒性。
2.麻醉前常用药
(1)催眠药 常用的药物为巴比妥类药。
(2)麻醉性镇痛药 具有提高痛阈,增强麻醉镇痛效果。常用药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和镇痛新等。
(3)镇静安定药 具有抗焦虑和控制情绪紧张等功效,可增强催眠药、麻醉药和镇痛药的作用,降低基础代谢,预防术中恶心、呕吐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等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咪达唑仑等;丁酰胺苯类,如氟哌利多、氟哌啶醇等;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异丙嗪等。
(4)抗胆碱类药 具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等功效。常用药有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
(5)特殊药物 根据术前不同的病情需要使用相应的药物。如合并支气管哮喘者,或有过敏史者,可加用抗组胺药;合并糖尿病者,应用胰岛素;高热者用解热药等。
局部麻醉
常用局麻药
酯类局麻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等
酰胺类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短效者有普鲁卡因等
中效者有利多卡因等
长效者有丁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等。
局部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
1.黏膜表面麻醉
用渗透性强的局麻药与黏膜接触,产生黏膜痛觉消失的方法称为黏膜表面麻醉,亦称为黏膜麻醉。常用于眼、鼻腔、咽喉、气管及尿道等部位的表浅手术或内镜检查术。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有0.5%~2%丁卡因、2%~4%利多卡因。
2.局部浸润麻醉
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以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局部浸润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各类中小型手术,亦适用于各种封闭治疗和特殊穿刺的局部止痛。
常用于浸润麻醉的局麻药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一般用0.5%~2%的溶液。
3.区域阻滞麻醉
在手术部位的周围和基底部浸润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域的神经支和神经末梢,称区域阻滞麻醉。本法最适用于皮下小囊肿摘除,浅表小肿块活检,舌、阴茎或带蒂肿块等手术和乳腺手术。常用局麻药与浸润麻醉相同。
4.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的周围,使该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称神经阻滞麻醉。
(1)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阻滞适合于颈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瘤摘除和气管、喉等手术。
(2)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有肌间沟径路穿刺法、锁骨上径路穿刺法、腋窝径路穿刺法。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一)中毒反应
1.临床表现 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下行性抑制,临床上常首先出现过度兴奋状态,如恐惧不安、躁狂、恶心呕吐、寒战及惊厥等。而后则迅速进入严重抑制阶段,出现昏迷甚至呼吸停止。局麻药对心血管的抑制表现为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出现心房颤动或心搏停止。
2.预防
(1)麻醉前给巴比妥类药,有减轻局麻药中毒的功效。 (2)严格控制局麻药剂量,不得超过一次使用最大量。 (3)用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麻药。 (4)局麻药中加1:200000的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目的是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麻醉时间。 (5)采取边注射边回吸的用药方法,严防注入血管。 (6)全身情况不良或在血运丰富区注药,应酌情减量。
3.治疗
(1)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0.1g肌内注射,或安定10mg静注,用2.5%硫喷妥钠3~5ml缓慢注射,可重复注射直到惊厥解除。必要时考虑用肌松剂以控制惊厥,同时施行气管内插管。 (2)呼吸抑制者,用面罩吸高浓度氧或气管内插管行人工呼吸供氧。 (3)心血管功能抑制者,应用血管活性药和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加强血压、脉搏、心电图监测,做好心、肺、脑复苏的准备工作,一旦呼吸心跳骤停,需及时抢救。
(二)过敏反应
1.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现皮疹或荨麻疹,并有结膜充血和脸面浮肿等;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在喉头、支气管则黏膜水肿和痉挛,可出现支气管哮喘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预防
(1)术前明确病人有无局麻药应用史和过敏史。
(2)采用酯类局麻药时,术前应常规做普鲁卡因试验。
3.治疗
(1)病情急剧者,先用肾上腺素0.5~1mg皮下或肌注 (2)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血管通透性。 (3)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应用氨茶碱250~300mg静脉缓注。 (4)喉头水肿时应及时吸氧,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做气管切开。 (5)过敏性休克时,应紧急综合治疗。
(三)特异质反应
当用小剂量局麻药而出现严重中毒征象时称特异质反应,亦称高敏反应。一旦出现应按中毒反应处理。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下腹部及盆腔手术 (2)下肢手术 (3)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2.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如多发性脊髓硬化症、脑膜炎、进行性脊髓前角灰白质炎、脊髓转移癌等。 (2)全身严重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感染,为防止将炎症导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急性脑脊髓膜炎而应禁用。 (3)老年人,消瘦、体弱、高血压、严重贫血等容易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应慎用或禁用。 (4)低血容量休克,在血容量未补足的情况下。 (5)妊娠、腹部巨大肿瘤、严重腹水等。 (6)脊柱畸形或严重腰背痛者。
(二)并发症及处理(核心考点)
1.术后头痛一旦发生头痛(所以术后没枕头),要绝对平卧,以降低脑脊液压力,减少脑脊液外渗;头痛者可针刺治疗,并服用止痛药。 2.腰背痛 3.尿潴留 针刺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1%普鲁卡因长强穴封闭;严重者可行导尿术。 4.下肢瘫痪
硬膜外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适于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的手术,亦适用于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2.禁忌证 (1)严重休克或出血未能纠正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全身严重感染者。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 (5)低血压或严重高血压。 (6)慢性腰背痛或术前有头痛史。 (7)脊柱畸形或脊柱类风湿关节炎。 (8)精神病而不能合作者。
(二)并发症及处理
1.术中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2.术后并发症 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等。
全身麻醉
(一)分类
根据全麻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不同,全麻可分为吸入麻醉和非吸入麻醉两大类。
(二)并发症及处理(核心考点)
1.喉痉挛 用面罩加压吸氧,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吸氧,严重时可静注琥珀酰胆碱(肌松药)50~100mg后施行气管内插管。
2.呼吸停止 用麻醉机面罩给氧人工呼吸,若呼吸仍不恢复,应施行紧急气管内插管。一旦继发心跳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3.血压下降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用麻黄素(拟肾上腺素)15~30mg静注或肌注升压,或50%葡萄糖80~100ml静注。
气管内插管与拔管术
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
(1)颌面、颈部、五官等需全麻大手术。 (2)开胸手术,需要肌肉松弛而使用肌肉松弛剂的上腹部或其他部位手术。 (3)急性消化道梗阻或急症饱食患者的手术。 (4)颅脑外科全麻手术。 (5)异常体位的全麻手术。 (6)颈部巨大包块,纵隔肿瘤或极度肥胖病人的手术。 (7)手术区位于或接近上呼吸道的全麻手术。 (8)低温或控制性低血压手术。 (9)急救与复苏。
拔管术指征
(1)病人完全清醒,呼之有明确反应。 (2)呼吸道通气量正常,肌张力完全恢复(3)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恢复。 (4)循环功能良好,血氧饱和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