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匮要略(一至十二)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是中医学习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
编辑于2021-11-27 15:09:11-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病因病机
误治
过汗
误下
病机:损伤津液
主要脉症
紧弦脉
临床特点: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经脉拘急不利的症状
刚痉柔痉鉴别
共同点:都有发热、头痛、恶风寒
刚痉
风寒外束,寒性收引➡️表实
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伤寒症状
柔痉
风邪外袭,风性疏泄➡️表虚
伴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症状
证治
柔痉
栝楼桂枝汤
中风表虚,津液不足
太阳病,发热恶风,汗出,身体强脉沉迟
预作刚痉
葛根汤
伤寒表实,筋脉失养
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阳明痉病
大承气汤
阳明里实,热伤津液
胸满,口噤,脚挛急
预后
湿病
证候与治法
治法
利小便
发汗
证治
头中寒湿
纳药鼻中
寒湿在表
麻黄加术汤
辨证要点:身疼烦
风湿在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辨证要点:一身尽疼,伴有发热,日哺所剧
风湿兼气虚
防己黄芪汤
辨证要点: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风湿兼阳虚
风湿兼表阳虚
去桂加术汤
辨证要点:关节肌肉疼痛,脉浮虚而涩
风湿兼里阳虚
甘草附子汤
辨证要点:骨节疼痛基础上兼见汗出恶风、短气、身微肿、小便不利等
误下变证及预后
暍病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
脉症与病机
临床表现
心肺阴虚内热引起心神不安以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
阴虚内热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病机:阴虚内热、情志久郁
治疗原则
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证治
正治法
百合地黄汤
救治法
发汗后,百合知母汤
脉症兼见心烦、口渴
治法: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下之后,滑石代赭汤
脉症兼见心烦呕吐
治法: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吐之后,百合鸡子汤
脉症兼见小便短涩,虚烦不眠,胃中不和
治法:养阴和中
变治法
变渴,百合洗方
变发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狐惑病
临床表现与内服方
咽喉、前后二阴溃疡以及湿热内壅、胃气不和所致的不欲饮食、恶闻食嗅
甘草泻心汤
外治法
前阴:苦参汤
后阴:雄黄熏之
狐惑酿脓证治
赤小豆当归散
阴阳毒病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
脉症与鉴别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
中风病
脉证
微:气血不足
数:风邪入中
症状:风邪入中京经络➡️半身不遂
痹证
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仅一侧肢臂不遂
成因与辨证
中风病机及在经络、入脏腑的辨证
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脉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缓,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2)
脉证:寸口脉
浮:血虚气浮,络脉空虚
紧:风寒入侵,乘虚留滞
证候
邪气反缓➡️受邪侧,邪阻络脉,气血不畅,经脉失养松弛➡️喎僻不遂
正气即急➡️健侧无邪,气血流畅,相对而急
正气引邪➡️病侧松弛不用,健侧正常而引
病机
邪中络脉➡️营气受阻,肌肤失养➡️麻痹不仁
邪中经脉➡️血气阻滞,经脉不畅➡️肢体沉重
邪气入腑➡️腑热盛,神明扰➡️病不识人
邪气入脏➡️邪并于心,神明无主➡️不能言语,口吐涎
中风与瘾病的病机
寸口脉遲而綬,遲則爲寒,綬則為虚;榮缓則爲亡血,衛缓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 ,邪氣人中,則胸滿而短氣。(3)
轻者瘾疹(在络)
重则中风(在经)
胸满短气(及脏)
