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生态学-2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
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也是生态学考研必考内容。
编辑于2021-11-22 14:46:07生物与环境1.1 环境与生态因子1.2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3 光及其生态作用1.4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1.5 水及其生态作用1.6 土壤因素及其生态作用1.1 ... 原创力文档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群落生态学不是以一种生物作为对象,而是把群落作为研究对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物与环境1.1 环境与生态因子1.2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3 光及其生态作用1.4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1.5 水及其生态作用1.6 土壤因素及其生态作用1.1 ... 原创力文档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群落生态学不是以一种生物作为对象,而是把群落作为研究对象。
个体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环境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或活动的外部条件总和。
类型
按环境的主体分类: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
按环境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分类:原生环境(自然环境)、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因子分类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一、概念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地形因子
土壤因子
三、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任何一种自然生态环境都包括着多种生态因子,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比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二氧化碳为次要因子;又如以生物为主导因子,表现在动物食性方面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等。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等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特点,是由于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引起的。例如鱼类不是终身定居在某一个环境中,根据生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尤其是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生病或死亡。所以总体上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可以进行局部的补偿。若某一由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比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但是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且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
四、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包括:对 生物的结构、过程、行为、功能、寿命和分布等的影响
生物因子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不同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中内关系,后者构成种间关系
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PH和氧等理化因子
五、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数量较多,容易满足植物的需要,作物的产量往往取决最小量矿质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
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做哦呜冲个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的多少呈正相关
定义: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注意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
Blankman 限制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生物生存和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定义: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定义:生物只有在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任何一个因子数量上不足或过剩,均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应用
1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的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并且耐受性还有因年龄季节栖息地不同而有差异。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
2 ,生物体在发育生长过程中,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一般很低
3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如鲑鱼对水温耐受范围为0-12 度,最适4 度,豹蛙的耐受范围为0-30 度,最适为22 度
4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度状态下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即各因子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生态福
定义:一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一个最高点(耐受上限)之间的范围。(每一个钟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福)
生态幅的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
1 、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
2 、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 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养期窄)
3 、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
4 、每个生物钟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内稳态
定义: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指示生物
定义:
如何测耐受范围?(设计实验)
植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
考虑因素
影响
植物对盐度的耐受范围
植物对水分的耐受范围
第三节、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一、光照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饱和点: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与光强(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开始下降
光补偿点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光合积累和呼吸消耗着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时的光照度
黄化现象
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
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
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
耐阴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生理有效辐射: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
生理无效辐射: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
三、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
每天光照与黑夜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物和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
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日中性植物
光照对植物作用的方式
光强度: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植物的增长和分化、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比例正常。光强度影响着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且可能出现黄花现象光质: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物生长
三基点:任何一种生物生命活动中的每一个生理过程都会有酶的参与,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相应形成了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一样。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横断面上大多数能看到年轮,这就是植物生长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真实写照。同样,动物鳞片、耳石等也有体现。
生物发育
生物的生活周期包括个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重要发育阶段,生物只有通过生殖阶段才能繁衍后代
有效积温:有效积温及双曲线关系,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一种可能是土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种可能是作物尚未成熟而低温已经降临,导致作物减产,甚至可能颗粒无收。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是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的。
在农业上的作用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 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低温致害机理
冷害
指零上低温对喜温生物的伤害,低温造成生物生理活动(光合、呼吸、吸收、蒸腾)机能的降低和生理平衡状态的破坏
冻害
指冰点以下低温造成生物体内结冰,细胞原生质膜破裂和酶蛋白失活与变性
动物
生理: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有隔热性能好的毛皮,一般不增加产热或者少增加就能使其体温保持恒定)。
形态:①体型大: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贝格曼Bergman 规律);②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有变小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适应体现;③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者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身体隔热性能。
植物
形态: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的保护,因为芽具鳞片,植物体表有蜡粉和密毛,且植物矮小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这种形态有利于植物保温和减轻严寒的影响。
生理:通过减少细胞中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2. 高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高温致害机理:主要是引起酶活性降低和生化反应紊乱、水分代谢失衡、有毒物质积累、细胞膜透性增加和功能降低,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呼吸作用加强
动物
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使温度有较大的变幅。高温时,身体吸收大量热能并储存起来,体温升高;环境条件改善时,躲避到阴凉处把热量释放出去,体温下降。
行为:夏眠、穴居、昼伏夜出
植物
形态: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是白色或者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阳光;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者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植物树干和根茎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生理: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蒸腾作用;反射红外线。
温周期现象
由于地表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
物候节律
内源说与外源说
休眠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者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休眠现象和后熟作用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分类
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
沉水植物
陆生植物
旱生植物
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形态结构⑴增加水分摄取,且具有强大的根系和储水组织。⑵减少水分流失:叶片刺状或针状、鳞片状,如仙人掌科和松柏类植物,且气孔下陷。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是白色或者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阳光;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者具有运动细胞使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
动植物是如何适应干旱沙漠环境的?
