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
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吗、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物质的范畴、物质与运动等。
编辑于2021-10-28 21:32:34马哲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吗
可知论
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承认矛盾存在的
形而上学: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否认矛盾存在的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的范畴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定义方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批判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批判
夸大静止: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空的概念
时间:一维
空间:三维
时空与运动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的特点:客观性、有限(具体某个)无限(整个),绝对(客观实在)相对(具体某个)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决定性作用:劳动
促进性作用:语言(物质外壳)
意识的能动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本原 - 派生
物非意,意非物
物不替意,意不替物
相互联系
物转意,意转物
意依赖物,又相对独立
物决意,意反物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关系
前提: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进行统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把握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实践
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形式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实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概念:事物内部;事物之间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概念:等于运动,趋势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的内容
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
过程的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含义: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关系:对立统一
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
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关系复杂多样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揭示事物产生、发展与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无法脱离彼此
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
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和现实性
含义: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现实蕴含可能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有
可能性
没有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的可能
可能转化现实
方法论
立足现实,分析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好多可能
内容与形式
含义
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
关系:不可分割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形式适合内容使,积极推动
形式不适合内容时,消极阻碍
方法论
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善于运用形式
现象与本质
含义
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个别、具体 ——— 一般、普遍
多变 —— 稳定
生动、丰富 —— 深刻、单纯
相互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假象是对本质的错误表现
方法论
统一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立
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原因、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同一性
相互依存
有你才有我
相互贯通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对抗性
非对抗性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A 不能脱离 B , B 不能脱离 A
相互区别
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批判的继承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2.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双方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不仅相反相成,而且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统一,逆向思考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
没有离开 A 的 B ,也没有离开 B 的 A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服从地位,次要方面
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
“ 两点论 ” 与 “ 重点论 ” 相结合
看关键,抓主流
矛盾分析法
1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
2.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的思考方法和态度
3.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
4.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6. 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质量互变规律(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质: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起点和基础)
量: 1. 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 认识量才能估计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关节点,临界点
量变:数量增减、次序变动(连续)
质变:根本变化(中断)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
理论上
夸大质变:激辩论
夸大量变:庸俗进化论
实际上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性)初级阶段(量)的认识
改革(度),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形而上学:外在量进行否定)
2. 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扬弃 ”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形而上学: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像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方法论
理论上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上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错误的实践观
1. 中国古代哲学:知行合一,实践等于行,主要指道德伦理
2. 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忽略客体)
3.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忽略客观性)
4. 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的活动联系起来,但其实践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正确的实践观: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感性的:意识指导;体现目的
对象性的:客体
物质活动:客观性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性):具有将 “ 脑中的 ” 变成 “ 现实的 ” 功能
自觉能动性(主题能动性 ):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
理论知识的掌握
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
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语言符号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
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自己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世界上本不存在的对象物(变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了主体的一部分(融为了我的一部分)
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交互性
开放性
间接性
实践决定认识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天赋(生理因素)
间接经验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到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到思想
直观(机械)反映论(旧唯物)
能动反应论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33
反应性
创造性
突出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对象: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性: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对象: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性:抽象性、间接性
两者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方法论
强调理性认识,忽略感性认识
唯理论
强调感性认识,忽略理性认识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认识到实践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得感性材料
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
认识过程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
理性因素
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人的情感和意志
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特点
客观性
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标准是实践
形式是主观的
绝对性
主客观是统一的
发展是无限的,认识是对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限的
相对性
某一阶段、某一部分
一定程度、一定方面,有待深化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
方法论
只看绝对——教条主义
只看相对——诡辩论、怀疑主义
真理与谬误
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的缺陷 1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唯心史观的缺陷 2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跟经济、阶级、利益有关(政治、道德、法律、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在变,意识或迟或早变
存在是意识到来源,意识是存在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物质力量、 人和自然 )
生产资料
1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 客观依据
2 、劳动对象
3 、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日益成为生产发展 <非社会历史 >的决定性因素、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生产关系(物质)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区分不同的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 客观意识
生产中 人与人 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等于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艺术等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核心):国家政治制度、警察、法庭等
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骨骼)
上层建筑(血肉)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性、能动性 )
统一性、多样性
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曲折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革命
改革
科技(重要动力)
科技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技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技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