肝旺脾虚的中风证治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证候:风邪直中,邪在心脾,但病虽直中而症状较轻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解毒,化痰通络
方药:侯氏黑散
阳热内盛,风邪内动的中风证治
风引汤:除热瘫痫
病机:肝阳亢盛,风邪内动
治法: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方药:风引汤
血虚火盛的证治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证候:阴血不足
虚热内扰➡️神不内守➡️如狂,独语不休
化燥化风➡️妄行,眩晕
阴不涵阳➡️脉浮
治法:滋阴清热,清热祛风
方药:防己地黄汤
⚠️若无外感风邪而见狂妄谵语者,禁止使用
头风的外治法
头风摩散方
证候:风寒犯及头部,经络阻滞
治法:散寒通经止痛
方药:头风摩散
用法:药物涂搽局部,效捷便利
历节病
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病因
内因
肾气不足,骨易受侵➡️寸口脉沉
肝血不足,筋易受损➡️寸口脉弱
外因:凑离开泄,寒湿乘虚内侵➡️汗出入冷水
湿热郁滞
浸淫筋骨,流入关节,痹组血脉➡️关节疼痛
湿热交蒸➡️气血郁阻➡️痛处肿大,溢出黄汗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浮➡️风邪外袭
弱➡️心肾不足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脉见涩小➡️里虚湿郁
饮酒当风➡️风邪入侵
过食酸碱,内伤肝肾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进。咸则伤骨,骨伤则疫,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日断进。荣气不通, 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历节
恣食酸咸
酸
适量:入肝补肝
过食:反伤肝➡️筋伤血泄➡️筋伤则缓,运动市场➡️名曰泄
咸
适量:入肾益肾
过食:反伤肾➡️骨伤髓枯➡️痿弱不能形立➡️名曰枯
肝肾不足➡️营卫俱虚➡️三焦失通➡️贏瘦,四肢失养
湿浊下注➡️两脚肿大
胫热、身热、关节痛
黄汗病:胫冷,不发热,遍身出黄汗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浮➡️中➡️汗自出
滑➡️胃热盛➡️外邪易入里化热
证治
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证候
肝肾不足,风湿入侵
筋脉失养➡️直接疼痛
气血失养➡️身体消瘦
风邪上犯➡️头晕目黒
湿阻中焦➡️短气欲吐
流注下肢➡️脚肿如脱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麻黄:祛风通阳宣痹
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
知母芍药:清热养阴舒筋
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证候
流注关节,经脉痹组,关节剧痛,不能屈伸
治法:温经祛寒,除痹解痛
方药:乌头汤
麻黄:发汗宣痹
乌头:温阳通脉,祛寒解痛
芍药、甘草:和血舒,缓急止痛
黄芪
益气固卫
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防麻黄过于发散
白蜜:甘缓,解乌头毒
脚气冲心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证候:湿气上冲心肺➡️心悸气喘呕吐等
治法:矾石汤:导湿下行,收敛心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
成因与轻证证治
成因:气血不足,风邪诱发,血行不畅
轻证证治:针刺引导阳气
重证证治
治法: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鉴别
血痹:局部肌肉麻木,酸痛,脉涩
风痹:疼痛为主
虚劳病
脉象总纲
脉象:大、极虚(阴虚阳浮,精气内损)
病因病机:肾虚精亏
病机与辨证
阴血亏虚
脉浮大无力
亡血血虚
失荣于面➡️面白无华
血不养心➡️心悸
阴血不足➡️津亏口渴
肾阴不足
不能纳气➡️气喘
阴虚阳浮➡️脉浮
气血不足
脉沉弦无力,无外感寒热症状
面白,时目瞑,兼衄➡️肝脾血虚
短气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肾阳不足,温化失常
虚劳脱气
脉沉小迟
肾虚不纳➡️疾行则气喘有声
脾胃阳虚➡️腹满便溏,饮食不化
虚劳无子
脉浮弱而涩
真阴不足➡️脉浮而弱
精少清冷➡️脉来滞涩
虚劳盗汗
脉虚弱细微
阳虚不固,阴虚不守
虚劳脉大
脉大、按之无力➡️经期内衰,经脉失养➡️脊背麻木
脾气虚寒,运化失职➡️腹中肠鸣
阴虚阳浮,虚火上浮➡️马刀夹瘿
虚劳革脉
革脉之弦,重按则减➡️主寒
革脉之大,大而中空➡️主虚
虚劳与季节
脉浮大
证治
虚劳失精
证候
遗精滑泄,精液损耗太甚,阴损及阳➡️少腹弦急,阴头寒