生理: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中生植物
湿生植物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动物
陆生动物
形态结构: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治水分过量蒸发;高山干旱环境的烟管螺产生膜来封闭壳口适应低湿环境;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保持湿润;爬行动物有很厚的角质层;鸟类具有羽毛和尾脂腺;哺乳动物有皮脂腺和毛都能防止水分过分蒸发,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行为:一些沙漠动物(昆虫、爬行类、啮齿类)昼伏夜出、穴居,地面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很大,避开干燥空气。干旱地区的许多鸟类和兽类在水分、食物缺乏的时候迁移到别处去。
生理:骆驼具有储水的胃,驼峰中储藏有大量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一) 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沙土类土壤
以粗砂和细沙为主
对块茎、块根作物的生长有利
黏土类土壤
以粉砂和黏粒为主
往往为水占据,通气不畅
壤土类土壤
以砂粒、黏粒、粉粒大致等量的混合物
是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
(二) 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酸性土壤
PH<6.5
主要分布在气候冷湿的针叶林地区和酸性沼泽土上
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
中性土壤
PH6.5~7.0
大多数作物、温带果树都属于此类型
碱性土壤
PH>7.0
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区
容易引起铁、硼、铜、锰、锌的
(三) 土壤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起很大的作用
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微生物起直接的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土壤中某些真菌还能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菌根
微生物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许多植物病害就是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
土壤中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有利:土壤中除了有藻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还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病原菌等土壤微生物。细菌是土壤中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它对土壤的形成、养分循环、作物生长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①土壤微生物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分解有机质: 如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耕性。②土壤微生物还可以分解矿物质,其代谢产物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物质的溶解。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另外还有尿素的分解。它将土壤中的矿质肥料加工成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形态。③土壤微生物还有固氮、防病、促进生长的作用: 某些微生物可借助其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固定态氮化物。在植物根系周围生活的土壤微生物还可以调节植物生长,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和真菌等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素、磷素和其他矿质元素的营养以及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生长素等各种有机营养,促进植物的生长。④微生物还可以降解土壤中残留的有机农药、城市污物和工厂废弃物等。将其转变成低害或无害物质。不利:⑤土壤中存在一些抗生性微生物,他们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这样就可以防治和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危害,所以,土壤中的微生物其实也有不利的一面。
生态适应
是生物处于特定环境条件(特别是极端环境)之下发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改变和进化,这种改变有利于生物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与耐受性
(二)胁迫与生态适应
1. 环境胁迫与生物体响应过程
胁迫:指一种显著偏离生物适宜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随着环境胁迫的加强,或持续时间的延长,处于胁迫下的有机体将经历各个演变阶段
1、预警阶段
2、抗性阶段
3、耗尽阶段
4、再生阶段
2. 克服胁迫的代价与对策
胁迫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干扰正常结构和各种过程的协调。生物体的再稳定和修复、再调整和适应以及抗性的保持都需额外的能力和物质
3. 胁迫下个体的存活
4. 生物体对环境胁迫适应能力的调节
1、训化
生物借助于训话过程可以小幅度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也可以部分的理解为: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
2、耐受性的节律变化
生物体对不利环境引起的结构损伤和生理降低具有补偿作用。较长时期内补偿调节作用往往是有节律的
3、休眠
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许多植物种子成熟后不能立即萌发的现象即是一种休眠形式。休眠种子可长期保持存活能力,直到出现适于种子萌发的条件才萌发。有些植物种子的萌发能力仅保持1-3 a,但许多植物种子的萌发能力可保持30-40 a,一个极端的例子:埃及的睡莲。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和后熟作用是植物对不利条件的一种适应对策。温带木本植物的冬眠是更加常见的一种植物休眠现象,休眠中的树木可以顺利渡过冬季低温。
恒温动物虽然可以靠保持自己的体温来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但当环境温度接近其低温耐受限度时,也会进入休眠状态
变温动物,低温可直接减少其活动性并能诱发滞育或休眠
4、内稳态与生态适应
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
内稳态与非内稳态两类生物之间的基本差异是决定其耐受限度的因素不同
植物生理胁迫类型及适应对策
