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药理学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知识总结,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和机制,抗帕金森药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相关知识。
内科学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思路,具体有:是否是溶血性贫血、判断溶血部位、判断病因、进一步检查、有无继发性溶血,快来看。
神经病学第8版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流行病学、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
药理学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知识总结,包括精神失常的定义,抗精神分裂症药、抗躁狂症药、抗抑郁症药的作用机制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神经退行性疾病
定义
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的总称
分类
帕金森病 PD
阿尔兹海默病 AD
亨廷顿病 HD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机制
Ach与多巴胺
基底核:胆碱能神经 ACh ↓ 老年痴呆 中枢拟胆碱药 M-R ↑ 纹状体:是人类调节锥体外系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多巴胺系统功能↓+胆碱能系统相对亢进↑ 帕金森病 中枢抗胆碱药 M-R ↓ 胆碱能系统功能 ↓ +多巴胺系统相对亢进↑ 亨廷顿舞蹈病 中枢拟胆碱药 M-R ↑
GABA
帕金森病、亨廷顿病患者相关脑区GAD活力显著降低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额叶皮质GABAB受体结合率减少68%。
抗帕金森药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
多巴胺缺失学说
黑质-纹状体有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参与调节机体运动机能
帕金森病四组征候群
(1)静止性震颤 (2)肌肉强直或僵硬 (3)运动迟缓 (4)共济失调,
拟多巴胺类药
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
是酪氨酸形成儿茶酚胺的中间产物,即多巴胺的前体
药理作用及机制
作用原理
在脑内转变成DA,补充了纹状体中 DA的不足,抑制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
作用特点
奏效慢,用药2~3周后才出现体征的改善, 1~6个月后才获得最大疗效
对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较好,而对重症及老年者患者效果较差
口服只有1%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99%导致外周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抗帕金森
对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起效慢,用药2~3周现体征改善;1~6个月获得最大疗效
对轻症和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对重症和老年患者疗效较差
对肌肉僵直和运动困难的疗效较肌肉震颤好,对痴呆症状不容易改善
首先改善运动障碍和肌肉强直,然后改善震颤
治疗肝昏迷
但不能改善肝功能,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早期反应
胃肠道反应
DA兴奋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D2R
饭后服药;D2-R阻断药多潘立酮可减轻
心血管反应
直立性低血压(30%)、心律不齐
长期反应
症状波动
“开-关反应”(重症)—L-DOPA+AADC抑制药/MAO抑制药治疗
运动过多症
手足、躯体、舌不自主运动—D2受体阻断药左旋千金藤啶碱治疗
精神障碍
梦幻、幻觉、幻视或抑郁症
氯氮平治疗
药物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
维生素B6
加速L-DOPA在外周组织转化成DA,增强外周副作用,降低疗效
抗精神病药物
药源性PD,对抗L-DOPA疗效
抗抑郁药
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加重
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可阻碍DA的失活,因而可加重DA的外周副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
左旋多巴的增效药
氨基酸脱羧酶(AADC)抑制药
卡比多巴
较强的左旋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作用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和Ldopa合用时,减少L-dopa在外周组织的脱羧作用
MAO-B抑制药
司来吉兰
降低脑内DA降解代谢,使DA浓度增加,有效时间延长
低剂量对肠道MAO-A无作用,抑制中枢DA降解
消除“开-关反应”
抑制黑质-纹状体的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形成;维生素E合用
代谢产物引起焦虑、失眠、幻觉等精神症状,慎与哌替啶、三 环类抗抑郁药或其他MAO抑制药合用
COMT抑制药
托卡朋
延长L-DOPA半衰期,增加进入中枢的量
临床应用中发现有导致患者严重的、致命的、急性的肝细胞损害
恩他卡朋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
D2类受体强激动剂
小剂量:激动结节-漏斗通路D2受体,抑制催乳素和生长激素释放
闭经或溢乳、肢端肥大症、垂体瘤
大剂量: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D2受体
治疗PD,与左旋多巴合用,减少症状波动和开关现象
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
见效快,持续短,数天可达到最大疗效
促进纹状体中残存的DA能神经元释放DA,抑制DA的再摄取
直接激动DA受体和较弱的抗胆碱作用
抗胆碱药
苯海索( 安坦)
拮抗胆碱受体而减弱黑质-纹状体通路中ACh的作用;抗震颤效果好,也能改善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直
主要用于早期轻症患者、不能耐受左旋多巴或禁用左旋多巴的患者、抗精神病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
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
发病机制
器质性的脑损伤导致的智能障碍
表现为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的丧失。
分为原发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AD)和血管性痴呆( VD)。
病理机制
组织学变化特征: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淀粉样蛋白沉积 解剖学基础:海马组织萎缩 功能基础:胆碱能神经兴奋传递障碍;Ach-R变性;神经元数目减少 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
胆碱酯酶抑制药
多奈哌齐
第二代可逆性中枢AChE抑制药
体内过程:生物利用度为 100%,达峰时间3 〜4 小时,半衰期长,t1/2约为70 小时
药理作用:通过抑制AChE来增加中枢ACh的含量,对丁酰胆碱酯酶无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延缓病情发展。用于轻至中度AD患者。
不良反应:全身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大便失禁、胃肠道出血、腹部胀痛等;神经系统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当蛋白结合浓度小于300ng/ml时 ,与洋地黄、华法林联用会影响后两者的蛋白结合率和疗效;治疗剂量时并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利斯的明
选择性,对纹状体、脑桥以及心脏的AChE活性抑制力很小
改善AD胆碱能神经介导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认知能力
口服迅速吸收,约1小时达到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40% 易透过血脑屏障
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等优点,且无外周活性
适用于伴有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疾病的AD患者
恶心、呕吐、乏力、 眩晕、精神混乱、嗜睡、腹痛和腹泻
除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多奈哌齐,其他不良反应与多奈哌齐相似
禁用于严重肝、肾损害患者及哺乳期妇女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消化性溃疡、哮喘、癫痫、肝或肾功能中度受损患者慎用
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美金刚
非竞争性与NMDA受体上的环苯己哌啶结合位点结合。 谷氨酸释放过多:减轻兴奋性毒性。 谷氨酸释放过少:改善谷氨酸传递。 第一个用于治疗晚期AD的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