阴阳精气俱虚,不能上注于目➡️目眩
精血不足,毛发失养➡️发落
脉:极虚、芤迟动微紧
治法:和气血,调阴阳,安心神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虚劳里急
证候
诸不足:气血阴阳俱虚
腹痛里急:气虚偏甚
治法:益气健中
方药:小建中汤
虚劳腰痛
证候
肾阳虚➡️腰痛
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治法: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
方药:八味肾气丸
虚劳风气百疾
证候:阴虚成损➡️积损成劳➡️易外感成疾
治法:补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薯蓣丸
虚劳不寐
证候:肝阴不足,心血亏虚
治法: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方药:酸枣仁汤
虚劳干血
治法:缓中补虚
方药:大黄䗪虫丸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肺痿
分类
重伤津液——虚热肺痿
肺中虚冷——虚寒肺痿
成因:发汗太过、呕吐频作,消渴,小便利数,快药下利
肺痿肺痈的主症
肺痿:脉数虚,咳嗽,浊唾涎沫
肺痈:脉滑数,咳即胸痛,咳唾脓血
鉴别
证治
虚热肺痿
症状:喘咳,咽喉干燥,痰粘难咳,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方药:麦门冬汤
虚寒肺痿
病因
虚热肺痿久治,久则阴损及阳
素体阳虚,肺中阴冷
症状:频吐涎沫,口淡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
治法:温肺复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培土生金)
肺痈
病因病机:风热壅遏肺气,气滞血瘀,腐化为脓
阶段
“风伤皮毛”表证期
寸口脉浮数,自汗出,发热恶寒,咳嗽
风热袭表,风中于卫
“风舍于肺”成痈期
咳嗽喘满,口干咽燥,多唾浊沫,时时振寒,脉象滑数
风热邪毒,滞留在肺
“蓄结痈脓”溃脓期
吐出大量米粥样脓血痰,腥臭异常
热盛肉腐,蓄结痈脓
预后:肺痈初期,清热解毒散结易治,热入血分难治
证治
邪实壅滞
症状:喘不得卧,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流清涕,嗅觉失灵
治法:开泻肺气,逐痰去壅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
瘀热蕴肺
症状:肺痈将成或已成皆可用,常用
治法:清肺化淤,活血排脓
方药:苇茎汤
血腐脓溃
症状: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口咽干燥不渴,吐血
治法:排脓解毒(主要治疗原则)
方药:桔梗汤
咳嗽上气
辨证及预后
虚
症状:气逆而喘,张口抬肩,脉浮大
病机:肾气衰竭
病程长,预后不良,禁下
实
症状:气逆而喘,烦躁,浮肿
病机:外感风邪,内停水饮
病程短,预后良好,可发汗可攻下
证治
寒饮郁肺
主症:喉中痰声连绵不绝,痰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恶寒发热,无汗,苔白滑或浮紧
病机:寒饮郁肺喘咳(咳嗽偏重)
鉴别: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
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饮
射干麻黄汤
痰浊壅肺
主症: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
治法:宣雍导滞,利窍涤痰
方药:皂荚丸
煎服方法:酥炙,蜜丸,枣膏,日三夜一调服
饮热迫肺
主症:咳嗽上气,目如脱状,脉浮,脉大
治法:宣肺泄热,降气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寒饮夹热
厚朴麻黄汤证
主症:咳嗽气喘,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脉浮
治法:降逆化饮,宣肺平喘
方药:厚朴麻黄汤
泽漆汤证
主症:咳嗽,胸胁隐痛,脉沉货身肿,或小便不利
治法:逐水消饮止咳
方药:泽漆汤
鉴别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主症:肺胀,咳嗽,气喘,烦躁,脉浮,心下有水
治法:散寒解表,温化水饮,兼清郁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
鉴别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成因、主症
成因:与惊恐密切相关
症状
典型: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不典型:气上冲胸或从小腹上至心
证治
肝郁化热
主症: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奔豚汤
阳虚寒逆
