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细胞衰老:细胞衰老: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是机体衰老和老年病发病的基础。
编辑于2021-11-24 17:11:36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细胞衰老
概念
细胞衰老: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是机体衰老和老年病发病的基础
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
细胞衰老≠机体衰老
机体衰老≠所有细胞衰老
脑细胞,心肌细胞的衰老直接导致机体的衰老
细胞寿命
细胞寿命接近机体整体寿命
神经元,脂肪细胞,肌细胞
缓慢更新,寿命比机体的短
肝细胞,胃壁细胞
快速更新,寿命较短
皮肤的表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表现
形态学改变
细胞膜
磷脂含量⬇
胆固醇/磷脂 比值⬆
流动性,韧性⬇
受体,载体异常
膜功能⬇
线粒体
体积增大,数目减少
形态异常:肿胀,空泡,嵴退化
mtDNA合成⬇
mt蛋白质合成⬇
内膜系统
RER:减少,排列散乱,膜腔扩大,核糖体脱落
SER:空泡化
高尔基体:增多,扁平囊肿胀
溶酶体:增多增大,酶活性降低
细胞核
核膜内折⬆
染色质固缩⬆
染色体畸变⬆
DNA含量异常
端粒DNA⬇
染色质
凝聚,固缩,破裂,溶解
包含物
糖原减少
脂肪积聚
尼氏体
神经元胞体或树突内大的噬碱性团块和颗粒,又称“噬染色质”
消失
生物大分子和代谢的改变
DNA
复制与转录受到抑制;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mt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
RNA
mRNA和tRNA含量降低
蛋白质
含量下降;发生修饰反应;稳定性、抗原性和可降解性下降;肽键断裂、交联变性
酶
活性中心被氧化,总的效应是酶失活;但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强
脂类
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膜的流动性降低
学说与机制
遗传决定学说
衰老是遗传上的程序化过程
衰老相关基因
MORF4基因:表达与细胞衰老死亡有关的转录因子,该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永生化
P16基因:被视为细胞寿命的关键调控基因,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中的关键效应物
抗衰老基因(长寿基因)
WRN基因
Klotho基因:突变和低表达会引起衰老和相关性老年病
SIRT1基因:清除人体的胆固醇
自由基学说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基团或分子(OH,H2O2,超氧自由基)引发的氧化性损伤的积累,最终导致衰老
外源性自由基
内源性自由基
端粒钟学说
端粒随细胞分裂不断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阈值时,细胞就进入衰老过程
代谢废物累积
基因转录或翻译差错学说
与疾病
与早老性疾病有关
与老年性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密切相关
组织干细胞衰老
细胞死亡
细胞坏死:在外来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生命活动被强行终止所致的病理性,被动性的死亡过程
细胞死亡的原因
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细胞坏死)
环境因子
物理
化学
生物
病理状态
细胞死亡的特征与形式
坏死:质膜破裂,细胞解体并引起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凋亡:质膜保证完整,形成凋亡小体,不引起炎症反应
焦亡:细胞不断胀大直至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
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依据细胞是否还具有生理功能和繁殖能力
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特定信号诱惑下,细胞内的死亡级联反应被触发所致的生理或病理性、主动性的死亡过程。又称程序性死亡,即在一定时间内,细胞按一定程序发生死亡 细胞自噬也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
细胞凋亡的特征
表面特化结构消失
细胞膜的变化
原有的特化结构消失
细胞膜起泡,但仍保持完整
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翻转到细胞膜的表面
RER脱核糖体,膨胀,与质膜融合
细胞质的变化
胞质浓缩
染色体增大,嵴增多,出现空泡化
内质网腔膨大
细胞骨架结构变得致密和紊乱
染色质固缩,沿核膜分布
细胞核的变化
核DNA断裂浓缩成染色质块,呈多种形态
核膜断裂,形成核碎片
染色质被酶切为200bp倍数的片段
凋亡时,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活化,特异地在相邻核小体的连接区切断DNA链,形成长度为180-200bp整数倍的寡聚核苷酸片段,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凋亡细胞表现为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
裂解为若干个凋亡小体
在凋亡时,染色质断裂,与某些细胞器等聚集在一起,被反折细胞质膜包裹,形成球形结构,即凋亡小体
凋亡的过程
凋亡起始
细胞表面特化结构消失,细胞膜依旧完整;线粒体大体完整,核糖体逐渐与内质网脱离,内质网囊腔膨胀,并逐渐与质膜融合;染色质固缩,沿着核膜分布
凋亡小体形成
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或吞噬细胞吞噬,在溶酶体内被消化分解
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
诱发因素
生理性诱导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β,神经递质,钙离子,糖皮质激素
损伤相关因子
热休克,病毒感染,细菌霉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野生型p53).........
疾病治疗相关因子
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中药治疗
抑制因素
生理性
bcl-2原癌基因;突变型p53,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CD40配体,一些中性氨基酸,锌,雌、雄激素
病毒基因
腺病毒E1B;杆状病毒;牛痘病毒crmA;EB病毒BHRF1及LMP-1;单纯疱疹病毒基因
其他
线虫的ced-9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钙蛋白酶抑制因子,促癌剂(PMA)
分子机制
凋亡相关基因
在线虫
ced3,ced4促凋亡
ced9抑凋亡(阻止ced3/ced4激活)
其余7种ced控制凋亡细胞被吞噬过程
在人体
Bax基因----促凋亡(ced3,ced4)
Bcl-2基因--抑凋亡(ced9,原癌基因)
p53基因----促凋亡(抑癌基因)
p53蛋白抑制Bcl-2基因
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家族
一组有类似结构的蛋白酶:天冬氨AA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
活性位点:半胱氨酸
切割位点: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
caspase-1.caspase-11
参与白细胞介素前体的活化,并不直接参与凋亡的信号转导
caspase-2、caspase-8、caspase-9、caspase-10
参与凋亡的起始
caspase-3、caspase-6、caspase-7
参与凋亡执行,能降解多种底物,导致核纤层核细胞骨架的断裂崩解
信号转导机制
死亡受体途径(外源性途径),了
过程
起始
死亡配体FasL与死亡受体Fas结合
结合后
诱导Fas胞质区内的死亡结构域结合Fas结合蛋白(FADD),
形成Fas-FADD-caspase-8(DISC)
形成以及氨基端的死亡效应结构域结合caspase-8前体
激活caspase-8,进一步激活caspase-3、6、7,导致细胞凋亡
死亡配体:主要是TNF家族成员
TNF效应:诱导凋亡,诱发炎症反应
死亡受体:Fas(CD95),DR3、4、5、6
线粒体途径(内源性途径),了
许多凋亡信号引起线粒体的损伤和膜渗透性改变
bcl-2通过组织CytC从线粒体释放来抑制凋亡---导致caspase-9的活化
bax通过与线粒体上的膜通道结合,促使CytC的释放促进凋亡---激活caspase-3,引起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