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六章第七节——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七节吸收的知识点归纳,包括部位和途径、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大肠的吸收功能、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药理学的抗精神失常药章节的知识点归纳与整理,介绍了如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类精神分裂症。
药理学的抗心律失常药章节的知识点归纳与整理,分享了电生理学基础、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常用药的知识,快来看看吧!
药理学的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章节的知识点归纳与整理,癫痫是脑局部病灶的神经元兴奋性过高而产生阵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导致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的综合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吸收
部位和途径
部位
口腔和食管
基本无吸收作用
胃
食物吸收很少
吸收乙醇和少量水
小肠
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空肠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回肠
吸收功能的储备部分
主动吸收胆盐和VB12
大肠
吸收水和盐类
80%的水和90%的Na+和Cl-
途径
形态学基础
吸收面积200-250m2
简单圆筒的600倍
原因
小肠长4-5m
有许多环状皱襞
大量绒毛
长0.5-1. 5mm
绒毛表面的柱状上皮
1700条微绒毛/细胞
停留时间长
3-8h
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网
重要结构
绒毛
特点
空腹不活动
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
作用
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利于吸收
调节
内脏神经控制
缩肠绒毛素
小肠黏膜释放
方式
跨细胞途径
路径
顶端膜→柱状细胞→基底侧膜→血液或淋巴
细胞旁途径
紧密连接→细胞间隙→血液或淋巴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概念
吸收液体量>8L/d
消化液总量6-8L/d
饮水1-2L/d
粪便排出150ml/d
糖
数百克
脂肪
>100g
AA
50-100g
离子
水
扩散/简单转运
主要动力
渗透压梯度
3-5mOsm/(kg·H2O)
无机盐
特征
单价碱性盐快
多价碱性盐慢
能与钙沉淀的盐不能被吸收
如硫酸盐、磷酸盐、草酸盐等
Na
摄入
5~8g/d
分泌入消化液
20~30g/d
25~35g
95~99%
过程
主动转运
动力
上皮细胞基底侧膜的钠泵
机制
钠泵→胞内低Na+
E肠腔-E上皮≈40mV
Fe
吸收约1mg/d
与铁的需要量有关
二价铁的吸收速度是三价铁的2~15倍
VC,酸性促进吸收
主要部位
小肠上部
二价金属转运体DMT1
黏膜细胞顶端膜
吸收入胞
铁转运蛋白1FP1
黏膜细胞基底侧膜
转运出胞
影响因素
黏膜细胞内的含铁量
去路
大部分
氧化成三价铁→脱铁铁蛋白→铁蛋白Fe-BP
胞内暂时储存,逐渐入血
极少量
直接入血
黏膜细胞在刚吸收铁,尚未入血时,暂时失去吸收能力
防止铁超载
Ca
仅吸收20~30%
VD
钙需求量
FFA+钙→皂钙→结合胆汁酸→水溶性复合物→吸收↑
肠内容的酸度
pH=3最适
钙盐的状态
水溶液状态才能吸收
过跨上皮细胞途径
十二指肠
Ca2+→顶端膜特异的钙通道→顺电-化学梯度→细胞
Ca2+结合钙结合蛋白CaBP→维持胞质中低Ca2+
基底侧膜→脱离CaBP→钙泵,Na+-Ca2+交换体→出胞
小肠各段(空和回肠为主)
1,25-二羟VD3
精细调控作用
特异钙通道、CaBP、钙泵和Na+-Ca2+交换体
表现
影响基因表达
负离子
种类
主要是Cl-和HCO3-
钠泵产生的电位差
只吸收单糖
速度有差异
已糖快
Gal,Glu最快
Fru次之
甘露糖最慢
戊糖慢
继发性主动转运
Na+-Glu同向转运体
肠黏膜上皮刷状缘
对象
Glu,Gal
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
经加热处理的蛋白质
未经加热处理的蛋白质
三种运载系统(中性、酸性,碱性)
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
寡肽
二肽和三肽转运系统
混合微胶粒
FFA,CHOL,MG与胆盐结合形成
去向
长链FFA,MG
合成TG
形成CM
淋巴循环
中、短链FFA,MG
CHOL
CE酶
FC→CE→CM→淋巴
促进
脂肪和FFA
胆盐
抑制
各种植物固醇(豆固醇、β-谷固醇)
竞争性抑制
纤维素、果胶、琼脂
形成复合物,阻碍微胶粒形成
抑制apo合成
vit
小肠上段
大部分vit
VB12
依赖Na+的同向转运体
大多数水溶性vit
B1、B2、B6、PP
R蛋白TC
结合VB12
复合物被胰蛋白酶降解
唾液和胃液
脂溶性VA、D、E、K的吸收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
大肠的吸收功能
小肠进入大肠的内容物
1-1.5L/d
5-8L水
大量电解质
细菌代谢物
VK,VB
短链FFA
如乙酸、丙酸和丁酸
直肠灌药
直肠给药→混于直肠分泌液→肠黏膜吸收→黏膜下静脉丛
直肠中,下静脉,肛门静脉→体循环
不经肝脏,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代谢→体循环
意义
不经胃和小肠,避免了强酸、碱和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肠道微生物群
上千种微生物定植或过路,消化道居住的大量微生物
肠道微生态
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宿主肠道的微环境
分解食物、合成AA,vit
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的重要根源
影响脂肪的储存
改善线粒体活性,调节能量代谢
肠-脑轴与CNS进行交流——影响宿主的脑行为
促进血管生成
参与骨密度调节
保持肠道上皮的完整性
抵抗肠道病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