灸法➕桂枝加桂汤
阳虚饮动
伏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
辨证与治法
虚寒证
趺阳脉微弦、腹满时减,复如故、大便难
治则:当以温药服之
实热证
虚寒性腹痛
虚热性腹痛
鉴别
表里俱寒证
寸口脉弦、胁下拘急而痛
寒实证
素体阳虚易感受寒邪
哈欠、喷嚏、鼻流清涕发热但面色如常人
中寒里虚
下利
邪盛正衰危重证
腹满胀痛、右关脉弦紧而六脉重按无力
证治
里实兼表证
腹满、发热、脉浮数
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
里实兼少阳证
心下痞满
大柴胡汤:和解攻下
里实胀重于积
腹痛、便秘
厚朴三物汤:行气通下
里实积胀俱重
腹部持续胀痛,没有减轻
大承气汤:泻下里实
寒饮逆满
腹痛肠鸣、呕吐、苔白滑脉沉迟
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止痛,化湿降逆
寒饮腹痛
腹满痛、呕吐、肢厥、心下悸、舌质淡红、齿痕、脉沉细而迟
赤丸:散寒止痛、降逆化饮
脾虚寒盛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头不可见
大建中汤:温经散寒,通经止痛
寒积积滞
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结
寒疝
证治
阴寒痼结证
主症:阵发性绕脐剧痛
脉:轻者微弦,重者弦紧,危者沉弦
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
血虚内寒
痛引胁肋,并伴筋脉拘急
当归生姜羊肉汤:温经散寒
寒疝兼表
腹痛、逆冷、身疼痛
乌头桂枝汤:表里双解寒邪
误治辨证
误下
治法:温阳补气,健脾助运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
五脏中风
五脏中寒
五脏死脉
五脏病证治举例
肝着
脾约
肾着
心伤
癫狂
三焦病证举例
三焦竭部
热在三焦与大小肠寒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成因、脉症、分类
成因
饮水过多、脾阳虚、虚寒已久
脉
单脉弦有力:饮病;双脉无力:里虚
分类
痰饮
脾胃阳虚,水失输化
饮胁下流肠间,与气相击
精微不布,易化为饮,肌肉失养
悬饮
肝失调畅,肺气不利,饮留胁下
肺失宣肃而上逆
咳唾
肝失调畅
咳唾引痛
溢饮
脾气失运,肺失宣降
营卫不畅,当汗出而不汗出
阳气被遏,身体痛重
支饮
肺失宣降
气道阻塞
气机不宣
治疗原则
以温药和之
四饮证治
痰饮
饮停心下
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饮及脾胃
苓桂术甘汤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
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肾气丸
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
温脾化气行水
下焦饮逆
形体消瘦,脐下筑筑悸动,吐涎沫,头目眩晕,小便不利
五苓散
饮逆致呕
先口渴后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
降逆止呕,引水下行
留饮欲去
甘遂半夏汤
肠间饮聚成实
本证兼见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浮肿,脉沉弦有力
己椒苈黄丸
悬饮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主,兼见头痛、干呕、短气、脉沉有力,初起有表证
表证可用小青龙汤解表,用十枣汤和里
溢饮
发汗法
“当发起汗”
外感风邪、内有郁热
兼有无汗而喘、烦躁、其脉浮紧,当用大青龙汤发汗,兼清泄郁热。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兼胸脘痞闷,千呕、咳喘、痰稀量多,其脉弦紧或弦滑,当以小青龙汤发汗
支饮
膈间支饮
气喘胸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小便不利、脉沉紧,大便不通
木防已汤
利水降逆,扶正补虚
支饮冒眩
头晕目眩
泽泻汤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支饮腹满
胸腹胀满、气急、大便秘结
病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
厚朴大黄汤
理气逐饮,荡涤实邪
支饮不得息
呼吸困难、胸满,或张口拾肩,口吐稀诞,咽干不欲饮,脉滑数
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逐饮,开闭利气
支饮呕吐
小半夏汤
所呕之物多为清水涎沫
呕后口渴:胃气来复
呕后不渴:邪未除尽
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小半夏加茯苓汤
呕吐兼痞眩悸
随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