类型:温度胁迫(高温和低温),水分胁迫(干旱胁迫和淹水胁迫),盐碱胁迫,其他胁迫(酸雨胁迫,重金属胁迫)
# 水分胁迫:1. 干旱胁迫: 在植物营养生长期,水分胁迫的可见症状有叶萎蔫、叶枯死、叶脱落、枝梢干枯、植株枯死等。不同的营养器官对水分胁迫反应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叶生长> 株高生长> 干粗生长,地下根生长> 地上茎生长;在其生殖生长期,过度缺水,不仅花芽分化不利,而且花量少、花色淡、花期短、容易落果;在叶部则表现为叶面积减小,落叶增加,叶片萎蔫,下垂卷曲;在根部则表现为根细胞减弱,停止生长,根毛死亡;在枝干部则表现为抽缩,表皮皱折,褪色发暗等。2. 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植物对土壤多数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急剧减少,进而削弱根和新梢的生长,抑制叶的生长,减少叶数,导致叶片失绿坏死引发小叶和落叶,最终植物因淹水致死;还能加重许多病原体引起的病害,如丝核菌,镰刀霉菌,腐霉属菌,疫霉属菌等,同时也容易造成有害软体动物(如蜗牛、蛞蝓)的大发生。# 温度胁迫:1. 高温胁迫: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是蛋白质变性,生物膜结构破损,体内生理生化代谢紊乱。热害往往与干旱并存,造成失水萎蔫或灼伤。不同植物所忍受的最高温度或致死温度是不同的,同一株植物不同器官或组织耐热性也有较大差异。根系对高温逆境最敏感,繁殖器官次之,叶片再次之,老叶的耐热性强于幼叶,树干的耐热性强于枝梢,木本植物的耐热性强于草本植物。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干旱,或冬春阳光照射,白天升温细胞解冻,夜间降温又结冰,冰融交替使皮层细胞破坏,组织死亡,皮层下陷,干裂,冬季日灼常发生在植株西南面的主干和大枝上。2. 低温胁迫: 冻害的机理有3 点:①细胞内结冻;②原生质脱水;③生物膜体系破坏。冷害的原发反应是生物膜发生相变,液晶态变为凝胶态,原生质环流停止,植物体内乙烯增加,光呼吸速率下降。# 盐碱胁迫: 盐胁迫不仅影响植物的外部形态,也影响植物内部的生理生化特性。盐害的典型症状是植物生长量显著减少,叶尖和叶缘灼伤,叶失绿和坏死,卷叶,花萎蔫,根坏死,枯梢,落叶,甚至死亡。生长抑制是植物受制于盐胁迫最敏感的生理过程,糖累积下降,蒸腾作用下降,水分亏缺,CO2 同化速率下降,营养不良,盐胁迫的植物通常树冠小,叶片小而少,枝梢少,节间短,出苗率低。# 酸雨胁迫: 酸雨是指pH 小于5.6 的降水。不同植物种类对酸雨胁迫的敏感性不同,阔叶树和草本植物较针叶树更易受酸雨危害,在黄河流域,银杏、柿树对酸雨抗性较强,花石榴、贴梗海棠、枫杨、杏、桃则较敏感。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阶段对酸雨抗性不同,枝干抗酸性强,根系及叶片较弱,未展幼叶和老叶抗性较伸展完毕的嫩叶强。# 重金属胁迫: 许多重金属(如Cu 、Zn 、Pe 、Mn 、Mo )都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超过一定的界限,就会对植物产生相应的毒害作用,轻则使植物体内代谢紊乱,生长受到抑制,重则致植物死亡。如涉及可食性植物,重金属还可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是抑制生长,土壤Cu 过量或波尔多液残留累积会引起植物树皮开裂和流胶,生长减缓,枝梢枯萎,落叶,须根腐烂,甚至全树死亡;Mn 过量则会导致植物易发生粗皮病;土壤重金属过量还可抑制种子发芽。
适应对策:
5. 适应组合
(三)生态适应与进化
1.表现型适应与进化
表现型的变化:是生物基因表达对环境的适应
表现型适应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时间尺度短(如实验室驯化、季节和野外驯化等)变化的特征是可以逆转的。
2.变异、选择与进化
3.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1) 生态型概念
概念: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型群
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而产生的产物
生态型概念应包括
绝大多数广泛分布的生物种在形态学上和生理学的特性上表现出空间的差异
这些种内变异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
生态学上的相关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 生态型类型
① 气候生态型
不同光温生态型,耐热性,抗寒性,抗旱性
②土壤生态型
在不同土壤的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
③生物生态型
(四)物种的形成与进化
趋异进化
是指同一种群分为两个群体并各自发生和积累不同的遗传变异,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物种
趋同进化
表现为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物种进化产生类似的适应形状
协同进化
指当两个不同的物种相互依存时,会进化产生彼此适应和相互协调的形状
(五)生境与生态位
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5.减低噪音,美化景观
6.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
形态适应及形态生态学
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基本结构
本能行为(先天行为):与生俱来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1) 趋性和向性
2)反射和本能
学习行为(获得性行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生物体的骨骼化及其进化
生物体的外貌及生态适应
生物体外貌和结构的适应特征
构件生物的构件(建筑学结构):包括地面的枝条系统和地下的根系统,它们往往具有重复出现的空间排列。
行为适应及行为生态学
行为概念及类型
行为的遗传与变异
行为的适应性与行为的进化
社会行为及其进化
生态适应的分子机理及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哈德—温伯格定律
随机遗传漂变与种群分化
选择中性理论
溯祖理论
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青光诱导植物的向光性
红光与远红光是引起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敏感光质
红外光能被动植物组织中的水吸收
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其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
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
在农业上的作用:知道生物生长的三基点,可以把握生物的耐受能力,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酶的活性将会收到制约。高温会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而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的化学变化。有效把握生物的温度范围,有利于植物保护与防治病虫害。
比较极端温度生物的适应机制
生物适应研究方法
实验室研究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模型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