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适用于执业医师考试,考研,期末考试。(主页资料多多。)
编辑于2021-11-30 21:16:50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王叔和著《脉经》---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之先河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宋震亨,后世称之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受运气学说的影响,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为后世“寒凉派”医家的代表。
张从正主张“邪气”致病说,“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因而倡导以汗、吐、下三法攻邪而祛病,为后世“攻下派”(有称“攻邪派”)医家的代表。
李杲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内伤有关。他对脾胃升降理论多有阐发,并创立了甘温除热等理论和方法,为后世“补土派”(或“补脾派”)医家的代表。
朱震亨提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挥,为后世“养阴派”(或“滋阴派”)医家的代表。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五脏一体观 ②形神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人体之精的生成:人之生命始于精气之聚合,而终于精气之散失
2.气的概念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4种形式;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4种形式。
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
(1)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 (2)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脉象分阴阳: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在临床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
“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指木、火、 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 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顺序: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2.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2)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有三种:
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
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
(3)确定治则治法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