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工艺过程控制
微生物工程第七章生物工艺过程控制,介绍了发酵过程中代谢变化与参数控制、温度、PH值、溶氧、基质、泡沫等。
GraphPad Prism 8 作图保姆级教学【详细步骤解析+图示】——火山图,快来收藏学起来吧!
这是一篇关于四六级翻译模板(基础自用)的思维导图。 四六级翻译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涵盖三大类,分别是历史文化(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中国传统节日等为主)、旅游地理(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的介绍为主)、社会发展。
动物生产概论(课后习题)自用整理,主要内容有:热草、油汗、污毛、净毛、净毛率、扎窝子、无髓毛、两型毛等名词解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生物工艺过程控制
从细胞代谢水平和反应器工程水平认识
发酵过程中代谢变化与参数控制
代谢参数又称状态参数,反映发酵过程中菌的生理代谢状况
代谢产物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对数生长初期开始合成并积累
次级代谢产物
三阶段: 菌体生长阶段:发酵前期或平衡期 产物形成阶段:产物分泌期或发酵中期 菌体自溶阶段:发酵后期,PH↑
主要控制参数: 物理参数:T、空气流量、搅拌转速、压力、粘度、培养液体积、泡沫水平 化学参数:PH、溶氧浓度(DO)、排气中O2,CO2浓度 生物参数:基质浓度、产物浓度、关键酶活
直接参数:通过仪器或其它分析手段可以测得的参数(温度、PH、 细胞浓度) 在线检测参数:不经取样直接从安装在发酵罐上的仪表中得到的参数(温度、ph、搅拌转速) 离线检测参数值:取出样后测定得到的参数(残糖、菌体浓度) 间接参数:将直接参数经过计算得到的参数(干细胞重量、细胞生长速率和比速率)
温度
对微生物:发酵多为中温菌,最适20-40℃ 最适温度中:每升高10℃,生长速度加快一倍,不同阶段影响不同 酶反应速率、合成方向、发酵液物理性质都有影响
影响因素: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由产热因素和散热因素两方面决定的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显-Q辐射(发酵热引起发酵液的温度上升) 生物热(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有氧>无氧;有时间性-与呼吸作用有关) 搅拌热(摩擦)蒸发热(水分蒸发)显热(排气带走,极少可忽略)辐射热(环境)
选择与控制:最适温度(变温发酵) 接种后培养温度应适当提高,以利于孢子萌发或加快菌体生长繁殖。 待发酵液的温度表现为上升时,发酵液温度应控制在菌体的最适生长温度; 到主发酵旺盛阶段,温度应控制在代谢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 到发酵后期,温度出现下降趋势,直至发酵成熟即可放罐。
PH值
不同菌:细菌6.5-7.5;霉菌4.0-5.8;酵母3.8-6.0;放线菌6.5-8.0 同菌不同PH:黑曲霉2-3柠檬酸,7产草酸;酵母菌4.5-5.0酒精,8醋酸甘油
影响因素
基质代谢
糖代谢:(都变酸) 糖---糖分解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需要补料的标志之一)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成有机酸 油脂---水解为甘油+脂肪酸 ph下降 发酵供氧不足 脂肪酸积累 ph明显下降 玉米浆---脱氨基变有机酸 发酵液变酸
生理性酸碱性物质:(与原有性质相反) 酸性:铵盐(NH4)2SO4---利用后剩下的使培养液变酸 碱性:硝酸盐---同化后变碱;有机酸盐---氧化后产碱
氮代谢:有机氮---利用后释放游离氨使PH↑
产物形成:本身酸碱(有机酸PH↓;抗生素PH↑)
菌体自溶:蛋白质分解或产生其他碱性化合物,PH↑。故发酵后期PH↑
分批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一般规律为: 发酵初期,碳氮代谢水平较低,pH不变,或因培养基中有机N源的分解而略有上升 进入快速生长期后,C源迅速代谢而使pH下降; 到达稳定期,C、N源代谢相对平衡,pH相对保持稳定; 发酵后期,随着C源的耗尽和菌体自溶,pH逐渐回升。
确定及控制
最适ph值调节,分段控制
维持ph,补料、加酸碱
溶氧
供氧:空气中的氧溶解在液体中 耗氧:微生物利用液体中溶解氧进行呼吸代谢活动
初期:几乎不变 前期:明显下降 中期:溶氧稳定 后期:溶氧上升
供氧:通气流量;转速;氧分压;罐压;液柱高度;发酵罐体积;发酵液理化性质
耗氧: 呼吸强度;菌体浓度 (最佳菌体浓度Xc:临界氧浓度之上使供氧和耗氧保持平衡的最大菌体浓度)
基质:碳源、氮源(Monod方程式)
CO2
溶解在发酵液中抑制菌体生长;PH↓
提高通气量、加速搅拌、补料
泡沫
原因:外力、微生物代谢、培养基成分(有机氮源起泡主要因素) 解决:调整培养基、机械或消泡剂(表面活性物质)、筛选菌株